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简牍残纸与王羲之书法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海权 安徽桐城人,1962年生。1983年毕业于安徽工学院汽车专业,清华大学工程硕士。中国书法网坛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一、“古质今妍说”:古质表现在笔画、结构的时空关系的不确定性
  
  所谓“古质今妍”的问题。因毛笔与执笔的问题构成的王字,特别是大王书法古厚的一面是与楼兰的东西一脉相传的,这是“古质”的一面。(梁培先)
  同意梁先生的观点。
  我感到所谓的古质在笔画形态上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李柏文书》、王羲之墨迹(唐摹本)的笔画在运笔的方向、速度和力度上都在不断的变换。王书石刻本(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好像是在笔画两端确定两个转折点,中间那一段就基本平直、匀速、均力“扫”过。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单字中笔画之间的对接上,所谓的古质也表现在流畅性较差,往往一个横画非常突兀地被重重地、长长地写着,使得在空间布白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看一下《李柏文书》和王羲之《姨母帖》之间的共同点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就王羲之的新妍而言,显然地与楼兰书法有了很大的差异。
  我对王羲之的新妍作了如下思考:
  1、前后笔画对接更加紧凑,节省了书写的时间,牺牲了空间上更大的对比。
  2、运笔方向很少向字框外部延伸,秩序增强了,但少了许多神来之笔。
  3、系统性、完整性增强了,更加中庸之道了,战为后世师法的楷模,但拓展的可能性小了。
  4、点画简洁、干净,便于整体协调,但缺少了丰富性和运笔时的快感体验。
  5、不是创新、而是总结。基本将行书的大方向确定下来了。
  6、王羲之的楷书学卫夫人、行书学王廙、草书学张芝。但是,这三者在王羲之这里交汇之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楷行草三体相互映照、相互依存,成为此后文人书法的基本范式。
  7、如果说张芝变章草为今草是事实,而王羲之的行书变法就更可能是在张芝今草的运笔方面受到了启发,并推而广之地运用到了行书。
  王羲之书法唐摹本和楼兰残纸在笔画的曲直上面比较类似。
  先做两个定义。单一笔画和总笔画数:除短小的点画外,每出现一次较大的运笔方向上的变化(一般超过90度)时,都被认为是完成了一个单一笔画。字的总笔画数是单一笔画数之和。一个较长的笔画可以被认为是两点之间的连线,一般我们都能在笔画中找到这样的两个点,通常在起落转折处。
  平直笔画:在较长的笔画之间,可以只通过平行于纸面方向的直线运笔动作就可完成的笔画,称为平直笔画。
  观察统计可以得出:
  某一楼兰残纸的平直笔画占总笔画数的比例不到5%;王羲之《丧乱贴》的平直笔画占总笔画数的比例约为7%,《二谢帖》的平直笔画占总笔画数的比例约为6%。
  而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某一段46个字的平直笔画占总笔画数的比例约为15%以上。
  将楼兰残纸书法及以前的书法与后来的书法进行对比,在笔画形态和笔画之间的关系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笔画形态方面
  1、重下笔,随即转笔提笔,形成带缺角的笔画,一般为短笔画。
  2、在一个字之内,笔画粗细的变化幅度较大。这种现象不突出,但却是存在的。
  3、在一幅作品之中,笔画粗细变化较大。这往往与笔中含墨量相关。
  
