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导下《飘》汉译本比较探析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x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它减少了部分文学作品译本中的性别歧视和贬低、物化女性的现象,对提高女性思想水平和社会地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傅东华、李美华二位译者笔下《飘》的汉译本进行深入对比分析,进一步展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并为今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领域的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汉译本;傅东华;李美华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兴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从质疑和抗议以男性为尊的社会体制开始,批判了那些将妇女和翻译贬低到社会及文学底层的观念。传统的翻译观认为,作者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地位截然不同。前者是主体,后者则需要完全遵循原著,忠实地翻译原著中的句子、词语,以示对原著和作者的尊重。而女性主义翻译规则完全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认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才是翻译工作的主体,翻译出的作品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著的文字转换,更应该强调对作品的再造和重塑。翻译不是对原文的复制,而是知识与意义的再生,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非无迹可寻。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存在感,会在翻译作品里直截了当地突出自己的想法,在原作者的创作基础上将自己的风格和主观创作融入译本中,采用新奇和非传统的方法,用女权主义的表达方式将原文里某些男权主义的理念取而代之,从根本上解决文学作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事实上,文学作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正是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反映,不能仅仅依靠翻译来解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质,是希望通过运用一些非传统的翻译方法引起读者的思考、理解甚至共鸣,洗刷掉男权主义压迫女性的文化理念烙印,重新构建两性平等的和谐健康的文化环境。
  二、《飘》原文与译本简介
  《飘》是一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社会小说,被公认为美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从整体上看,《飘》是一部具有鲜明历史主题和强烈浪漫色彩的社会小说。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十多年里,以南方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奥哈拉为中心,描写了美国南方人民的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同时以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塑造了一群在社会转型时期努力生活的人们的不同形象,呈现出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融合。
  1939年,《乱世佳人》这部由原版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在中国上映后不久,著名翻译家和作家傅东华先生便创作了这部作品的第一部中文译本——《飘》,后于1979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接下来《飘》的汉译本不少于十本,但比较有名的是:戴侃、李野光、庄绎传翻译的《飘》,出版于人民文学出版社;陈廷良将其译为《乱世佳人》,于1990年出版于上海译文出版社;除此之外,黄建人、陈新、李美华等译者都对该作品进行了翻译,他们的作品都是市面上较为常见且颇受中国读者好评的译本。
  作为《飘》的第一部中文译本,傅东华的版本完美地达到了两个目的:用通俗易懂,很“中国话”的语言向读者阐释了西方文学,语言精美且不失华丽。他主要采用了归化策略,原著中的很多内容被以一种相当灵活的方式修改甚至删除掉了。但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同名电影在中国上映后,当时的观众迫切需要这个故事的可读版本,于是这部中文译本就被立即推出了。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傅东华受过良好的双语教育。因此,由他所译的《飘》一直被视为又一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饱受中国读者好评。
  本文引用的另一个译本的创作者李美华女士,是一位主修美国文学的大学教授,也是《飘》的众多中国译者中唯一的一位女译者。她翻译的《飘》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读版本。此外,在她的作品中几乎没有翻译错误。需要指出的是,李美华长期以来专注于研究美国文学,她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她的《飘》的译本被认为更能体现原文人物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三、译本分析
  (一)外貌描写
  例1:
  原文:Their clever remarks sent her into merry peals of laughter...
  李译:他们的花言巧语使她不时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傅译:他们试用巧妙的言辞恭维了她几句,便引起她轰雷一般快乐的笑声。李将“clever remarks”译为“花言巧语”,再次显示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因为“花言巧语”是一个带贬义的中文词汇,常用在男孩追求女孩的情况下,意味着言辞带有取悦的含义但却虚伪不可信。而傅却译为了“巧妙的言辞”,在汉语中是褒义,并不能暗示出原著作者描写脑袋空空的双胞胎兄弟时背后的态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男性译者把双胞胎的奉承行为和言语当作是求爱期间的正常操作,并未对此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然而,李作为女性译者却发现他们的行为过于招摇,并敢于使用贬义词汇将之表现出来。此外,傅使用“轰雷一般”来形容斯嘉丽的笑声,这个词带有一定的粗犷之意,不仅破坏了原著整体的语言风格,也与女主角作为少女展现出的可爱形象不符。
  (二)心理活动
  例2:
  原文:Fade?The memory of Ashley would never fade,
  not if he were dead a thousand years.
