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20年代初卢卡奇写作并修改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并做了具体的阐释。尽管存在缺陷,但他强调了辩证法的重要性,提出了辩证法总体观的特征,以及勇于捍卫马克思主义正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5-0022-03
  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他的重要作品《历史与阶级意识》也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这本充满争议的书中,卢卡奇直接提出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个极为尖锐和严肃的问题,在当时,引起了俄共(布)党的震撼。对《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卢卡奇早期思想、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区分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生活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创作背景
  一方面,政治因素。匈牙利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国内各族人民揭竿而起,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在这场革命斗争中诞生了匈牙利共产党。卢卡奇在1919年至1922年期间,在匈牙利共产党的工作事务中写下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收录在其中,这篇论文的第一稿在1919年3月就已经写完发表了,原稿只有六千多字,修改稿两万字。尽管《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在收入《历史和阶级意识》时已经做了修改,但大体方向一致,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改动,主要是内容篇幅极大丰富了。同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列宁在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却短短几个月就失败了,卢卡奇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政治学者,通过对比俄国革命与匈牙利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地方出现不同的后果产生了疑惑和反思:是马克思主义不具有普遍性作用?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其指导方式出现了问题?卢卡奇明白,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并及时解决,真正利用科学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匈牙利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最终会取得胜利的。
  另一方面,理论因素。随着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各种问题和困难随之而来,面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否定以及各种修正主义教条主义的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在逆境中茁壮成长。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偏差以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歪曲,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也影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20世纪20年代之前,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正统,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也为了说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卢卡奇勇于发声,提出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个严肃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在于辩证法,其他的并不重要的论断。
  二、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在反思俄共(布)党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的争论后,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引言中,卢卡奇强调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仅仅指辩证法,马克思别的论点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主义正统保留辩证法就足够了。为此,他的论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证法的重要性
  卢卡奇开头就提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1]49对于这个重要定义的掌握,离不开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不仅要弄清楚理论对实践的能动性作用,还要发现理论转变为实践的规定性,此外,还必须弄清楚方法的本质、方法与对象关系的本质,否则无法真正掌握群众。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需要很多种條件才能成为可能,而这种可能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出现了。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无产阶级宣告现存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的实际解体。”[2]466
  卢卡奇接着论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认识理论的本质就是辩证的方法,因此,很多混乱出现在辩证法的讨论过程中。他同时指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没有提到理论的本质。他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压根没提到历史中的辩证关系,但是辩证法中历史主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处于中心地位。卢卡奇认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是存在问题的。在这里,恩格斯同黑格尔的辩证法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但是卢卡奇却不考虑自然界这一方面的因素,他认为辩证法只能在历史和社会领域适用,脱离了这两个领域,辩证法将会失去作用。卢卡奇自然而然的想法对恩格斯所陈述的辩证法造成了误解,使他陷入了他自己构建的理想化的世界当中。
  (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卢卡奇领会到事实与因为认识目的差异而变革的方法论相互联系,经过方法论的加工才能成为事实。这里的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随着方法论的变化,事实也会不同。修正主义著作中被奉为神明的所谓事实对革命无产阶级的行动是无法提供有效的行动指南的。修正主义反对并否认辩证法的正确性,他们认为利用自然科学中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的事实联系,才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这其实是完全不可取的,这不是事实,这只是一种假象。为了戳穿这种假象,卢卡奇认为必须要从资本主义的本质出发来认识。这所谓的事实,实际上只是为了迎合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而产生的事实。这里的事实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别的毫无用处。
  资本主义越发展,“纯事实”也越发展,发展出现“孤立的”事实、事实群以及各种各样细致划分的单独的学科,这个过程看上去是科学的方式,却只是显得特别科学,而不是真的科学,是一种伪科学。辩证法强调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而不是考虑孤立的、局部的体系。卢卡奇觉得这种显得特别科学的方法的不科学性,在于没有依据事实的历史性质。事实是历史的、发展的,而那些科学的理论错误的实质原因是把事实作为固定的事实来研究,只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很多理论很快就难以适应新的现实情况,逐渐落后并变得无所适从。   接下來,卢卡奇指出,这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借助的事实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即这些“事实”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简单的、教条的、不变的。因而,这些“科学理论”必定是错误的。要了解真正的事实,必定要受到历史的和辩证的考察;要把握事实,就要承认事实、扬弃事实,即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事实。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道:“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3]144这句话说明,孤立的事实不能说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代表每个阶段的事实,只有把孤立的事实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总体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才能说“对事实的认识是对现实的认识”。