  (二)笔画对接
  在单字的结构上往往很不精到,变化多端。当然,这也与技法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这点在楼兰文书里面可谓比比皆是,故不一一举例。
  由于悬肘作书时,在垂直于和平行于载体材料方向的运笔动作范围都难以精确控制,因此从总体上讲,上述差异与执笔有很大关系。
  楷、行、今草的成熟,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楷、行、今草的成熟,不应是彼此独立的单线演变过程。二、“风气说”:《济白帖》不是王羲之的步武者所书
  《李柏帖》是当时前凉16年(公元328年)任楼兰长官的李柏写的信,可以有据,《济白帖》是否也锁定在此时,似有疑点……我大胆设想一下,《济白帖》是羲之的一个步武者所书,起码晚羲之30年,把他锁定在东晋灭亡(420年)以后更适合,官员流失到北朝做官是有的。待考……(西岩)
  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的《海外藏晋人纸本墨迹——楼兰文书简牍残纸》中有这个帖子。应该说《济白帖》是晋人的墨迹,且出自楼兰。
  而楼兰城是在公元4世纪30年代(330年),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被最后废弃的。
  王羲之生于303年,死于361年。就是说比王羲之小30岁的人,当楼兰城被废弃时,他才出生或几岁,这个人的墨迹(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不可能留在楼兰。至于420年以后,就更不可能了。
  关于西岩先生所言《济白帖》与王字气息相通的事,我想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在此之前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大家都差不多就这样写着,亦即王羲之的书法和《济白帖》都是受这样风气的影响的结果。
  今草是否从章草发展而来?(南坡居士)
  我的看法:
  1、从大的时间跨度上讲,章在先,今草在后是毫无疑问的。这和隶书在先,楷书在后相仿。
  2、今草是否从章草单线地发展(我更愿意说“演变”)而来?从楼兰出土的残纸看,我们也可以认为今草吸收了当时行书甚至楷书的成分。所以这个问题是可以持怀疑态度的,但也不好断然否定。
  3、从王羲之个人来说,就我们所见到他的今草(小草),很多是他晚年写的。而我们见到的他的章草却很少。
  其实,我觉得《济自帖》是不是学王羲之书法的问题不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它的章草意味较浓厚,这样的书法在王羲之之前和同时代都是大量存在的。除非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王羲之草书基本就是这个样式。但《十七帖》我们总不该全盘否定吧。
  我的想法是,《十七帖》、楼兰书法中类似的语言、张芝草书、王羲之当时的楷书等等,这些应是问题的焦点。王羲之真迹没有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寻找最接近的东西。
  
  三、“载体无影响”
  
  在那个时候,是中国文字载体材料发生重大变化(竹木简向纸张过渡)的时期,楼兰出土的两类载体材料的书法都有。
  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个变化无疑会对书法艺术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我对比楼兰出土的两类载体材料的书法时,我没有感到在笔法、笔画性状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使我基本否定了纸张的出现对笔法和笔画性状的决定性作用。
  我将两类载体材料的书法贴图对比如下(左为纸书,右为木牍书)。
  
  四、“风气说”:在李柏时代, 日常使用的行书书体已经基本成熟
  
  公元325年,时任西晋西域长史的李柏为图谋联合焉耆(国名,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起进玫高昌,在同一天,他给焉耆王龙熙写了两封信。
  这是真实可靠的晋代书法墨迹。
  对这两件墨迹,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这两封写于同一天的书信,在风格上却有很大的差异。9行书文书相对比较古朴,它往往使我们联想起王羲之的《姨母帖》。而12行书文书相对比较简便流畅。说明在那个时代,书体的变化,特别是日常使用的行草书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第二,我们再特别关注一下这12行书文书。它基本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影子,这点与我们所说的王羲之的变法是殊途同归的。李柏写这两件文书的这一年,王羲之22岁,李柏和王羲之之间是没有任何师承关系的。这又说明,在那个时代,日常使用的行书书体已经基本成熟。另外,李柏这两件文书的书法风格,在楼兰残纸中也并不是孤立的。
  第三,我否认楼兰文书有受到王羲之书法影响的可能,是因为觉得楼兰消失得太快。楼兰国王伐色摩那,于公元321-334年在位。《残集》第760木简文曰:“兹于伟大国王,上天之子夷都伽·伐色摩那陛下在位之十一年(注:公元333年,也就是李柏给焉耆王龙熙写那两封信之后的第8年)七月,诸民远离国境”。伐色摩那,是发掘的简文材料中提到的最后一位国王。这与在楼兰城发现的时间最晚的一枚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的汉文木简,在时间上几乎一致。而公元330年,王羲之才27岁。五、“风气说”:唐摹本王羲之书法应该基本上还是王羲之的风貌
  既然楼兰文书不存在受王羲之书法影响的可能性,更不存在王羲之书法直接受楼兰书法影响的可能性(王羲之是世家土族,生活在南方,书法师承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双方互不影响,而楼兰书法有很多语言与唐摹本王羲之书法十分一致,那唐摹本王羲之书法应该基本上还是王羲之的风貌,样式上没有太大的失真。
  
