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找准原因、明确短板、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到2020年全面脱贫。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降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深度贫困地区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已成为决定脱贫攻坚进展和成效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例如,“三区三州”的贫困发生率超过10%,是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需找准原因、明确短板、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全面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多元交织,加大了脱贫难度。深度贫困地区多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与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生态环境脆弱,很多深度贫困县面临资源环境超载或临界超载。大部分深度贫困县的可利用资源少且资源承载力低,土地贫瘠且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稀缺,产业发展制约瓶颈突出。
长期以来,深度贫困地区面临公共资源配置不平等、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体制因素,使当地群众不能获得稳定的可增加收入的资产。加上陈规陋习等文化观念影响下,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低,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极端贫困现象突出。
诸多挑战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多且贫困程度深,如期实现脱贫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滞后,脱贫效率低和返贫风险高并存。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地方财政收入和产业基础在改善民生、保障就业增收等方面力不从心,脱贫经济基础不牢固。
其次,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供给不足,社保兜底功能未完全实现。如教育、医疗等设施和人员配套滞后,偏远山村儿童上学不便问题突出,失学辍学风险高,医疗保障覆盖面不足,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高。
最后,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存在短板,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由于历史欠账和投入不足,深度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任务很重。受制于自身禀赋,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重“输血”轻“造血”,无法有效促进贫困群体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贫困户对转移性收入倚重程度高,特殊困难家庭负担重,自主增收难度很大。
探索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路径,需要直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明确攻击点位;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措施和手段,补齐工作短板;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责任落实,完善体制保障。
统筹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
明导向,以脱贫攻坚引领发展政策。深度贫困地区应围绕脱贫攻坚制定发展政策,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各项发展战略。
一方面,协调推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明确区域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保障,脱贫攻坚是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以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促进减贫。各类资金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度,使区域发展政策具有较高的益贫性,为实施脱贫攻坚奠定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统筹衔接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长效基础。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需以脱贫攻坚为主线,统一脱贫攻坚的目标阶段与乡村振兴的时序安排,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升脱贫攻坚任务目标,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和政策,从产业、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培育内生动能,激发外生活力,建立稳定脱贫的制度和物质基础,稳定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此外,需要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恶劣与生态屏障并存,大多地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需要进行生态化发展,让当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扩大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范畴,提高发达地区的资源补偿费,在资金、技术、产业、金融、税收等多方面提供高标准补偿。建立生态资源市场交易平台,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市场化,打造生态产品,实现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补短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降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深度贫困地区作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已成为决定脱贫攻坚进展和成效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例如,“三区三州”的贫困发生率超过10%,是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需找准原因、明确短板、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全面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多元交织,加大了脱贫难度。深度贫困地区多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与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生态环境脆弱,很多深度贫困县面临资源环境超载或临界超载。大部分深度贫困县的可利用资源少且资源承载力低,土地贫瘠且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稀缺,产业发展制约瓶颈突出。
长期以来,深度贫困地区面临公共资源配置不平等、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体制因素,使当地群众不能获得稳定的可增加收入的资产。加上陈规陋习等文化观念影响下,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低,贫困群众安于现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极端贫困现象突出。
诸多挑战
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多且贫困程度深,如期实现脱贫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滞后,脱贫效率低和返贫风险高并存。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地方财政收入和产业基础在改善民生、保障就业增收等方面力不从心,脱贫经济基础不牢固。
其次,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供给不足,社保兜底功能未完全实现。如教育、医疗等设施和人员配套滞后,偏远山村儿童上学不便问题突出,失学辍学风险高,医疗保障覆盖面不足,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高。
最后,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存在短板,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由于历史欠账和投入不足,深度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任务很重。受制于自身禀赋,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重“输血”轻“造血”,无法有效促进贫困群体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贫困户对转移性收入倚重程度高,特殊困难家庭负担重,自主增收难度很大。
探索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路径,需要直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明确攻击点位;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措施和手段,补齐工作短板;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责任落实,完善体制保障。
统筹脱贫攻坚与发展战略
明导向,以脱贫攻坚引领发展政策。深度贫困地区应围绕脱贫攻坚制定发展政策,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各项发展战略。
一方面,协调推进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明确区域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保障,脱贫攻坚是深度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以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促进减贫。各类资金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度,使区域发展政策具有较高的益贫性,为实施脱贫攻坚奠定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统筹衔接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长效基础。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需以脱贫攻坚为主线,统一脱贫攻坚的目标阶段与乡村振兴的时序安排,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升脱贫攻坚任务目标,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规划和政策,从产业、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培育内生动能,激发外生活力,建立稳定脱贫的制度和物质基础,稳定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此外,需要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生态恶劣与生态屏障并存,大多地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需要进行生态化发展,让当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扩大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补偿范畴,提高发达地区的资源补偿费,在资金、技术、产业、金融、税收等多方面提供高标准补偿。建立生态资源市场交易平台,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市场化,打造生态产品,实现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