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贸易顺差 流动过剩
前言
研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贸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较系统地载有表明出口和进口的数字统计,大体可反映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一国对外贸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进口等情况,分别构成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或贸易平衡。
一、贸易顺差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影响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纵观世界各国(地区)政府的外贸政策实践,这种现象并不多。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设法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此举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在此分析当前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中国海关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238.3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这也对努力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和外部失衡状况的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外汇储备于本周突破1万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一。东亚经济评论认为:正是如上因素,对中国政府抑制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很大压力,并给国内经济也带来了冲击。中国10月份贸易顺差为238.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远远超出前一历史高位,同时也对努力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和外部失衡状况的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了挑战。自年初以来,中国已通过提高利率及其他措施来降低银行信贷规模,从而消除部分因新工厂及公共工程投资热而引发的泡沫。这些措施似乎已经起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三季度经济扩张速度有所放缓,海关总署周三的贸易数据也同样反映了这一趋势,其中,10月份的贸易进口额较上年增幅大幅放缓至14.7%,远低于9月份22%的增幅。但出口方面几乎未受到影响。中国10月份出口商品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9.6%,9月份出口额增幅为30.6%;这不仅说明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强劲,同时也说明随着企业继续扩大规模、丰富各自的产品线,中国的对外出口基础正在不断扩大。进口额增长放缓而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如此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10月份的贸易顺差显着高于8月份创下的188亿美元的前历史最高记录。
第二,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入可能会削弱中国政府目前在减缓经济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由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实行管制,中国央行必须通过发行更多人民币来购买由贸易顺差带来的所有外汇,这样便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银行系统,继而促使银行不得不想办法将这些资金利用起来,如此一来,政府所倡导的控制信贷的措施便难以执行。麦格理银行(Macquarie)驻中国的经济学家Paul Cavey表示,上述情况恰好表明,中国过去6个月所采取的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措施加剧了面临的流动性压力,预计明年上半年中国将可能面临与今年上半年相同的流动性问题,而且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今年前10个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累计达到1,33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803.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额高出50%以上。此外,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有约400亿美元的资金以外商长期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这些流入资金对中国外汇储备于本周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发挥了一定作用。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之前已名列全球第一。所有这些对人民币的需求给人民币汇率带来的极大的上行压力,而中国政府正在竭力抑制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担心这会给拥有数百万从业人员的出口行业带来冲击。但是,近几周中国政府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人民币的升值步伐,美元兑人民币周三盘中首次跌破人民币7.87元。
第三,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顺差虽然没有逆差那样明显的弊端,但持续的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问题。
第一,过高的顺差说明我国的外汇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好的状态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而非顺差或逆差。大家知道,现金是要拿来投资才会有收益的,放在兜里是不会有任何效益的,更何况在全球温和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恐怕还会贬值。
第二,高额顺差反映出我国内需不足,中国人现在还是喜欢把钱放进银行图个安稳,而现今在金融开始开放了,银行激烈的竞争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存银行已经不安稳了,而中国的投资渠道有限,衍生工具发展不足,而且消费也不够。
第三,持续过高的顺差导致RMB有升值压力。而现阶段,我认为人民币还没到升值的时候,国内产业结构还停滞在一些没有很高科技含量的基础的原材料出口及其加工,高科技的技术密集产业完全没有什么优势,如果一旦放开升值,将会对我国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工业造成巨大打击。日本在广场协议前工业发展及高科技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后被迫升值致使其经济这近十年一直疲软不振,可见RMB升值还需谨慎。
因此,我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引发新的贸易摩擦,为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而顺差带来的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更深层次影响在于,将加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客观原因
1.经济全球化为这一结果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各国的经济比以往联系得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更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刚刚加入世贸体系的我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2.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比较强。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国际分工带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加工贸易,目前占我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3.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需求比较大。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仍是我国目前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结构为特征,与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同时这三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5%左右,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4.我国生产成本比较低,决定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亚洲四小龙的5%-6%,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
5.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相应来说盘子就比较大,本来贸易顺差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量很大,相应也放大了贸易顺差的量。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二)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主观原因
1.纺织品配额的取消。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结果,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在1月至7月同比分别剧增了86%和90%。中国的服装、纺织品、鞋类以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相加在今年1月至7月已经剧增到590亿美元,成为今年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石油。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政府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国际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政府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3.过度供给。中国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如钢铁、铝、水泥、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目前的当地需求不足以满足供给,从而使得8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从一年前的5.3%锐减至1.3%。但是,与其减少生产,不如采取大量出口(少量进口)的措施。2005年1月至7月,中国的钢铁、公路车辆和金属制品净出口额相加增长到了147亿美元。
