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与意识形态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占据着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一切先进的德国文化遗产的批判性继承,也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种根本性的颠倒,以及这种颠倒的思想-历史意义何在。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其成果就是一种新型的历史观,而这一历史观是以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崭新理解为内核的。
  关键词 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5-0189-03
  
  唯物主义者以战斗的姿态表明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妥协,如果说这的确是根据社会历史规律推导而出的结论,那么,只要是针对那些理应为历史客观实践所扬弃的必要成分,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绝对的批判的批判”的合法性。这是在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首先应当充分注意的:马列经典作家的写作风格是“战斗的”,在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保守成分之后,革命的唯物的科学的辩证法在历史中找到了认识全部真理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将历史对象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是为了赋予“扬弃”这个历史目的一个先在的实体基础,是为了达成历史必然规律而进行必要的铺垫。
  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集中在思想领域,其成果就是一种新型的历史观,而这一历史观是以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崭新理解为内核的。
  
  一
  
  首先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体系的态度。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明了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那里?),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它通过在《逻辑学》中详细探讨过并且是包含在它自身中的一切预备阶段而向自身发展;然后它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它在自然界中并没有意识到它自己,而是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经过新的发展,最后在人身上达到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历史中又从粗糙的形式中挣脱出来,直到绝对观念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的达到自身为止。因此,在自然界中和历史上的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即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的因果联系,在黑格尔那里,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而这种概念的自己运动是从来就有的,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但无论如何是同任何能思维的人脑无关的。”(注:《马恩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8页。)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泛神论的,或可称之为泛逻辑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黑格尔的逻辑学等同于辩证法,这也就是黑格尔的世界模式论。这种“泛神论”曾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主要指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历史与意识的角度着手进行的批判。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就明确宣布:“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注:《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这一转变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抛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要素,而保留了它的辩证内核,这一点在狄慈根的论述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狄慈根直接把辩证法看作革命的无产阶级的“神学”,在某种程度上,狄慈根的论述确实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对待黑格尔的基本态度,同时,“泛神论”也表明了黑格尔辩证法体系的内核(注:狄慈根:《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杨东莼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53页。)。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要研究局部事物的真理,必须追溯全体事物的真理,因为局部事物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孤立的研究是发现不了真理的,唯有在森林中才有树木,所以,唯有从森林学去研究树木才能懂得树木的真理。整体主义认为,只有全体事物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得以控制和改造。当然,整体主义也需要讨论局部,但总是“森林中的树木”,而非作为“树木”本身的“树木”,因为整体主义不承认还有森林之外的树木。整体主义思维方式与集体主义的伦理观念的内在依存性使思维方式往往又具有价值上的正当性,人们不仅这么做,而且“应当”这么做,足以为黑格尔辩证法的“非自明性”批上合理的外衣。
  
  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黑格尔主义不仅是整体主义的,还是本质主义的。本质主义相信共相(即普遍的对象)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它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方法论上的本质主义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本质以科学的解释。如上所述,这就是“真理的一元主义”。黑格尔探求本质是以一元论的精神为方略的,主观精神通过辩证的自我中介过程,必然实现客观实在,最终达成自我意识的实现。而“是什么”(whatitis)的本质探究在生活、思想实际中作为普遍的实在无不显示出妄图给出一元论证的心理预期。在这里,黑格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理性,“按它(指人的思维)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是至上的和无限的。”③(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0-137页。)既然存在本质,既然人类的理性又是“至上的和无限的”,那么探究之并据以作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认识就是既合理又现实的。黑格尔体系就这样以神学的样式被炮制出来,“神性寓于人性,而寄予了神性的人性,又表性于人的思想、精神之中”③,所以“人”就被赋予求真-求善(合二为一)的灵性,而黑格尔的“人”,除了他自己为之辩护的基督教、德国皇帝、绝对精神,能是普世的俗人吗?但是黑格尔及其门徒的普遍乐观,又足以使凡人也具有这种向往。“人误以为自己为神”的悲喜剧多么轰轰烈烈,却又为黑格尔所始料不及。
  黑格尔绝对相信绝对的理性;但是唯理主义的理性推理(reason)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力,怎样才能够是唯理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呢?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一点上把住了黑格尔体系的命门:绝对精神不能不在终极意义上通向上帝,“终极因”即使不是一种狂妄,也是对人的理性的“自负”。不过,一般来说“本质”是不易为人发现的,所以需要“精英”或者类似于精英的人物作为现实承担。假设本质被发现,则又加强了精英的身份地位,是以形成权威。权威与本质的联系及互补进一步加强,在某些具体情况下甚至可以合而为一了。
  “本质主义”还预设了“必然性”,这也是黑格尔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概念。必然性涉及历史观,即“目的论历史观”,“在这种认识论看来,历史总是朝着一个预定的方向或潮流发展,即使偶有曲折,也改变不了总体的发展方向,问题仅仅在于认清这些方向而已”(注:孙利天:《现代哲学革命和当代辩证法理论》,载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7期。)。“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或“应当=必然”的结论是与整体主义、本质主义密切相关的。既然为事物(历史)设定了某一个目的,那么该事物是什么,如何实现它早已被本质的发现以及合乎整体的设计所解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质主义”也是对“必然性”的服从。正是因为“本质主义”坚持必然性的可认识、可掌握,才称之为“本质主义”。朱熹曾以“应当=必然”的逻辑推演出伦理本体的统治地位;这种逻辑又为黑格尔,并且通过作为“思想预设”的黑格尔主义所回应,成为人们据以实践、生活、创造的主要依据。目的总是以本质和必然为其前提的;合目的又总是以本质和必然作为其赖以宣扬正确、合理的依据。目的是合规律的,规律又是合目的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最可能出现合目的性的张扬。以二者的统一为大前提,以合目的性为小前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或伦理主体的确立则不可避免。
  作为方法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被称作“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中至少包涵两层意思:(一)历史按照逻辑的必然性而发展;(二)这里的逻辑,是中国人所说的“道”。“大道之行”的道,是先验的东西。按字面解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可以解释为“历史发展合乎我的理论;我的理论,说清楚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并非曲解,也绝非同义反复,唯理主义者之所以能够声称掌握真理,是因为坚持了这一点。但是问题在于,这样一来,理论和历史的区别何在,目的和规律还有何不同?
  