  (一)“疑难点”:张芝是个很关键的人物
  王羲之和敦煌、楼兰的书法现象确存在联系,这中的关键人物是张芝和索靖,这两人皆为敦煌人。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学崔瑗、杜度,崔、杜皆中原人。索靖为张芝姊孙,索靖一生担任过西晋的重要官吏。初举贤良方正,拜驸马部尉而出守西域,酒泉太守、尚书郎、大将军、散骑常侍等职。生活在239年-303年间。张、索为汉末、魏晋极有影响的书家,其中张芝将章草发展为大草,这在书法发展史上是很突兀的现象,是否其他民族或边塞人的彪悍的特点对汉字的影响,尚有待探索。而二人对故乡书法的影响是肯定的,且索靖在故乡作过官,又在西晋作过高官,他一方面影响西域书写,也影响到二晋高官的书写。王羲之(303年-361年)在索去世那年出生,他的书法受此二人的影响是明显的。以这条线索探究,王羲之和楼兰残纸的联系似乎有明晰处。(西岩)
  我也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思路。我一直感到张芝是个很关键的人物,从传世的他的刻帖看,从历来对王羲之书法师承关系看,张芝(还有崔瑗)是不能不予以重点关注的。另外就是钟繇的小楷。
  从我们所看到的楼兰竹木简、残纸,甚至以前的简书墨迹,我们没有看到一件是比较纯正的今草或像张芝那样的大草。很多夹杂在行书中的草书多多少少还带有章草的意味。这件事情十分奇怪。这种小草或大草是不是只在少数人中间被欣赏、被流传着呢?而像张芝、崔瑗、王羲之,他们都是有地位的人物啊!
  就行书而言,王羲之的行书,不管是古朴的、还是今妍的,在楼兰书法里都还能找到很多对应的材料,惟独今草、大草没有。所以我认为要特别关注张芝和崔瑗。
  西岩说到索靖,我没有想到他,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他的今草或大草的东西。
  沃兴华的《张芝论》(卷S,页53-57),是近年书史研究的白眉。其重要性在于,他从敦煌遗书中发现了4件与张芝有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已经沉埋了1300多年,它们被沃兴华发现,“震惊之馀感到一种挑战,使命感油然而生”(同上书,页270),并首次面世,这使治汉唐书史者,何等雀跃。——摘自中国书法在线
  
  (二)“疑难点”:草书的演变是一个关键因素
  汉代人对草书的痴迷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草书的演变之快与此密切相关;文字书写的便捷性要求;张芝草书(如果我们所见到的刻本是以他的真迹为范本,而不是伪造的话)基本摆脱了章草的体式;王羲之草书受张芝影响;王羲之小草与楼兰出土草书极其相近;王羲之的草书深受时人赞许。
  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草书是那个时期书法演变的关键。
  
  (三)“疑难点”:王羲之的晚年变法可能是小草书
  王羲之的小草大部分都是晚年的作品。我感到这些小草比《姨母帖》和许多唐人摹本都在笔画的语言上更加系统、成熟。因此,我怀疑王羲之的晚年变法可能是指其小草书。
  我在楼兰残纸里面挑选了一些草书,并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总的看来,它们和汉简章草有很大的差异,比较接近王羲之的小草了,但仍然有些章草的意思。
  