  李译:淡忘?对阿希礼的记忆永远也不会淡忘,即使他死了一千年,也绝不会淡忘。
  傅译:减淡吗?希礼的记忆是永远不能减淡的,哪怕他死了一千年也不会减淡的。
  这一幕发生在瑞德要求斯嘉丽忘记阿希礼,因为阿希礼已经和媚兰结婚了。然而,斯嘉丽坚信自己永远不会忘记他,她必须把对他的深情永远藏在心底。此处,两位译者都使用条件句表明斯嘉丽的坚决态度,但是李的版本不同于傅,她将“will never”译为“绝不会”来表达斯嘉丽固执而绝望的爱意。这个短语在中文里的意思是“永远不会”,强调意味远高于傅的“不会”。由此可见,女性译者能够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女性的心理特征。   (三)社会地位
  例3:
  原文:Men were omniscient and women none too bright.
  李译:男人无所不知,女人却不太聪明。
  傅译:男人是万能,女人都是无知无识。
  这句话再次体现了作者和李美华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原文中,“omniscient”意味着知道一切而不是能做一切,但男性译者选择了后者,使用“无所不能”这个词来进一步肯定男性的能力。相比之下,李的“无所不知”较为忠实且用词恰当。此外,“none too”的意思是“一点也不”,作者用这个短语来描述女性智力的父权制观念,表明传统的男性认为女性一点也不聪明。所以傅的“都是无知无识”忠实地表达出了根深蒂固男性视角,即歧视女性,看轻女性,认为女性就是不如男性。然而即使在原文男性发言的语境里,李也拒绝贬低女性,因此她选择违背作者的原意,将“none too bright”处理为“不太聪明”,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歧视程度。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女权主义翻译主张贯穿于李美华的译本中。
  四、结语
  中国女性译者在其译作中表现出对于男性平等权利的追求,拒绝接受固定的男性标准评判,力图还原被扭曲和壓抑的女性形象。同时,由于性别视角的不同,男女对女性的感受和经历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的翻译在这些方面也有所不同。本文所列举的《飘》的两个汉译本各有优缺点,我们应该重视两个汉译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着眼于译本本身,既要看到傅东华先生优美古典的遣词造句,也要看到李美华女士贯穿全篇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希望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译者们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加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在创作优秀译本的同时,注重男女平权思想的渗透,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也将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美]密西尔.飘[M].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2〕曲晓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12):102-104.
  〔3〕杨柳.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6):60-63.
  〔4〕张航.评析《飘》傅东华译本之优势[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9):46+85.
