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中熠熠生辉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着为了讲述》是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这是马尔克斯系列作品的第17部,也是他的收官之作。
  《活着为了讲述》中马尔克斯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自如地在时间、事件中切换,既有对人生中的难忘事件、重要时刻的讲述,也有对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忆,几乎每一段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他从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决定——陪妈妈回乡卖房子讲起,回忆了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以及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这部自传不是马尔克斯一生的完整记录,只是讲述了他的早年生活,在他即将前往巴黎时戛然而止,这部传记本来预计写成三部曲的,但由于马尔克斯身体每况愈下、记忆力衰退而中断。马尔克斯童年的記忆是自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成为马尔克斯魔幻人生的开端。
  阅读《活着为了讲述》会发现马尔克斯小说中人物、地点原型的乐趣,对他的写作初衷、迷恋的主题、性格和兴趣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百年孤独》中,那充满魔幻的小镇是否真的存在?马尔克斯小说中庞杂的人物是否真的有原型?他的小说是否和他的经历有关?为何他那样钟情“孤独”这个主题?这一切几乎都能在《活着为了讲述》里找到答案。同时,还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马尔克斯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国家、他的民族以及拉丁美洲那块大陆密不可分,他的作品往往是他个人经历或者家族经历的某些闪光碎片拼接而成,那些光怪陆离的作品很多都是真实生活的投影。
  马尔克斯是在文字技法上法度森严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堪称完美,但作为自传的《活着为了讲述》语言轻松、从容,也给出了许多他创作的线索。对于不熟悉马尔克斯的读者来说,翻开本书则会进入一个既充满魔幻色彩又和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世界,正如马尔克斯在扉页上所写:“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这本自传很忠实这个原则,对于那些已经遗忘的,或者混淆了的记忆,马尔克斯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态度。如果记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发生偏差,那同样是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比真实的生活更真实的存在,也许正是笃信这一点,才成就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地位。
  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讲述出来呢?对每个人来说,讲述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只有在不停的讲述中,才能找回某时某刻触动心灵的瞬间。马尔克斯说:“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对生活一往情深,并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述生活,让琐碎无边的生活变得熠熠生辉,就算仅仅为了生活本身。
其他文献
给我心灵震撼和难忘的是那年的春晚,一个《千手观音》的舞蹈,让人难以释怀,在四个多小时的晚会进程中,记忆却定格于这一时段。由无声世界里的人们带来的舞蹈《千手观音》,引发的是5分54秒的屏息的安静,以及此后长久的赞誉和惊叹。让人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的美丽之中,她们在诠释:断臂女神维纳斯高贵端庄,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残缺的上肢构成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独特的美
期刊
“明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要被枪毙了。因此,如果我要履行把一切都告诉你的诺言,现在就得履行了。但毕竟,你我之间是不大需要解释的。我們一直都用不着多说话就能互相了解,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这样……”虽然岁月苍老,但牛虻临刑前写给琼玛信中所流露的那份绵深情意,那种侠骨柔肠,至今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扼腕叹息。  是的,一个梦可以支撑一生,但一个曾令人过目难忘,已融入你灵魂的艺术形象,又何尝不可以让
期刊
我们那届学生高中毕业时间是1976年1月,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毕业就各奔东西了,务农的务农,下乡的下乡,当兵的当兵,没想到人到中年、快步入老年时,会更想同学。  我有两个同学,同在张家口当兵。由于不属一个单位,虽只有一墙之隔,连门牌号码都挨着,却是“你忙你的,我忙我的”,谁都不知道昔日的同学竟近在咫尺。直到二十年后,他俩调到北京,才联系上。在今天看来,这是一段笑话,但那个时期,要联系上确实不是一件
期刊
苏格拉底这样看待死亡:“死完全不是什么坏事情,因为死就像进入了无梦的睡乡,一切感觉都终止了,这算不了什么损失,要不然就是进入和死去的人共聚的地方,古时的诗人、英雄和哲人都在那里,和他们交谈问题,那是多么可贵的美事啊!”(苏格拉底《在雅典五百公民法庭上的答辩》)维特根斯坦更是明确指出:“死亡并不是生命中的事件。”(伊格纳季耶夫《伯林传》)  的确,对于生命来说,死亡不在其中;而对于故去之人来说,或者
期刊
大家知道,苏东坡一生,文学才能及成就好生了得,在许多艺术门类都迈入了大师的境界。  这里,不说他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不说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就只说,他在书法方面被尊为“宋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是个佐证:1082年,46岁的苏东坡被贬官黄州的第三年。这年寒食节,下了一场很久的雨。苏东坡凝望着窗外淅淅沥沥
期刊
时间:现在  地点:现场  主持人:我。  我新接了編辑部一项选题,作关于阅读的最新调查。街上随机,忒费劲儿!况且逛街的多是年轻人,调查结果肯定得偏。问卷调查?那整理数据且需要人了……  有了!朋友是省图书馆头儿,就在他那儿现场调查。你想,到图书馆的是各色人等,甚至来自各地,但文化层次肯定不低,回答点问题还不是小菜一碟?  提什么问题呢?你爱读什么?你为甚不读书?为什么?多傻呀!诶,好莱坞电影《后
期刊
我这里所说的中药铺又称生药铺、药材店,《白蛇传》里的许仙,就是“大生堂”里配药的出身。这种店铺现在已经看不大到了,但在从前,上海老城厢里却很多,我家对面就有一家,店名叫“益生堂”。  或许那时候西医还未普及,一般人听到西医总以为就是开刀、扎针,因此总觉有点害怕,于是有了病痛仍习惯于去找中医。中医的药方主要是草药,于是就离不开中药铺。我的祖母活了95岁,她告诉我说,她从来没有看过西医,因此也不知道医
期刊
“妈媽,我累了……”
期刊
活跃在赣南文坛的人士当中,张少华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一位。其人行武出身(用他自己的话说),外表英武、粗犷,甚至看起来颇有些桀骜不驯,若是以貌取人,断然想不到会和文学沾边。然而,实实在在,他在骨子里是个文人(尽管只是业余从文),他对文学的求索发自肺腑,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  对出生于赣东北的张少华来说,贛南只是他的“第二故乡”。然而,他对赣南这方水土的关注却着实深切:深入挖掘赣南本土文化元素,创作一批独
期刊
18岁那年,我工作了。上班第一天,父亲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三伏寒。你脾气不好,不要把人都得罪光了。  到了单位,果然如父亲预言的那样,没多久,同事们就都不怎么理我了。同事们说我开不起玩笑,说不上三句话就急,很没意思。我一意孤行,还觉得自己格外脱俗,看不起他们,心里视他们为世俗的小市民。可是最终有一天,我哭了,我终于明白父亲说得对。  那年冬天,单位分带鱼。每人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