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抽象的理论较多,而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增强,不仅注意书本知识的吸收掌握,而且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善于探讨现实问题,他们已不再是“你讲我听”、“你说我通”的一代。如果教师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势必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此,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孟子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设置疑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要创造创设问题情景的条件
  首先,要克服环境障碍,增进教学民主
  教师要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形成师生双边心智交流,其乐融融。教学民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问的环节,也包括课堂讨论、课下交流等环节。
  其次,要克服情感障碍,鼓励开拓进取
  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情感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胆怯自卑。为此,要帮助他们战胜怯懦,树立信心。把问题写出来比把问题说出来难度降低了,学生普遍可以放心大胆地操作。为了进一步打消学生的顾虑,我们还特别强调,要大胆提问,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提出来就是好的。同时,为了保证问题的质量,我们特别在表格上设计了“认定”一栏,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问题必须是经过独立思考产生的,不得照搬书上或其他同学的问题,期末以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综合评定记入期末成绩。
  第三,要克服思维障碍,鼓励质疑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由于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看问题的态度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意识障碍的存在,会使人的头脑不够灵活,不愿思考,这会削弱人的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提问,教师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巧布疑阵,开拓学生的思路。教师还可以成为课堂“战争”的发起者,提出一个观点或一个话题,展开师生间、最好是生生间的面对面的思想交锋。
  二、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的艺术
  首先,导入新课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精心准备导课设疑,能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力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地球村的形成”课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古代‘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故事吗?”生答:“听说过。”“今天,这个神话传说已被人们变为现实。请你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在当今社会里‘千里眼,顺风耳’指的是什么?”这一导入 ,学生带着神奇传说的疑问,迅速进入阅读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出了本课内容。
  其次,跟踪文中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联想思维。学生学的知识已储存起来,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点拨,引起他们联想和回忆,达到举一反三、激活他们联想思维的目的,才能锻炼他们的归纳和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改为开卷考试后,综合归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一框中,文中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用生命实践了一名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谱写了一曲在和平年代里一名白衣战士的壮丽乐章。在此,我设下了一疑:请列举与叶欣相类似为了责任而舍生取义的名人英雄,学生踊跃发言,纷纷列举了任长霞、孔繁森、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名人英雄人物。使“生命践责”这一中心课题,在学生的联想声中而深入人心,升华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思维。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造。”教学中,提问是常规教学法之一,提问艺术运用恰当,才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进行教学课堂设计时,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有意创造悬念,启发学生质疑。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问题”时,教材中提到我国人口众多,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为了进一步弄清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设置了这一疑问:“请大家讨论一下,究竟是人口越多越好还是人口越少越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进入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辩之中,经过讨论得出:“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一正确结论。采取质疑问难,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作出充满情感的反应,而且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四,巧用插图设疑,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插图是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往往一幅插图就是一个知识点,漫画专题也是中考题型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品课堂中几乎每节课都离不开插图,在插图设疑是我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讲“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一内容时,我运用了这样三幅插图:图一,“你走那么慢,让我背你上楼吧!”,“不用,不用!”图二,“你的腿不方便,我帮你打饭吧” !“不,不用”!图三,“我顺便帮你带饭盒来,好吗?”“好,谢谢你!”在让学生读完图后,我设疑是:为什么这位受伤的同学会拒绝图一、图二两位同学的帮助,而接受图三同学的帮助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图一、图二两位同学虽然也是一番好心,想要帮助受伤的同学,可是给人的印象都是认为对方是弱者,没有别人的帮助不行,而图三同学言行显得轻松随意,好像并非刻意代劳,并没有把受伤者当作一个无法自理的弱者,更显出了对对方的尊重。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是有艺术的,那就是尽量考虑接受自己关爱的人的心理感受,如果只懂得爱心传递,而不注意爱心传递的方式,不考虑被帮助者的心理感受,反而会伤害被帮助者。通过对这一设疑的讨论,学生们弄懂了插图的本意,达到了“设疑”的目的。当然,插图中设疑要恰到好处,才能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五,收课设疑,余音绕梁。收课即将结束新课,如果收课具备艺术魅力,课堂教学结尾就会余音绕梁。采用设疑收课,能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收到“看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在讲“追求公平”这一框时,评价了以下几种排队方式,按高矮胖瘦排队、按力气大小排队按、按财富多少排队、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排队、按抓阄排队,这几种排队方式都不可取。而后,我是这样收课的:“同学们,要知道怎么样排队公平,请听下节课讲解!”学生笑声一片,同时,也为下节课“什么是公平?”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在教学,即教学生如何学。”设疑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更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设疑也是“教会学习,教会方法” ,教师与其奉送学生“黄金”,不如教会学生“点金术”,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ing逻辑主语不甚理解,下面对ing分词的逻辑主语作一些简单的分析讲解。  -ing分词的逻辑主语是-ing分词及其短语说明的对象。-ing分词的逻辑主语有下列几种情况:  1.-ing分词的逻辑主语通常是句中的某一成分。例如:  He is often found working in the garden.他经常被发现在花园工作。  There is someone knoc
以和谐馆读关系的内涵为依据,在分析构建和谐馆读关系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的新型馆读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柔性机器人的末端运动精度是人们追求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规划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运动规划策略,在保证柔性机器人实现预定运动任务条件下,利用机器人的
论述了阅读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和谐和身体和谐的作用,指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许多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的。
爱心是人性中最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是实现教育根本目的的灵魂和核心。现今一些孩子缺乏爱心,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不懂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任性、乱发脾
从以读者为本、营造和谐环境、突显细节服务几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如何在读者服务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或排斥、拒绝行为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兴趣时对学习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学生由于厌学导致不能过正常的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在此笔者就小学生厌学心理及其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   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上学本身不感兴趣,但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去学校。
利用正交试验法进行 ABS控制参数的优化 ,给出了具体步骤 ,对一个给定的 ABS控制逻辑 ,以仿真实验为手段 ,按照前述步骤进行了优化 ,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基于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工作实践,论述了大学生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意义,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