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今日中国》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与妻子2000年9月到北京的时候,终于实现了长期以来萦绕在脑际中的计划。她在北京大学得到了一个外教的职位,这样一来为我们回到中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早在五年前我们结束在山东大学留学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打算。
  后来,我先是在苏黎士大学忙于毕业的事情,撰写硕士论文。当我2001年12月通过了最后一门考试之后,我也开始在北京找工作。在北京找事干是不困难的,可以在这里教德语、写文章并兼做翻译。要以此对付一段时间已经足够了,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因此要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所以,当我的朋友2002年2月告诉我,《今日中国》杂志社需要一名“外国专家”的时候我十分欣喜。
  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乘车去面试。出租车把我从北京大学带出,穿过经常堵车的中关村到了外文局。我从东门进入机关大院,它给人以略显陈旧和拥挤的印象,看上去像一所居住过多年的大院,院内堆放着主人的物品,虽然有些拥挤,但不失舒适。我环顾四周发现一面灰色外墙上长满了常青藤,给院子带来一丝欧洲庄园的气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日子里,长青藤吐出嫩芽。在我面前高高地矗立着长满常青藤的铁丝围栏。在围栏后面是一个篮球场,有个篮筐已经坏了。大院的另一半是停车场,已经停满了汽车。
  如同有人给我描述的那样,在左边一排树的后面是《今日中国》杂志社大楼的大门。迎接来访者的是展览橱窗,在左边橱窗里展示着西、英、法、阿拉伯和汉语五种语言出版的最新的杂志以及藏文出版的刊物,在右边橱窗里展示着一些晒得有些褪色的书籍。我穿过玻璃门,左边是门卫的办公室,在右边墙上挂着壁钟,它告诉人们是否按时上班。钟的下面是一个布告栏。
  后来,当我在那里工作的时候,我总喜欢瞥一眼上面的告示,因为在我工作的两年中,它给我提供了许多材料,用以了解国家事业单位的生活和变化。这里发布了许多信息:有医疗保险改革,有响应捐款号召捐款人的姓名和数额,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会议的照片,有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建议和劝告,还有关于外文局青年工作者举办活动的图片和报道等等。穿过明亮的前厅,两边是一条窄长的走廊。那一天走廊里又暗又冷。
  后来回想起来,好像那里从没有亮过灯似的。这种印象可能来自楼道两端有明亮窗子的缘故,从而使楼道显得比实际光线还要暗一些。这种光线对比在高一些的楼层更为明显,以致在楼道里认不出迎面走过来的人。
  我顺着楼梯走上四楼,走进《今日中国》德文部的办公室。他们请我在一个宽大的皮沙发上就坐,沙发后面的高大的书架与天花板相连接,书架上摆满了词典和其他工具书。我与我的四位同事打招呼的时候,我有些紧张。当我弄清楚在座一位同事,他在德国读博士学位,研究过德语语言学的时候,我的紧张情绪涣然冰释,我也是学语言学出身的,这样我们便可以深入地谈论我们所熟悉的专业问题。
  不久我就接到了通知,我已经被录取了。我感到高兴不仅是我有了一个固定的职位,还因为我的妻子在北京大学教了两年书以后想做点别的工作。因为签证和住房取决于聘用,在聘用之前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前途如何。有了我在《今日中国》的职位,我们的居留许可证通过我的单位来办理,我们还可以搬进一直受人尊敬的、拥有独一无二的花园的友谊宾馆。
  这样我就进我的办公室上班了,我受到了优待,一个人有一间办公室。第二天我带来了我所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除了笔、橡皮之外(我感到惊讶的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备文具),还有在食堂吃饭必须有的碗筷。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半至下午4点半,中午11点半至1点半是午餐、看报的时间。我原想,我终于有了定期阅读中文报纸的时间了。
  我不久就熟悉了我的工作岗位。我的同事们为我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做了一切。我特别喜欢食堂的午餐,11点25分就听见楼道里餐具的碰撞声,它准确无误地表明午休时间开始了。午餐后的读报休息时间我很少用来读报,而是与同事们进行轻松愉快的谈话,我能很幸运地了解到在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单位工作意味着什么,同时也能很好奇地了解到在这里工作对我同事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有机会直接了解到中国发生的体制和社会变化。当他们谈到过去的时候,这种变化显得尤为明显。我能亲身体验到单位作为社会最小分子的构想意味着什么,即单位就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关心每一个人。即使是这种责任感与以前相比已经明显减少了许多,但是这一点在“非典时期”表现得仍然很明显,当时每个人都得到一个“保健包”,里面装有维生素片、肥皂、果汁和口罩。虽然只是一种表示,但还是有的。
  但是就像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有时能够让人感到厌烦一样,我也能从我的同事们那里了解到这种关爱的另一面:这种关心已经延伸到在欧洲被称为的私人领域。
  我在《今日中国》的两年里了解到这个国家的一些生活情景,碰到一些有趣的细节。例如,下一场小雪可以成为不必上班的原因,这对瑞士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同时我也看到我的同事在夏天非常平静地对待虽然是有计划的,但是没有通知任何人的停电。在我对这样的疏忽感到生气的时候,我也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将我们区分开的文化差异就显而易见了。
  给我留下尤为深刻印象的是我的同事出色的语言水平。在翻译中,目的语通常是自己的母语,这就已经够难的了。所以,我对我的同事汉译德娴熟的技巧感到吃惊,特别是他们缺乏与德语是母语的人定期接触的机会,以保持自己的德语水平。而这对我来说如何迫切,而成为了我在《今日中国》工作的重点,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交给我的译文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否则像我这样的“语言专家”就多余了。最难改的是表述上的遣词造句。这里人们需要细致的语感。对此我觉得有必要定期阅读德语文章,以保持良好的语感。