  (四)“疑难点”:在楼兰残纸中,小草笔法与楷行不完全对应
  先看一段文字。
  汉字字体的渐变性
  隶书是汉字史上一次最大的字体变革。这次变革不是某个政权,依靠某些专家进行改革而成的。而是从殷到汉末上千’年里(政权已更迭多次),人们在使用中为了书写方便,逐个简化,代代延续,不断增多,逐渐约定的。蒋善国先生认为,隶书是象形文字的简化形式,也就是金甲文以来为广大人民所使用的简体字,它的发生时代当在象形文字发生之后不久,到了秦代,许多形体已经变了。杜光庭的《辨隶书所起》说:“隶书字兴,兴于周代……,当时未全行,犹与古文相参。自程邈以来,乃拔古文,全用隶体,故程邈等擅其名,非创作也。”他说隶书不是程邈创作的这点是正确的,不过他还不知道殷代以前应当早就有这种简化的写法,跟工整的写法并行,不是到了周代才有的。单就方整的形式看,如甲骨文里的日字作日,跟古日字的形式是完全一样的。……《水经注》说:“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宏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立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出自古,非始于秦。”(《谷水注》)这是先秦以前早有隶书的有力证据。可见在公元前八九百年间已有了古隶,到了程邈整理古隶的时候,它已经有700年的历史了。程邈那个时期,秦篆才开始成为正统,统一还需要一段时间。隶书在程邈死后的数百年,汉宣帝时才成为日常正式使用的文字,前后用了一千多年。王凤阳先生说:“汉字字形的简化繁化、同化异化、转化换用……只发生在一部分汉字当中,汉字字体变化的烙印却打在每一个汉字上。”由此可知,汉字的改变,是一部分先变起来,然后扩展到全体;不是由某些人拿出一整套的系统,要老百姓用起来,就能换掉整个文字系统的。汉字字体的变革,不仅是渐变性的,而且是结构性的。不属于本结构的,也无法参与。它的变革,有它自己的规律,违背规律将其改得面目全非,将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二简”的收回,也可说是一种惩罚形式)。
  我相信,那时候楷书已经是相当成熟、精整的了。
  本来我想,那时候的草书应该也是比较成熟的了吧,行书应该也是“今妍”的样子了吧。但是,当我们把几件同时有楷书和草书的楼兰残纸倒过来时,发现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距离。
  难道这些残纸上的这些字不是同时写的吗?难道不是同一个人写的吗?即使是老师在教学生习字,那为什么既教“古质”、又教“今妍”的呢?
  楼兰这个地方的人员构成应该是非常复杂的。
  至于书法的传承,它不能不受敦煌的影响,也不能不受中原的影响。
  但我实在不知道张芝(包括索靖)书法、楼兰文书、王羲之书法这几个点之间到底是怎样的连接关系。
  难道小草从张芝到王羲之这条线的演变与楼兰文书就完全叉开了?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定员管理也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定员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企业定员管理的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的薪酬体制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战略薪酬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资源。本文对企业薪酬战略的构成做了详细阐述
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及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迎来更好的发展做准备。本文通过介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新时期对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建筑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也在不断的扩大,再加上建筑工程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时间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等特点,使建筑工程面临越来越大的财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庆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在推进文化体系建设中有新思路。
随着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多数施工企业相继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管理松弛、
薛源:吴老师,人书俱老就是指人生的修养与书法的造诣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珠联璧合并相辅相成,谈谈您是如何看待和实现个人修养的?
股权激励是经过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文章对我国目前股权激励税收政策进行具体分
建筑市场转暖,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暴露出很多新的问题,特别是物资供应管理中的物资采购环节存在着很多风险。推行物资集中采购配送制度是建筑施
以修旧利废、赊销代储的物联超市为依托,紧密联系企业各部门及各供应商,形成计划、采购、仓储、配送全闭环,利用RFID射频技术标示各类物资,实现区分代储的自动衔接,以实现物资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