  〔5〕XueWen.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飘》的三个汉译本解读[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6〕黄晓燕.对《飘》的傅东华译本和李美华译本的对比研究——性别差异视角[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黄萍.斯佳丽的成长——《飘》的女性主义解读[D].合肥:安徽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摘要:环江黔桂古道历史上是沟通黔、川、滇、桂、粤官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西南农、官、商通往华南的必经之路。本研究在考察广西环江黔桂古道的历史文献基础上,详细调研了古道的现状。  关键词:黔桂古道;环江;川滇通道;广西;木论  一、黔桂古道的历史溯源  黔桂古道是一条始于汉代修建的古官道。广义上的黔桂古道是指沟通贵州、四川、云南与广西、广东等地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开辟于先秦,完善于秦汉,成熟于唐宋的
期刊
电影《闪闪的红星》  天边的流云隐退了  夜幕缓缓拉开  那颗独特的星,闪闪发亮  它扎根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将近半个世纪了,愈发清晰  乡村露天电影。期盼放映的时光  我像久旱的禾苗,蔫蔫的  总是提不起精神  一次难得的观影  恰似一场甘雨,享受酣畅淋漓  小英雄的形象  在季節内外鲜活起来  滋养着我满身的血气  潘冬子,那份坚定执着  激荡起我的斗志  《红星照我去战斗》,歌声飞翔  我童
期刊
情人节的日子里  稀稀茵茵的嫩绿  点缀着土地  枯叶盖不住春的气息  微风已透着暖意  可没有你  踏青已了无情趣  早春的第一支黄花  在微风里摇曳  她在冰雪里孕育  虽不美艳  却透着清丽  弯下腰却舍不得摘下  因为看到她  又想到了你  天下起了小雨  湿漉漉的脸  透着丝丝的凉意  水波圈圈勾起了回忆  仿佛听到了你的呼吸  相识何曾忘记  相聚总是匆匆别离  在情人节的日子里  又
期刊
马非的诗  诅咒  在绵阳  对于女诗人  告诉我们  为应对不时之需  存了几万元的  食品这档事  表面我不置可否  内心里却进行了  猛烈的诅咒  我希望这些东西  悉数霉掉烂掉  派不上用场  在银河化学食堂就餐  有好几次  我都想问问  旁边的莫高:  “工人也能吃上  跟我们一样的菜吗”  但是不知道  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直到酒足饭饱  点上小烟  步出餐厅  我都没有勇气开口  
期刊
摘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而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在他创作的众多诗篇中,乾元二年三月集中写成的三吏三别,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使他现实主义诗篇达到了光辉顶点,成为光照千秋的不朽之作。  关键词:杜甫;诗歌;三吏三别;现实主义  一、“三吏”“三别”的写作背影  公元七五八年九月,唐朝
期刊
凉州曲  落日孤城外,西风吹雁飞。  征人何岁月,杀敌立功归。  塞下曲  腊月雪纷飞,关山草木稀。  行军过古道,出塞几时归。  塞下曲  萧山烽火起,击鼓壮军魂。  斩杀匈奴敌,飞将把虎吞。  塞下曲  边疆白雪飞,戍客忍寒饥。  守护家和国,年年盼早归。  塞下曲  塞下雪纷飞,天山披白衣。  将军驱寇敌,护国带功归。  塞上晚秋  关山树叶稀,大雁向南飞。  陇上征夫客,何时跃马归。  横
期刊
大气阳刚扎尕那  扎尕那,被朋友们推荐了很多次,始终未能成行。周末,被再次鼓动后难抑向往之情,于是请了半天假,开始了两天半的甘南之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过去的蜀道,没有体验过。近年来去过几次四川,铁路、公路都走过,感觉并不十分艰险。然而这一次的甘南之行,却让我们感受了“陇路”的艰难。  我们一行八人分乘两辆车于中午出发,原定进“兰海”、过“兰郎”高速,之后再经213国道抵达迭部。但因朋友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和《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进一步揭示二者性格上的细微差别。  关键词:福尔摩斯;狄仁杰;性格差别  一、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一个文学人物,他已经超越文学范畴存在,成为正义与公平的化身。福尔摩斯不仅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越常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还拥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嫉恶如仇、淡泊名利、爱憎分明。这也是福尔摩斯这个形象得以风靡全
期刊
一切物象中的浪漫都不是浮生的  一支彩笔,勾勒暗藏在夜梦中  物象的霓虹  重新定义一座山的伟岸,在视线内——  巨大的森林,形象  让高山仰止  一群人,高举火把照亮黑夜。月光下  一本秘籍里书写出新生的篇章。以至于  以一条江河的名义抵达了这个不是浮生的世界  在岁月的风景里,有一颗透明之心  映出朝霞  常常想,世界之日月星辰  整个宇宙,让我触及的只有你——  我不老的母亲!  一切从春暖
期刊
摘要: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辞书是民族文化的索引。运用隐喻、转喻理论通过对汉日语“风流”的词源、基本义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汉日语“风流”概念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仍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一个词语多重语义的形成都受词本身内涵的内因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外因所影响。国家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认知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各民族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同一词语有着不同的语义。  关键词:汉语;日语;风流;语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