  三
  
  在讨论了黑格尔体系的本质主义特征后,再来看他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设定,这是马克思主义扬弃黑格尔体系形而上学特征的主要内容之一。究其实质,形而上学本体论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本质主义”的进一步阐发。“本质主义”是从方法论着眼,而“形而上本体论”则从本体论论及。“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是黑格尔的“形上本体”,唯理主义者或本质主义者都不免追求“本体”实在,黑格尔对于“绝对”的探究,固然造就了单一明确的概念,并以其辩证运动实现自身,从而构造了容纳万事万物的大全体系,“但却造成了学院化、术语化概念对存在意义的遮蔽和遗忘……它企图一劳永逸的结束认识论、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无穷角逐,从而给科学、文化和全部社会生活提供一个绝对可靠的终极基础。物质的,精神的或心灵的实体是人类一切理性提问的终极解答,这就使任何理论形态的实体和本体都很像一个名叫‘上帝’的东西。这种极端的绝对的理性的信念总是伴随或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即蒙昧主义和信仰主义”(注:孙利天:《现代哲学革命和当代辩证法理论》,载于《哲学研究》1994第7期。)。
  在黑格尔看来,“一元论”本体是无法超越的;唯理主义者不免归于“上帝”,这样理解狄慈根所谓的“辩证法=神学”也就容易了。在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中,辩证法从批判的武器转化成武器的批判,不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从而与单纯的否定划清了界限,而成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领域中的重大发现,那就是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历史观。这样一种历史观扬弃了黑格尔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以及在抽象形式意义上设定的形上本体,不再从绝对精神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的圆圈中寻找动力,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引发历史进步和时代变革的因素,那就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曾经多次对马克思的重大贡献予以总结,在某种程度上,这同时也是新历史观和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意识形态往往掩藏在整体主义、本质主义、形上本体论的背后,仅仅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轨迹或印痕。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物质生产方式或者说生产力置于基础地位,而将其他一切政治的、思想的、观念的、宗教的事物归之于上层建筑,那么其最大的批判性意义就在于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在何种意义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阐述了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而对于广大无产阶级或革命阶级来说,这种保守主义是必须首先予以肃清的。因此,辨清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附着性就不仅是一种思想认识,它还主要体现为一种批判行动,是在历史观和哲学观上肃清黑格尔辩证法体系毒素的必然需要。列宁异常清楚地洞察了这一点,在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体系的相关笔记中,对意识形态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意义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刻揭示——“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注:《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四
  
  列宁注意到:“‘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17世纪的形而上学,即反对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公平斗争’。人们用哲学来对抗形而上学,这正象费尔巴哈在他向黑格尔作第一次坚决进攻时以清醒的哲学来对抗醉醺醺的思辨一样。”④⑤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62、311页。)
  而且,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对黑格尔的批判成果,列宁还专门作了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阐发和批判》一书的摘要,这或许不是因为从观念史本身的发展上认识到莱布尼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因为要追溯“德国意识形态”的根源,必须追溯到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在政治上和宗教上有‘拉萨尔’的特点和调和倾向”,④列宁的目的,不在于将莱布尼茨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或者说也不在于表现马克思主义如何超越了作为“唯心主义者”莱布尼兹,他的真正意图是要借助莱布尼兹,返回到马克思所理解的德国政治传统和思想传统,返回到马克思批判式的理解和接受的黑格尔中去!
  从内容上讲,列宁从黑格尔那儿主要地是把批判的武器转化成武器的批判,换言之,即把辩证法从衰朽而保守的框架中“拯救”出来。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uberschwengliches(狄慈根)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这是对的。但(‘更确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⑤
  当一切绝对的批判为历史的审判所检验时,“绝对的批判的批判”所展示的,就不仅仅是真实或接近事实的叙述,而更是在验证黑格尔的名言:世界历史就是世界审判。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
  责任编辑:心远
  
