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班制政策
為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于2014年12月16日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除了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纳入高考成绩外,还有3门自选科目,自选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这一政策在2017年就已经全面推进,学生有多种不同的考试科目组合。
“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进行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最后,走班形式以兴趣为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科目与内容。源于差异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等的分层走班制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二、对走班制的思考
学生主体地位愈加明显。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确定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状况,选择相应难度的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上课的时段……,在走班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估计自己能力,同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的角色,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到了提高,并逐渐找到未来发展方向。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大,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
选课走班制背景下,学生流动性加大,这使得学习班、行政班的管理难度加大。为搞好双班运行下的管理,学校、班级和学生三个层面的管理方式都需要不断加以完善。首先,学校管理应该精细化。随着选课走班的推行,学校应该由年级部管理向下和向上两方面探索学校管理的新形式,如向下可以推行“教学单元工作组”负责制,向上可以实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等。其次,班级管理应该实行团队化。实现班级管理的团队化,将学生科学分组,组成教学班管理团队,把学生个人行为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捆绑评价。第三,需要引导学生管理自主化。学生最了解学生,学校应该成立各种学生管理委员会,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
分层走班制与传统固定班级的大班制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不再依据学生的各科总成绩进行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各分科成绩组成班级,便于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避免了“一刀切”,面对流动的课堂、多变的学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必须加强选课走班背景下教与学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方式。积极推行“自主、合作、高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但实施走班制政策,也导致了一定的新问题的出现。比如学生或家长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的选择常常会受追求高考高分数的影响,分数优先,兴趣在后,选择会具有盲目性,但走班制的自主选择权着重是选择,其前提是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能将兴趣和分数有效统一。还有一些相对较难和冷门的科目,学生就会较少的选择,例如高中物理学科难,会抵挡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其中也会有部分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其考试题目偏难,就不会选择物理学科,部分理工高校对学生的选拔方式着重看物理成绩,会使这些部分理工高校失去一定数量的人才。走班制也取消了固定分班,取而代之是行政班和教学班来构成日常班级,因此班级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班级集体的概念弱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会随之减弱。
基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推行教管合一,引导学生的自主管理,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学生进行流动性指导;配备选课指导老师,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个性长远的学习发展计划;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的优势,要保证合作团体内互相学习借鉴,将学习优势发展到最大化;同时为了使走班制注重学科性的特点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各大高校招生要在注重总分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这就要对每个专业的考试科目都有相对应的要求,还要注意科学设计、择优录取。走班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会逐渐完善。总之,选课走班制符合新课改精神,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高中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尽管现在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但只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合理评价,选课走班制就一定能够“走”出效益。
参考文献:
[1]付光槐,陈金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
[2]谭俊楚,周先进.走班制研究十五年[J].教学与管理,2018,29:66+73.
[3]王卉.新高考改革形势下走班制的问题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9,(4).
作者简介:
鲁晓彤(1996.8—),女,满族,籍贯:辽宁锦州,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崔瑶(1995.11—),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辽宁沈阳 110034)
為响应《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于2014年12月16日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除了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纳入高考成绩外,还有3门自选科目,自选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这一政策在2017年就已经全面推进,学生有多种不同的考试科目组合。
“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进行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最后,走班形式以兴趣为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科目与内容。源于差异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等的分层走班制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二、对走班制的思考
学生主体地位愈加明显。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确定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状况,选择相应难度的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上课的时段……,在走班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估计自己能力,同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的角色,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到了提高,并逐渐找到未来发展方向。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大,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氛围。
选课走班制背景下,学生流动性加大,这使得学习班、行政班的管理难度加大。为搞好双班运行下的管理,学校、班级和学生三个层面的管理方式都需要不断加以完善。首先,学校管理应该精细化。随着选课走班的推行,学校应该由年级部管理向下和向上两方面探索学校管理的新形式,如向下可以推行“教学单元工作组”负责制,向上可以实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等。其次,班级管理应该实行团队化。实现班级管理的团队化,将学生科学分组,组成教学班管理团队,把学生个人行为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捆绑评价。第三,需要引导学生管理自主化。学生最了解学生,学校应该成立各种学生管理委员会,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自主管理。
分层走班制与传统固定班级的大班制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不再依据学生的各科总成绩进行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各分科成绩组成班级,便于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避免了“一刀切”,面对流动的课堂、多变的学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必须加强选课走班背景下教与学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方式。积极推行“自主、合作、高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但实施走班制政策,也导致了一定的新问题的出现。比如学生或家长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的选择常常会受追求高考高分数的影响,分数优先,兴趣在后,选择会具有盲目性,但走班制的自主选择权着重是选择,其前提是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能将兴趣和分数有效统一。还有一些相对较难和冷门的科目,学生就会较少的选择,例如高中物理学科难,会抵挡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其中也会有部分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其考试题目偏难,就不会选择物理学科,部分理工高校对学生的选拔方式着重看物理成绩,会使这些部分理工高校失去一定数量的人才。走班制也取消了固定分班,取而代之是行政班和教学班来构成日常班级,因此班级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班级集体的概念弱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会随之减弱。
基于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推行教管合一,引导学生的自主管理,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学生进行流动性指导;配备选课指导老师,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个性长远的学习发展计划;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的优势,要保证合作团体内互相学习借鉴,将学习优势发展到最大化;同时为了使走班制注重学科性的特点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各大高校招生要在注重总分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这就要对每个专业的考试科目都有相对应的要求,还要注意科学设计、择优录取。走班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会逐渐完善。总之,选课走班制符合新课改精神,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是高中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尽管现在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但只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合理评价,选课走班制就一定能够“走”出效益。
参考文献:
[1]付光槐,陈金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学的问题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9.
[2]谭俊楚,周先进.走班制研究十五年[J].教学与管理,2018,29:66+73.
[3]王卉.新高考改革形势下走班制的问题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19,(4).
作者简介:
鲁晓彤(1996.8—),女,满族,籍贯:辽宁锦州,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崔瑶(1995.11—),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辽宁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