4.海外采购。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尤其是亚洲的电子公司,现在都已在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出口平台,用来替他们进口资本货物和高附加值部件,然后,这些最终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又从中国出口到最终的目的地。产品的海外采购急剧增加,使得这一非一般贸易(例如,加工和装配进口投入品)给中国带来的产品附加值占到中国贸易顺差的3/5。“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亚洲的其他国家已经大量向中国提供外购产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与美国和欧盟有着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而与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却是贸易逆差。”
5.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中国自己的公司得以在相互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产业结构,以迎合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不断高涨的消费欲望。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在电子产业领域里的公司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采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最近开始缩小和今年中国贸易顺差的第二以及第三大驱动力分别是“电信和声音录制设备”和“办公机械和计算机”。
三、流动性过剩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流动性(Liquidity)有三种用法或涵义,一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导致出现流动性偏大。这一问题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并由此造成贸易摩擦增多、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
第二,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第三,流动性过剩的解决办法。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有:首先,央行频繁动用货币政策这一直接、灵活的宏观调控手段,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轮番上阵。今年央行已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特别是5月18日,央行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同时调整了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显示了政府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决心。此外,央行于今年1月底重启三年期央行票据,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央行票据发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截至6月21日,今年累计发行的央行票据已超过2.5万亿元。
其次,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国债发行等财政政策也正渐渐走向中国宏观经济的前台。5月30日,财政部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6月18日,我国正式发布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次政策调整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减少顺差。”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日前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的调整将对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流动性过剩起到积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9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授权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停征或减征利息税。根治流动性过剩不能单靠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各种货币政策手段虽然对流动性过剩起到一定的收缩作用,但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及时跟上并对货币政策加以配合。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引导和调控资金流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开会研究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时也指出,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后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从而导致巨额的贸易顺差。因此,必须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才可以减少顺差。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所长。今后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将会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组合拳”,使宏观调控更加有效。
前言
研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贸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较系统地载有表明出口和进口的数字统计,大体可反映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一国对外贸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进口等情况,分别构成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或贸易平衡。
一、贸易顺差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影响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纵观世界各国(地区)政府的外贸政策实践,这种现象并不多。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设法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此举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在此分析当前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中国海关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238.3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这也对努力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和外部失衡状况的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国外汇储备于本周突破1万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一。东亚经济评论认为:正是如上因素,对中国政府抑制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很大压力,并给国内经济也带来了冲击。中国10月份贸易顺差为238.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远远超出前一历史高位,同时也对努力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和外部失衡状况的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了挑战。自年初以来,中国已通过提高利率及其他措施来降低银行信贷规模,从而消除部分因新工厂及公共工程投资热而引发的泡沫。这些措施似乎已经起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三季度经济扩张速度有所放缓,海关总署周三的贸易数据也同样反映了这一趋势,其中,10月份的贸易进口额较上年增幅大幅放缓至14.7%,远低于9月份22%的增幅。但出口方面几乎未受到影响。中国10月份出口商品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9.6%,9月份出口额增幅为30.6%;这不仅说明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强劲,同时也说明随着企业继续扩大规模、丰富各自的产品线,中国的对外出口基础正在不断扩大。进口额增长放缓而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如此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10月份的贸易顺差显着高于8月份创下的188亿美元的前历史最高记录。
第二,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资金流入可能会削弱中国政府目前在减缓经济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由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实行管制,中国央行必须通过发行更多人民币来购买由贸易顺差带来的所有外汇,这样便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银行系统,继而促使银行不得不想办法将这些资金利用起来,如此一来,政府所倡导的控制信贷的措施便难以执行。麦格理银行(Macquarie)驻中国的经济学家Paul Cavey表示,上述情况恰好表明,中国过去6个月所采取的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措施加剧了面临的流动性压力,预计明年上半年中国将可能面临与今年上半年相同的流动性问题,而且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今年前10个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累计达到1,33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803.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额高出50%以上。此外,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有约400亿美元的资金以外商长期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这些流入资金对中国外汇储备于本周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发挥了一定作用。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之前已名列全球第一。所有这些对人民币的需求给人民币汇率带来的极大的上行压力,而中国政府正在竭力抑制人民币的过快升值,担心这会给拥有数百万从业人员的出口行业带来冲击。但是,近几周中国政府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人民币的升值步伐,美元兑人民币周三盘中首次跌破人民币7.87元。
第三,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顺差虽然没有逆差那样明显的弊端,但持续的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问题。