  总之,辩证法思维方式在卢卡奇看来只有这两方面:事实的历史性质、总体性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反之则不能正确把握事实、认识现实。
  (三)辩证法的总体观和历史方法
  卢卡奇指出辩证法的总体观是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辩证法的总体观要求我们承认事物的矛盾。然而,自然科学、一切反思科学和一切修正主义的方法论思想却不承认它的对象中有任何矛盾和对抗。矛盾无处不在,必然产生,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承认矛盾、解决矛盾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趋势。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必须把资本主义当作永远有效的制度理解,把矛盾当作与资本主义本质无关的表象,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恰恰迎合了资本主义的需要,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辩证法的改良或者否定都只是为了服务资本主义,为资产阶级做无罪辩护。
  摒弃或者抹杀辩证法是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事实的,辩证法是打开历史事实正确认识的钥匙。并且,辩证法的总体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总体观不是把各个环节看作是独立的、无差别的,而是认为这些环节是动态的、辩证的关系,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有机统一。卢卡奇认为相互作用这个范畴存在着两个不变化客体发生的因果联系,这是一种片面的因果联系,相互作用必须是要超出这种片面不变化的相互作用。这种变化由内而外,从局部到整体,从本质到外在形式都在发生变化。因而,只有在总体中把握相互作用,才能认识对象性形式。一切社会现象的对象性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只有运用辩证法总体观才能认识这不断变化的客观过程。由总体观出发,也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假象,把握资本主义的真正本质。
  认识的统一性包括认识它的历史性质和其在社会中的实际作用,这种统一性却遭到假的科学的破坏,被拜物教假象掩盖了事实,即拜物教以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所说的:“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4]533从辩证法来看,经济范畴的相互作用,不仅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断面,因为经济范畴可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又能从经济范畴背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看到社会发展的真实过程。
  (四)黑格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
  卢卡奇认为黑格尔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把理论视为现实的自我认识,但是,现实的自我认识两者存在区别,区别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尔未能真正克服思维与存在、理论和实践、主体与客体的两重性进行了批判;黑格尔尽管承认理论是现实的自我认识,但他自己的认识不是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而是他自己认为的一种绝对精神的认识。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进步的一方面,即认识现实的方法的辩证法。卢卡奇把马克思从辩证法中清除掉“永恒价值”的这一做法看作是错误的,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只不过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种延续。卢卡奇相信永恒价值的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辩证法,他在这里其实犯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卢卡奇指出黑格尔和马克思有关辩证法的论述最大的反差在于黑格尔没有认清现实的力量。他认为黑格尔发现不了历史的真正动力,只能把其归结于“民族精神”的神话,原因在于黑格尔自身禁锢在柏拉图和康德的观点中,未能破解思维与存在、形式和内容的两重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清楚地知道“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5]460。但是黑格尔理论中所强调的绝对精神与历史没有任何关联,只是黑格尔的一种抽象的概念集合。
  (五)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只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才能向实践转化;在自然关系中,自然规律只能遵循和利用,人是无法改变的。
  在卢卡奇心中,把人类发展提高到更高阶段的使命,马克思和黑格尔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把黑格尔思想具体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在于和无产阶级实践活动、批判活动是相互联系的:两者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同一个环节。与此同时,用辩证的方法认识现实,也必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在卢卡奇看来,阶级斗争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无产阶级前期认识的社会历史的内部结构也能在无产阶级的成长中得以体现。这个成长过程也必须是一个长期的从空想到现实的一系列的奋斗过程。远离具体的批判的活动,把运动和终极目标分开,就会导致跟修正主义一样,倒退回原点。卢卡奇相信:“在行动问题上,看来辩证法是能给行动指明方向的认识现实的唯一方法。”[1]76
  局部环节和整体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双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愈演愈烈,通往意识的道路越来越难走。因此,卢卡奇指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即时摆平修正主义和空想主义,这场战争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反复进行的斗争,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卢卡奇写作《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
  一百多年前,卢卡奇写下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概括总结,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方法。”毫无疑问,在现在看来,这是有问题的。他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错误也进行过自我批评和检讨,承认自己只是透过黑格尔的眼睛来观察马克思主义,把两个人的辩证法思想加以综合,不加区分。尽管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失偏颇,但是瑕不掩瑜,一方面,他强调辩证法的重要性,要求用具体的、总体的观点看问题,实质上是对唯物辩证法有关联系和发展的另一种解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另一方面,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提出了“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个尖锐和严肃的问题,并且进行独立思考、解答和探索,他不盲从现实,接受现状,勇于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让人敬佩,即使放在现在也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意识形态安全非常重要,这个领域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容忽视。