  当我最后一次离开《今日中国》杂志社大楼的时候,与开始相比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篮球筐已经修理好了,楼道里安装了更亮的照明灯。在门口的橱窗里,杂志和书籍让位给大块彩色介绍板,它介绍每个文版和编辑部。有消息说外文局的外文编辑部要重组,我祝愿我过去的同事们能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并祝愿他们将来一切顺利。
  责编:朱 静
其他文献
我的家乡是日本长野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有很多的日本农民和生意人到中国的东北寻找工作,所以长野县的人民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二战”以后,长野县的日中交流活动也很活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也很关心中国,所以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作为我的第二外语。  1987年,大三放春假的时候,我利用在日本打工挣的钱,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大学自费进修中文。那时正值中国的二三月份,天气还很冷,我住在北京
期刊
酉阳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的结合部,因而有渝东南“锁钥”之称。在这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聚居着73万土家、苗、汉等族人民,创造了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酉阳一度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新时代下的酉阳人独辟蹊径,依托外宣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正全力打造出一个“都市人最后的世外桃源”。    弘扬革命文化    酉阳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儿女
期刊
在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期间,来自文化部的官员与其他部委的代表都在前排就座,这给我们一个喻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已经搭建。  在做外宣工作的过程中,大家都亲身感受到,当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争执、贸易上摩擦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更显示出穿透力量。这两年中国文化部的文化交流活动办得红红火火——  2003年到2005年,历时两年、覆盖中法两国全境、先后举办七百余场活动的中法文化年是中法
期刊
亚洲银行整合势所难免    亚洲银行规模小、效率低、数量多,但要整合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金融界人士认为,亚洲银行需要精简,就意味着竞争更激烈,更残酷,有的无视风险,扩大不良贷款,而这些终究会影响银行利润,削弱当地金融体制,威胁到储户利益。但各国政府缺乏政治勇气迫使国有银行合并,接受由此而造成的失业。同样,也不愿意把它们卖给外国机构。美、欧希望在中国建立桥头堡。他们认为,在亚洲没有任何地方的银
期刊
以艺术节为载体,挖掘民间优秀文化  廖基福    2004年11月8日,由涟源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第四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场面壮观,盛况空前,登台演员数干人,观众近10万人,成为全市文化工作的又一个亮点。这是近年来涟源市以广场文化艺术节为载体,着力挖捆民间优秀文化,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建设走上了持续、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全市文化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可喜局面。  涟源市以艺术节为龙头,带动了各类文艺团体的健康
期刊
编者按:“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
期刊
史安斌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学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身份》等。我们在做完这组“扫描,新闻发言人培训班”题目的时候,史安斌教授又接受了我刊记者的专访,他从专业角度清晰地回答本刊记者的提问,下面做些摘录: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一位一直关注中国传播领域的专家,据说您参加了所有新闻发言人培
期刊
一位众议长曾大言不惭地说:“没有我的同意,总统一分钱也别想花。”这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提着“钱袋子”的国会,在政府开支问题上的确起着主导作用。政府预算方案和具体拨款均由国会提出并批准的做法,中国际上是少见的。    国会抓着“钱袋子”    美国宪法规定,除依据法律之拨款外,不得从国库支款。国会掌握的拨款权俗称“钱袋权”。宪法起草人麦迪逊指出,“钱袋权”是宪法给予人民代表所能装备的最完备、最有效
期刊
图/李 钺  [提问]:您好,我是新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我非常荣幸参加这个活动。您是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副总统,能不能告诉我们您在布什政府中扮演什么角色?  [切尼]:我没有预料到你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副总统在美国政府中的作用多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国家宪法于费城制定的时候,决定给一个副总统很多权利。在参议院设立一个副总统,让他们在参议院投票旗鼓相当的时候,由副总统来打破这种平衡状态。不过在过去1
期刊
图/李 钺  艾德文在美国出生,跟许许多多在美国生长的中国孩子一样,有一个美国名字之外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叫张星云。在美国上学时,没有几个人叫他中国名字,就像他回北京上学后,没有几个人叫他美国名字。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个典型的小ABC(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所以我叫他艾德文,算是习惯。  艾德文出生时没有选择,老爸老妈把他生在了美国。长到十几岁,还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所以对于回国也没有什么选择。20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