第一,过高的顺差说明我国的外汇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好的状态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而非顺差或逆差。大家知道,现金是要拿来投资才会有收益的,放在兜里是不会有任何效益的,更何况在全球温和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恐怕还会贬值。
第二,高额顺差反映出我国内需不足,中国人现在还是喜欢把钱放进银行图个安稳,而现今在金融开始开放了,银行激烈的竞争及外资银行的进入,存银行已经不安稳了,而中国的投资渠道有限,衍生工具发展不足,而且消费也不够。
第三,持续过高的顺差导致RMB有升值压力。而现阶段,我认为人民币还没到升值的时候,国内产业结构还停滞在一些没有很高科技含量的基础的原材料出口及其加工,高科技的技术密集产业完全没有什么优势,如果一旦放开升值,将会对我国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工业造成巨大打击。日本在广场协议前工业发展及高科技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后被迫升值致使其经济这近十年一直疲软不振,可见RMB升值还需谨慎。
因此,我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会引发新的贸易摩擦,为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而顺差带来的过多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更深层次影响在于,将加剧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不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客观原因
1.经济全球化为这一结果提供了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各国的经济比以往联系得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更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刚刚加入世贸体系的我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2.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比较强。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国际分工带来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加工贸易,目前占我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3.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需求比较大。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仍是我国目前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以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结构为特征,与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同时这三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5%左右,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4.我国生产成本比较低,决定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国际组织数据测算,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3%,亚洲四小龙的5%-6%,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
5.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相应来说盘子就比较大,本来贸易顺差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量很大,相应也放大了贸易顺差的量。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二)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主观原因
1.纺织品配额的取消。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结果,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在1月至7月同比分别剧增了86%和90%。中国的服装、纺织品、鞋类以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相加在今年1月至7月已经剧增到590亿美元,成为今年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石油。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政府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国际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政府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3.过度供给。中国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如钢铁、铝、水泥、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目前的当地需求不足以满足供给,从而使得8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从一年前的5.3%锐减至1.3%。但是,与其减少生产,不如采取大量出口(少量进口)的措施。2005年1月至7月,中国的钢铁、公路车辆和金属制品净出口额相加增长到了147亿美元。
4.海外采购。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尤其是亚洲的电子公司,现在都已在中国建立了良好的出口平台,用来替他们进口资本货物和高附加值部件,然后,这些最终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又从中国出口到最终的目的地。产品的海外采购急剧增加,使得这一非一般贸易(例如,加工和装配进口投入品)给中国带来的产品附加值占到中国贸易顺差的3/5。“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亚洲的其他国家已经大量向中国提供外购产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与美国和欧盟有着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顺差,而与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却是贸易逆差。”
5.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中国自己的公司得以在相互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产业结构,以迎合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不断高涨的消费欲望。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在电子产业领域里的公司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采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最近开始缩小和今年中国贸易顺差的第二以及第三大驱动力分别是“电信和声音录制设备”和“办公机械和计算机”。
三、流动性过剩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流动性(Liquidity)有三种用法或涵义,一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收支近年来持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导致出现流动性偏大。这一问题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并由此造成贸易摩擦增多、通胀压力加大等问题。
第二,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第三,流动性过剩的解决办法。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有:首先,央行频繁动用货币政策这一直接、灵活的宏观调控手段,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轮番上阵。今年央行已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特别是5月18日,央行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同时调整了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显示了政府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决心。此外,央行于今年1月底重启三年期央行票据,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央行票据发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截至6月21日,今年累计发行的央行票据已超过2.5万亿元。
其次,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国债发行等财政政策也正渐渐走向中国宏观经济的前台。5月30日,财政部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6月18日,我国正式发布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次政策调整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减少顺差。”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晓华日前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的调整将对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流动性过剩起到积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9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授权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停征或减征利息税。根治流动性过剩不能单靠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央行票据等各种货币政策手段虽然对流动性过剩起到一定的收缩作用,但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及时跟上并对货币政策加以配合。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引导和调控资金流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开会研究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时也指出,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背后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从而导致巨额的贸易顺差。因此,必须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才可以减少顺差。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两大政策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所长。今后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将会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组合拳”,使宏观调控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