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园茶会》中主人公劳拉的心路历程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nle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花园茶会》或许称得上是Katherine Mansfield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劳拉,一个即将成年的英国上层阶级女孩的心路历程,这篇小说主要传达了作者对于英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社会阶级体制的尖锐批判。小说一开始便是上层阶级的一个家庭忙碌准备下午的花园茶会的别开生面的场景。正当劳拉欢喜地做准备时,她从面包送货商口中得知了附近街坊一名工匠的死讯。出于孩子的天真无邪,劳拉想要取消下午的茶会,以表示对附近亡灵的尊敬,但却受到姐姐和母亲的取笑。经过内心一番激烈的挣扎之后,她最终放弃了取消茶会的念头,度过了一个欢乐的聚会时光。然而,当她提着一篮子没吃完的点心踏进死者家里的時候,她第一次见证了生命和死亡的残酷现实,内心再次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贯穿全文的主人公这两次思想经历都从侧面不露痕迹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了深刻的思想主题。
  二、茶会前的内心冲突
  劳拉心理世界的冲突主要是其阶级意识的觉醒与对于阶级差别的突破之间的矛盾,独立的自我与顺从的自我之间的矛盾。
  对于成长于贵族之家的劳拉而言,阶级意识的萌芽应该是受到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形成的。当搬运帐篷的工匠用了“bangs slap in the eye”表示要将帐篷移到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劳拉接受的教养使她琢磨了一会儿一个工匠跟她说怎么引人注意是不是有失礼仪”。对工匠言语礼仪的意识表明劳拉的内心已经默认了上层阶级与工匠之间存在的阶级区别。劳拉阶级意识的觉醒更明显地体现在当她进入到发生意外的那个工匠家里的时候,劳拉光彩夺目的衣着让她感到浑身不自在,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似乎周围人都在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然而,矛盾的是,想要与搬运帐篷的工匠交朋友,而不是与整日只知道舞会的男孩子交往,并且对下层穷苦人民报以同情的想法却体现出劳拉对于阶级差别的突破。
  从小被各种礼仪规则约束着的劳拉特别渴望独立自主,当姐姐让她安排帐篷摆设事宜的时候,她很兴奋终于有个冠冕堂皇的机会在外面吃饭,而不用受制于严格的餐桌礼仪。从未被允许踏进贫民窟的劳拉也曾偷偷地和姐姐一起去过那里,这些事例都表现了一个孩子想要突破束缚、独立自主的心理。然而,毕竟心理还不成熟,这种独立的自我最终还是被一贯的顺从打败。尽管劳拉试图劝阻母亲和姐姐取消下午的茶会以示对死者的尊敬,她最终还是屈服了母亲让她低调一点的命令。
  三、直面惨淡人生时精神的成熟
  劳拉思想上经受一次更深刻的洗礼是在见到那个死去的工匠之时。茶会过后,劳拉的母亲让劳拉带着一篮子吃剩的食物去发生意外的工匠家慰问,在破败阴暗的房间内,劳拉见到了躺在床上的死去工匠,他的表情如此平静轻松,甚至带着一丝愉悦,因为从此他将不再遭受贫困穷苦的下层阶级的苦难。此刻死亡不但不可怕,却反而成为超越阶级差距、贫富分化的助推器。在劳拉看来,那个工匠是一个传奇,他的表情里充满了幸福感和满足。也许,对劳拉来说这是一次心灵的顿悟,因为这次经历教会了她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上层阶级还是下层阶级,一切都将化为时间的灰烬。
  四、结语
  通过上层阶级女孩劳拉的视角,《花园茶会》描绘了举办花园茶会的一天劳拉的心路历程。在茶会前的场景中,内心有一丝叛逆的劳拉经历了精神上的冲突和矛盾。显然,劳拉为劝说母亲和姐姐取消茶会以示对邻里街坊的尊敬而做出的努力与其模糊却无疑的上层阶级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她大胆非传统的想法,比如在门外吃饭的兴奋、想要和工匠交朋友、偷偷摸摸踏进贫民窟等都反映了她想要脱离资产阶级的道德传统,但这种独立的反抗最终屈服于对成人的顺从。
  当她踏入穷困潦倒的工匠家里时,劳拉第一次见证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平静安祥地睡着的工匠让劳拉突然间意识到生死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一切生命都将化为灰烬,死亡把人带到一个公平的世界,那里没有阶级差别,也没有贫富差距。通过展现茶会前后劳拉的内心经历,作者对存在与英国社会毒瘤一般的不公正的阶级划分的批判跃然纸上。
其他文献
【摘要】:典型示范法是以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和鼓舞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是思想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榜样以他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对促使中学生形成优良思想品德发挥重要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榜样教育对中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教育者运用典型示范法也要遵守一定的要求和原则。  【关键词】:典型示范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典型示范方法是以典型人物
期刊
【摘要】:随着近年来“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千余所大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不论是在本国或是目的语国家学习,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学到地道的语言。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许多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同时,也必须尽力攻克这一道语言难关,以提高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而要攻克语言关,首先必须能正确发音。  从中国期刊网上搜查的5篇论文来看,虽然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期刊
【摘要】:“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关键词】:激发;调动;语感;语境;生活化  小学生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
期刊
【摘要】: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因其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已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重点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元认知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发展个性化学习模式,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动机;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往往注重教学过程中教的方面,花相当长的时间来准备一节课,营造一种
期刊
【摘要】: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目前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只注重谱面上的东西(旋律、节奏、),没有充分的对作品进行研究,导致演唱者的演唱不符合原作品的艺术风格,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原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演唱者怎样来把握作品的风格显得尤为重要,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这对演唱者的要求相当高,既要将作品的风格特征准确的把握好,还要有将它原汁原味表现出来的能力。  【关键词】:作品风格;把握;表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遵循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吕淑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老师“活”,学生才能“活”,学生“活”了,才能把整个语文教学搞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更需要培养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体育运动对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坚强的意志,调节情绪,协调人际关系和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体育运动的日趋大众化表明其运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更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思想素质  一、目前我
期刊
人们提到李煜這个人时,总是不自觉的联系到“亡国之君”这四个字。的确,南唐是在他的手上灭亡的,但这件事情,也不能全然归咎于他。北宋那时兵力强大,降宋已是大势所趋,何况,他并不是没有做抵抗。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李煜在治国方面的才能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却是少有人能够企及的。赵匡胤说:“李煜若以作词工夫治国,何至为吾所虏乎!”但是人各有志,李煜爱艺术不爱江山也是无可厚非的,要怪只能怪命
期刊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大量的西方社会思潮涌入国内,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强力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必须坚守并宣扬马克思主义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评判标准,阐明这些形形色色的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把握其思想实质,揭示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提供应对这些负面影响的可供参考的方案。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大学生  西方社会思潮或者说
期刊
关于齐物论三字的题解  归纳前学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齐物、论(包含齐物之论、物齐之论、物不齐之论)。齐物之论有齐同万物的含义,如郭象《庄子注》中对齐物论的题解: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然。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郭象的题解强调了“物”与“物”之间界限的模糊性。类似观点也有宋人王元泽《南华真经新传》中:“万物受阴阳生,我亦受阴阳生,赋象虽殊,而所生同根。惟能知其同根则无我,无我则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