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时刻在妄图分化中国,通过各种社会思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马克思主义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一度甚嚣尘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愈演愈烈,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是曲折的,必然充满着矛盾。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进入“深水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例如:“道德败坏”“信仰缺失”等。有些人就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感到迷茫、悲观。其实,我们应该像卢卡奇那样勇于维护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正统。卢卡奇强调要正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用来指导新情况、新问题。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同时也要汲取卢卡奇的错误经验,做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正去学习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用科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并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生活实践。
  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最终理想,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我们应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各种错误思潮勇敢做斗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也不用回避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出现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攻坚克难,新时代的光明前景,让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G]//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哲学的贫困[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恩格斯1890年9月21日致布洛赫的信[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收稿日期:2020-08-11
  作者简介:陈成(1995-),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其他文献
企业科协是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企业管理决策层联系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其宗旨是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服务,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科协是县(市)科协重要的基层组织和工作抓手,做好企业科协工作对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期,江阴市科协对企业科协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理性思考,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江阴市企业科协工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在理论上深化拓展了人民观的价值逻辑、梳理概括了政党观的治理逻辑、总结提炼了历史观的实践逻辑、丰富发展了真理观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  关键词:建党百年;“七一”讲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讲话中,面向世人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个处于并列关系的论题阐发为以“马克思主义行”为因,“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果的因果关系论题。由此,马克思主义行由合法性论题变成了合法性基础。充分把握这一变化,以此为依據把握三者关系,将会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者的执政合法性,中国特色社
期刊
[摘 要]该文以“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强城乡社区服务管理功能”为立足点,深入研究哈尔滨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进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质的服务。  [关键词]社区服务 基础设施 服务体系 对策建设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构建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发展社区服务是当前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期刊
摘 要: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平等观的重要文献之一,是人类研究如何实现平等的宝贵思想财富。本文在理清《哥达纲领》草案中拉萨尔主义“平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主义的劳动创造和分配平等、政治平等、教育平等、社会保障平等观点的批判。重温其中的马克思平等观,结合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来探寻对于新时期中国建立经济、
期刊
摘 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并深入阐释了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两大历程。《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的阐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共产
期刊
摘 要:金观涛等人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纳入其史学实践中,通过论述子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在三个子系统的相互耦合下,结构发生演变直至异化,而在潜组织的调节下,结构由旧到新的演化机制。以此通过对比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化历程以及与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展现出结构史观视角下的社会演变。  关键词:系统论史观;子系统;结构;超稳定结构;社会演变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之地、助推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帮助村民实现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四川绵阳“两弹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竞争力不强、开发动力不足、历史价值传承不够的发展困境。有鉴于此,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价值开发、制定相应的开发规则机制、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为“两弹城”的开发利用重构了现实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
期刊
摘 要:李贽的“童心说”发源于阳明心学、王学左派和泰州学派,同时受到其他的一些思想影响。在李贽看来,童心是人的真心,而人的私欲也发源于此。宋明理学扭曲了人的童心,让人的私欲不能得到真实的表达。而基于“童心说”,人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观念。私欲与是非是李贽“童心说”的二重向度,而这两点则最终统一于李贽的“真心”这一个体主义伦理观。虽然不太彻底,但是这一观点对传统观念仍然有颠覆性,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
期刊
摘 要:阿格妮丝·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超越正义》一书中展现了自己强烈的东欧人道主义思想倾向。本文正是基于《超越正义》的文本研读,按照历史推进的逻辑顺序,以概念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静态的正义概念、动态的正义概念以及超越正义三者之间的发展流变,表达了对超越正义、良善生活的美好期待。本文也指出超越正义理论呈现出一种关乎个体道德抉择的审美乌托邦图式。面对后现代的生活困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