其他文献
从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公主,她叫妙妙,很喜欢跳舞。可是她每次走进舞蹈鞋店时,都找不到喜欢的舞鞋。她多希望有一双世界上最美丽的舞鞋,来帮她完成舞蹈家的梦想啊!  有一天,巫婆去参加聚会,回来时路过妙妙公主的城堡,并看见她在里面练舞蹈。巫婆很喜欢看妙妙公主跳舞,心想:把妙妙公主抓进洞来,那该多好!巫婆观察了三天,发现每天晚上,妙妙公主都会与国王和王后来到后花园散步。巫婆想了一个计划,那就
阎肃生前不仅是中国剧协、中国作协、中国音协的老会员,还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会员,他戏称自己是个“杂家”。  20世纪60年代,阎肃就写出了让国人感动不已的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传唱至今依然不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写的《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长城长》《雾里看花》等歌曲,也让人们记忆深刻。他在进入耄耋之年后,仍精神饱满地以评委、嘉宾的身份频频亮相电视屏幕。对此,他这样说:“只要老
我的高中校园藏匿在一条商业步行街里,倘若脚步走得快了,你很难发现那个过于狭窄又十分不起眼的大门。走进去之前,你能嗅到空气中飘荡着各种瓜果蔬菜与肉类混合的气味。每每经过时,我总是忍不住皱眉,便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除却街道两边的小摊,开设的店铺里卖的多是干果、粮油和调味品,上面像是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看上去很长时间没有清理了。我一度怀疑应该是饱含书香之气的校园怎么会建在这样一个市井气息如此浓郁、满
医护人员在疫情一线拼杀,患者看不清他们的面目表情,可“白衣战士”们通過写在防护服上的字,不但可以区分彼此,还可以传达爱意。言为心声,这些充满亲情、豪情、爱国情的“留字”,给了患者温暖,给了同事鼓舞,给了亲人安慰,给了全国人民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信心与力量。  与子同袍,铁汉柔情。“湖北姑爷”是来自河北冀州的白衣战士,他的妻子是湖北人,于是,他用“湖北姑爷”向病人传达亲人般的温情,这是与子同袍
很多人觉得,备战高考是一个艰辛而又痛苦的过程。我却觉得,这句话只有一半正确,另一半值得每个人深思。备战高考的过程的确异常艰辛,就像一场华丽的舞会,收获满堂喝彩的盛况之下是伤痕累累的脚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不遗余力地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但它真的痛苦吗?其实不然,十七八岁正值一个人青春的大好年华,为自己的梦想而怀揣摇旗呐喊的热情,仔细想想,其实这个过程并不痛苦,它是无比充实且丰盈的。  如若痛
黑夜哭了,  星星  是它的泪水。  黑夜笑了,  星星  是它的長明灯。  指导教师:离 响
内容提要 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区分了比义和比体,扬比义、贬比体。此种论述与汉代经 学的比兴论不同,比、兴均为诗之六义,不存在价值的高低。刘勰所以如此立论,是因为他 以辞赋为考察对象,故刘勰提倡“宗经”,也和汉代经学的经典观有明显区别。注意到此种 区别,对于把握〈比兴篇〉、〈宗经篇〉的涵义及其相关的文学思想史问题,将不无启迪。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比兴  〔中图分类号〕I209
内容提要 陈白沙本体论哲学强调的“自然”特征,根本上是为了指向本原,在本原的“自然”中获取“自得”的感应,从而透出“虚明静一”之心的感应性的诗性本体来。如何由“自然”求“自得”,白沙没有按照朱学路径,而是通过独特的“静坐”工夫的实践,“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对此心层层剥离,层层提升,最终透现“虚明静一”之心,敲开了“自得”之门,完成了对“诗心”之培养,从而成就一诗性本体来。白沙通过感应性的诗性本
坚持两字说起来很简单,能坚持到底的人却非常不简单。  有个朋友喜欢写诗,读大学时创作并发表了不少诗歌。出来工作后,他一直对诗歌情有独种,偶尔写下一首,发布到微信朋友圈里,往往都会博得满堂彩,点赞如云。  一日,另一个朋友对他说: “你写的这些诗歌固然不错,只可惜数量有点少,一个月才写一两首,如果能坚持每天写一首,假以时日,你必定会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听了这话,拍了拍胸脯,自信地說: “以我
高三下学期,那时候的我每过几天就会陷入周期性恐慌之中,那种恐慌是无法被他人所理解的。在他人眼里,我是年级第一名,是学校最有可能考上“北大”的人,肯定是胜券在握的。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被太多的事情牵绊着:考试的排名、父母的期望、同学之间的比较、老师的评价,等等。  这种恐慌在距离高考不到一百天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点。那段时间里,每天都要进行模拟考试,大部分时候,我依然是年级第一名,荣誉与称赞依旧。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