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剧创新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ason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5年,美国音乐剧《汉密尔顿》在全球掀起了一阵热潮,荣获十一项托尼奖以及普利策戏剧奖。《汉密尔顿》的成功之处在于既有质量极高的原创性,又完成了对西方音乐剧的一次重大创新。本文将从音乐创作和剧本创作切入,分析这部现象级音乐剧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西方音乐剧;《汉密尔顿》;音乐;剧本;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253-02
  【本文著录格式】陈嘉璇,刘航,吴佳露.西方音乐剧创新研究——以《汉密尔顿》创作为个案[J].北方音乐,2020,02(03):253-254.
  《汉密尔顿》是一部以嘻哈说唱风格讲述了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生平的音乐剧。由主创林-曼努尔·米兰达担任编剧、作曲及主演,耗时八年完成,被誉为美国音乐剧的里程碑。
  一、音乐创作与创新
  (一)互动性
  在以往音乐剧中,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观众和舞台之间的第四面墙往往没有打破。在《汉密尔顿》中,互动情节的设计使观众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增强了观众对故事情节的代入感。例如在曲目《你会回来》(You’ll Be Back)中,英王扮演者带动现场观众一起哼唱,让气氛达到高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内阁辩论情节,华盛顿充当议会主持人,将在场观众视为与会者,欢迎他们聆听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唇枪舌剑,使观众穿越了时间、空间,完成了角色转换。
  (二)专属性
  主要人物都有特定的旋律展现其性格特点。例如波尔独唱的《等待时机》(Wait for It)曲风初时冷静低沉,到后半段随着情感爆发,大量的和声和重唱加入,刻画了波尔汹涌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他细腻敏感、城府颇深的一面。伊莱莎的出场总是伴随着特定旋律的歌词“helpless”,第一次出现“helpless”时,她为汉密尔顿着迷而无法自拔,第二次出现“helpless”,是在她知道汉密尔顿对婚姻不忠后,对自己的婚姻感到绝望无助,体现了艾莉莎无比感性的性格特点,容易为情所动,也容易为情所困。
  (三)反复性
  不同人物的经典歌词会不断出现在不同的歌曲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特点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例如汉密尔顿的唱词“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在全剧中多次出现,随着情感递进,展现出汉密尔顿对成功的渴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又如波尔的唱词“I will wait for it”,在剧中反复出现,仿佛他人生的信条,展现了波尔敏感谨慎、被动等待的特点,也为他后来的屡次失意埋下伏笔,这也与汉密尔顿形成鲜明对比。
  (四)现代感
  《汉密尔顿》在对历史的演绎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例如剧中将激烈的内阁会议设定为汉密尔顿与杰斐逊之间的一场饶舌比赛。在当代美国,饶舌比赛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一般围绕的主题是市井生活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斗争性。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内阁会议与饶舌比赛既有辩论形式上的相似,又有主题上的差异。主创团队正是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使观众既真切地了解了历史,又收获了不一样的娱乐体验。
  (五)多样性
  《汉密尔顿》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可谓是一大亮点,不仅有通俗的流行音乐和嘻哈音乐,也有动感的爵士、优雅的蓝调和轻快的嬉皮士风。这些不同特色的音乐对应了不同的人物、情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例如在《拒绝她》(Say No To This)中,蓝调的优雅性感与汉密尔顿的情妇玛丽亚性感翩然的特点相似,将人物与音乐相融合。
  二、剧本创作与创新
  剧本是一部音乐剧最为重要的载体,剧作的其他元素都以它为依托展开。剧本也是塑造人物形象、交代剧情的重要手段。在《汉密尔顿》中,剧本生动塑造了主角汉密尔顿与诸多配角,交代了汉密尔顿从勤苦奋斗的早年到决斗而亡的一生,传达了历史观、美国梦和男女平权等多重主题。
  (一)人物
  1.角色选用
  与其他传记题材的音乐剧不同,《汉密尔顿》的主角选用了美国历史上相对不为人知的一位国父。反之,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如托马斯·杰斐逊和乔治·华盛顿等,成为衬托汉密尔顿的配角。《汉密尔顿》也没有忽视对小人物的塑造。每个汉密尔顿身边的小人物也被塑造得活灵活现,令人过目难忘。这些隐藏在历史里的无名之辈被置于聚光灯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2.戏谑与讽刺
  主创团队时常在描绘历史人物时加入戏谑与调侃,增强了历史剧的趣味性。例如英王乔治三世被塑造为一个被美国抛弃的哀怨情人,加上演员的细腻表演,每次出场都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剧中还不乏辛辣的讽刺,例如对托马斯·杰斐逊蓄奴和约翰·亚当斯政治无能的嘲讽。
  (二)情节
  1.叙事手法
  《汉密尔顿》的剧情摆脱了一贯的线性叙事,灵活地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剧目一开始即交代了主角汉密尔顿的结局,暗示观众将重点放在情节发展过程上;又如曲目《知足常乐》(Satisfied)中出现了时空倒转、往日重现的剧情,让观众出乎意料地看到了汉密尔顿情感际遇中的另一面。
  2.叙事角度
  《汉密尔顿》在剧中设置了一个叙述者的角色——艾伦·波尔,他作为汉密尔顿一生的朋友和竞争对手,用几段相同旋律的唱词来开启并承接剧情,使全剧的衔接流畅自然。
  (三)主题
  1.历史观
  《汉密尔顿》体现了宏大的历史观。每个角色都有置身历史的强烈意识。例如,汉密尔顿的妻子伊莱莎在得知丈夫外遇后,说会将自己从史书中抹去。整部剧成功地展现出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在英雄际会的纽约城,个人投身于历史的洪流中,创造着历史、改变着历史。同时,歷史会客观公正地对人的一生作出评判:史书将如实记载汉密尔顿,无论是他的丰功伟绩还是风流韵事。在终曲《谁能留下,谁会死亡,谁将你的故事传唱》(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中,历史与个人相融合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美国梦
  汉密尔顿一生的经历无疑是美国梦的缩影。作为出身低微的移民,他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在独立战争中建功立业,成为财政部部长,由此说明在美国每个人都拥有自由平等和追求梦想的权利。通过这部剧,汉密尔顿的美国梦跨越了两个世纪,唤起当代美国人心中的梦想与奋斗的激情。
  3.现代观念
  剧中也宣扬了一些现代的先进观念。汉密尔顿妻子的姐姐,安杰莉卡在剧中质疑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一句为何使用“men”而不包括“women”,表达了先进的男女平权意识。这些观念超前于汉密尔顿的时代,表明《汉密尔顿》虽然描绘的是历史,表达的却是对现实的关怀。
