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科学课堂探究

来源 :教育·综合视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对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科学课堂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相关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和发扬,确保在科学课堂中,传统文化可以真正融合进来。教师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传承古代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研究欲望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全面发挥出来,确保在对科学进行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以此为基础,将儿童对科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
  我们的祖先将古代神话创造出来,并不断地以口头传播的形式传承,使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是古人在对月亮的特征进行详细观察之后,假象而来的一个故事,是古人梦想登上月球并且对月球上存在的奥秘进行探索的欲望的反映。在开展《登上月球》这一章节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该神话故事作为主要的素材。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不比如今发达,但是却有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流传至今,我们可以在感叹古人的探知和感知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此为依据,通过简单的想象和观测,去认识和探索各种各样的科学。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有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体现,而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引入和讲解,可以使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得到全面的培养,增强其探究欲望,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面开展非常有利。
  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对物体的磁性的深入的了解,发明了指南针。而古代劳动人民对磁吸引铁的这一特质的发现,以及对磁石本身就具备的指向性的全面的探知,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将实用的指南针发明出来,这些就是如今小学科学《指南针》这一章节的重要素材。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不但要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递给学生,还要将具体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告知学生,确保学生在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且透彻地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做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大力的弘扬。教师在进行科学学科《小火箭》这一章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火药的研制过程讲解给学生。通过对古人的一些行为和习惯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欲增强,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将古人的探索精神渗透进来,可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科学这一门学科。
  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对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学生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树立进来,对学生的爱国精神进行培养。
  三、借鉴古人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的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全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将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实施,就能使这一目标全面达成。在进行《声音的产生》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古代对于乐器的探索和发明进行深入讲解。在古代,为了使绝妙的声音被制造出来,古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明了各种乐器,古琴、箜篌、瑟等,无不承载了古人的智慧,而在开展科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传统文化全面渗透进来,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产生对声音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的欲望。除此以外,教师在对《认识光》这一章节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对中国古代的小孔成像原理进行全面讲解,使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激发自身的探索欲望。
  一個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就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章节内容,将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奋的素材选取进来,并且通过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使学生对古人的智慧和精神进行学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积极全面的培养。
  在实际开展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有责任又有义务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来,确保科学学科与传统文化全面结合在一起,使小学生在对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的同时,爱国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被全面培养出来,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和效果,最终促进小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基于中医“痰”是津液代谢病理产物的理论,建立高脂血症痰浊证“病证结合”ApoE-/-小鼠动物模型,在前期研究对药“茯苓-泽泻”具有较好降低血脂作用的基础上,提出“茯苓-泽泻”降血脂可能与水液代谢水通道蛋白有关的假说,采用对药“茯苓一泽泻”干预高脂血症痰浊证ApoE-/-小鼠动物模型,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水通道蛋白,探讨水通道蛋白2(AQP2)与iNOS和N0的作用,AQP8与SREBP-2和HMGCR的作用,AQP9对脂代谢的影响,从水液代谢方面揭示“对药”茯苓-泽泻对脂质调节的作用机
为了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求,教师要完善对核心素养内涵的了解,并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每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其他学科都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数学教学环节中,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不仅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是树立一种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深度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养成、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学生通过深度思考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思考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小学数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好基础的数学学习理论,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对于提
期刊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2017年版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学生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学习数学知识到应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出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也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从教书走向育人的正确发展之路。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浅要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
期刊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全身心高度参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成就高位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发展核心素养。很多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操作体验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数学教学中能够体现出很多的优势。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调
期刊
奥尔夫说:“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能力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到了中高年级才开始进行,在低年级段就要培养学生多声部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多声部合作中学会聆听、感受多声部的美,为今后更好地表现多声部、提升音乐素养打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课以时间短、知识点生动直观、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等特点,在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占重要位置。教师通过录微视频的方式将知识点以简短直接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辅以在线交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缓解传统课堂的认知疲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小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有好奇心的年龄,而语文是一门信息量综合、以生涩难懂
期刊
古诗词流传的生命就是意象。在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意象,才能掌握古诗词的生命。高中语文新课改方兴未艾,众多教师力求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意象的正确引导和理解。古诗词表意之象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象,它在古诗词中融会了创作者主观情感之客观物象,是外在客观物象与创作者观念情感本质的有机统一。把握应用具体的朗诵指导、创设教学情境和组合想象的运用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
期刊
小学阶段,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习惯,可以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加强对文字的理解。课外阅读同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写作能力较弱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将课外阅读作为提升写作能力的一种途径,可以保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并进行实践。教师要了解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学习的重要性,并对以往的写
期刊
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的深广度受到限制,这就对阅读教学带来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阅读深度不够,阅读只是局限于文字的表面,缺乏深度阅读。学生要达到深度阅读的要求,教师就要尝试在教学中采用追问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处。追问的定义是指教师运用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追问中层层深入。在选择追问的时机时,教师要精心对预设的良机精心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