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導纲要的总体要求和目前的教学实践,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围绕着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如何培育信息技术理念、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问题,社会及教育教学界对此展开了积极的学习、实践、讨论活动。基于我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体会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认识作以个人的阐述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 综合素质 师生关系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承担着高中会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起着承前启后,即完善小学初中学习领域等之不足,奠定大学成为信息技术研究人才的基础的作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既是理论逐步深入过程也是技能的逐步拓展过程,更是实践运用的关键。
因此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可麻痹大意,应该站在为学生发展考虑,为现代社会发展建设考虑,承担起塑造人类文明,推进社会发展的教学重任。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接近生活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利用环境,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才能让学生有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动力。类似我们学开汽车,首先我们认识到开汽车能够提高我们的速度,比骑自行车快;还能够遮风避雨,一次能坐好多人等能够大大提高我们日常的效率,故而我们有了体验汽车给我们带来的效率的想法,然后慢慢的有了学开汽车的决心。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意识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它是有用的。这就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说它有用,而且要去现实学习生活中证明它有用。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最基本和必备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必备的工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的兴趣,首先我们学校应当保证有可供使用的教学机房设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课时来授课和让学生上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条件去施展拳脚,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没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信息环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多方面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不良网站的错误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好学生对信息的正确提取,要浏览健康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打打字、玩玩小游戏、编写程序等方面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处进行参观与考察,让学生开阔视野,这对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
第二、扎实理论基础,拓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掌握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还就学开汽车为例,我们有了学开汽车的决心,一下就买车实践,势必造成车损人伤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相应的理论,掌握其大致的构造,运行原理,然后去实践,那么遇到情况就能够心情气和对待了。故而,首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发展、运行平台、运行机理,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慢慢得心应手。
对于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去实践。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其一、保证学习进度的连续性。目前,全国中小学都实行课改,而且由于地区不同而引起的教育进度也不同,故而同样是上到高中,但是他们的基础不同,搞一刀切就会影响基础好的学习进度或时间,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则是因跟不上而丧失学习该学科的兴趣。这样我们有必要搞分层次教学,或者改变课堂一讲众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尝试先学带后学,后学追先学,最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二、适当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往的教学都是满堂讲,下课留作业,这样学生们在课堂的极好氛围中失去了思考发表的大好时机,而课下呢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本来就是时间劣势的学科而更显时间匮乏。可以尝试课上可以少讲多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发挥。
其三、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学生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以一次考试定本学期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模式,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评价仅仅起到甄别功能,而没有起到交流、互动、反馈、促进的作用。评价时大多是有关作品评价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对学生,对老师评判失误,或者更会阻碍学科的教与学发展。
第三、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让信息技术的学习真正的作为个人进步的辅助;为将来奉献社会奠定正确观念。
信息道德包括信息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等教育。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良好的信息道德的养成教育已越来越被教育专家所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第四、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身份"。其一、好的教学结果必有好的教学方法,然而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施教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让自己成为学生,进行自我考核,自我反思,然后施教。其二、改善师生关系,改变师生师尊学卑的坏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角色。可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体现尊重和赞赏。一方面教师要用真情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展示教学过程的魅力,增强情感体验,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成长,在教学中进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刘名卓.张琴珠;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1期
[3]谢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模式[J].学科教育,2002年06期
[4]周玳珈.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的理念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5期
关键词: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 综合素质 师生关系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承担着高中会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起着承前启后,即完善小学初中学习领域等之不足,奠定大学成为信息技术研究人才的基础的作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既是理论逐步深入过程也是技能的逐步拓展过程,更是实践运用的关键。
因此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可麻痹大意,应该站在为学生发展考虑,为现代社会发展建设考虑,承担起塑造人类文明,推进社会发展的教学重任。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接近生活中信息技术工具的利用环境,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才能让学生有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动力。类似我们学开汽车,首先我们认识到开汽车能够提高我们的速度,比骑自行车快;还能够遮风避雨,一次能坐好多人等能够大大提高我们日常的效率,故而我们有了体验汽车给我们带来的效率的想法,然后慢慢的有了学开汽车的决心。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意识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它是有用的。这就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际,说它有用,而且要去现实学习生活中证明它有用。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最基本和必备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必备的工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科的兴趣,首先我们学校应当保证有可供使用的教学机房设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课时来授课和让学生上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条件去施展拳脚,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没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信息环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有多方面错误的信息导向以及不良网站的错误引导,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好学生对信息的正确提取,要浏览健康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简单的打打字、玩玩小游戏、编写程序等方面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处进行参观与考察,让学生开阔视野,这对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
第二、扎实理论基础,拓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掌握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还就学开汽车为例,我们有了学开汽车的决心,一下就买车实践,势必造成车损人伤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学习相应的理论,掌握其大致的构造,运行原理,然后去实践,那么遇到情况就能够心情气和对待了。故而,首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发展、运行平台、运行机理,然后理论联系实际,慢慢得心应手。
对于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去实践。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其一、保证学习进度的连续性。目前,全国中小学都实行课改,而且由于地区不同而引起的教育进度也不同,故而同样是上到高中,但是他们的基础不同,搞一刀切就会影响基础好的学习进度或时间,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则是因跟不上而丧失学习该学科的兴趣。这样我们有必要搞分层次教学,或者改变课堂一讲众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尝试先学带后学,后学追先学,最终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二、适当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往的教学都是满堂讲,下课留作业,这样学生们在课堂的极好氛围中失去了思考发表的大好时机,而课下呢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本来就是时间劣势的学科而更显时间匮乏。可以尝试课上可以少讲多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发挥。
其三、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学生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以一次考试定本学期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模式,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结果,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也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终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评价仅仅起到甄别功能,而没有起到交流、互动、反馈、促进的作用。评价时大多是有关作品评价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对学生,对老师评判失误,或者更会阻碍学科的教与学发展。
第三、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让信息技术的学习真正的作为个人进步的辅助;为将来奉献社会奠定正确观念。
信息道德包括信息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等教育。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良好的信息道德的养成教育已越来越被教育专家所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第四、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身份"。其一、好的教学结果必有好的教学方法,然而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施教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让自己成为学生,进行自我考核,自我反思,然后施教。其二、改善师生关系,改变师生师尊学卑的坏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角色。可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体现尊重和赞赏。一方面教师要用真情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展示教学过程的魅力,增强情感体验,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成长,在教学中进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刘名卓.张琴珠;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1期
[3]谢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模式[J].学科教育,2002年06期
[4]周玳珈.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的理念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