  三、结语
  音乐剧《汉密尔顿》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剧本和音乐的精心创作与锐意创新是分不开的。这两大元素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一场激情四射而意蕴深刻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李蔚,许炳坤,余国升.西方音乐剧的创新精神透析[J].中国戏剧,2007(2).
  [2]慕羽.音乐剧艺术与产业[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合唱具有非常强的参与性、普及性,是很常见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童声合唱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音乐教学的实际开展当中,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让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童声合唱;教学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都被称为“礼乐之邦”,乐教一直在中国教育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乐教发源于西周时期,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的礼乐制度一直是中国的乐教传统思想。古代的乐教制度与现代的乐教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现代乐教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即通过学习当代现存的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独特风格的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结合古代诗词歌赋,历史文化共同来熏陶、渲染学生,目的在心灵、人格以及行为等
期刊
【摘要】课堂时间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必备技能。课堂授课过程中的效率,合理分配时间是重要的要素之一。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来分析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课堂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堂观察;初中音乐;时间分配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期刊
【摘要】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是对音乐内在深层理解的必要途径。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对于唱歌的热情的确很高,而对识读乐谱感到乏味,不能认识到识谱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是迫在眉睫的,作为音乐教育者应该肩负起这份重任,全力发展基础音乐教育。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识谱;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本文从扬州本土音乐的意义、当下高校音乐公共课现状、将本土音乐纳入高校音乐公共课的实施办法三个方面探寻扬州本土音乐传承的新途径,为高校音乐公共课课程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彰显高校音乐公共课程的课程特色,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喜欢本土音乐。  【关键词】本土音乐;高校音乐公共课;扬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期刊
【摘要】新时代教育理念在革新,音乐与美学的教育也在逐步向前和完善,音乐课堂改变了以往以声乐为主的教学,将陶笛这一古乐器引入小学乐感教育之中,这是音乐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一方面,能从礼乐这角度来培育就学者的思想修养和音乐修养;另一方面,能够熏陶学习者的情操,加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对传统文化及乐理的认同感。文章根植于实际教学经验,本文将对陶笛课程教学意义及策略进行一次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概括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及优势,重点分析了高中音乐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提出了通过多媒体、语言描述、进行表演、联系实际生活与创设问题情景四种方法构建音乐情景的办法。  【关键词】教学情景;高中音乐;情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189-02
期刊
【摘要】体验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主动鉴赏的一种有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融入到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中,主动体验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会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陶醉在音乐的情境中,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概念、作用,提出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操作方法,促进学生主动体验,形成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  【关键词】高中音乐;体验式;学习模式;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广东粤剧学校是国内唯一以粵剧艺术为主要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校粤剧音乐伴奏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当代专业粤剧音乐伴奏人才的培育有着极大影响。笔者于2019年5月至10月间,数次对广东粤剧学校粤剧音乐伴奏专业进行实地调研,从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四大专业课程结构对广东粤剧学校2019级粤剧音乐伴奏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粤剧;乐伴奏;课程  
期刊
【摘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音乐课也不例外,是传授知识、表達情感最重要的工具。小学低年段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易集中,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还不强,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善于选择准确、精炼、规范、富有文彩和韵律的语言进行音乐教学,借助这种技能技巧的教学语言来进行讲解、释疑、揭示和启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