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协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协作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信息技术;协作学习法;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正如农业时代的文字,工业时代的印刷术,以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是建设现代化教育的先决条件,成为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必须从现在抓起,争取早日赶上或超过其他发达国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黑板——教课书——学生”即将被废除。大力提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和学生的自主能力。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还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就几个方面作以说明。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促进其信息社会化的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优秀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所起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型课程由一系列的主题单元构成,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其优点是研究主题选择的灵活性很强,因而十分有利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实践,它的缺点是学习内容不系统,且不易体现出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递进序列。如何在保持选择性的同时体现适当的序列性,这是需要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问题。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研究性学习是门新课程,其实这项课程重在全员参与,研究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师的职能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鉴于此,有人认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削弱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降低了。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关系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跨学科的当然是综合性的,特别是以往学科分割的情况较严重,强调跨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感到,在单科课程学习中,如能强调本学科内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培养的综合性,也是重要的。应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整理、组合、使用,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将会更深切地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广泛猎取知识,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教育部长周济在与美国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谈话时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1.推行协作学习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一种是个别化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协作组织。学习者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有显著的差异。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能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我们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4.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就更需要学生去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首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然后,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在实践中,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 (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完全能够去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大量的信息,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们在信息面前所表现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充满灵气、体现创新的独特见地是值得钦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将会得到新的提升,“素质教育进课堂”定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抢占这一“制高点”,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梁 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信息技术;协作学习法;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正如农业时代的文字,工业时代的印刷术,以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是建设现代化教育的先决条件,成为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必须从现在抓起,争取早日赶上或超过其他发达国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黑板——教课书——学生”即将被废除。大力提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和学生的自主能力。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还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就几个方面作以说明。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促进其信息社会化的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优秀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所起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型课程由一系列的主题单元构成,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其优点是研究主题选择的灵活性很强,因而十分有利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实践,它的缺点是学习内容不系统,且不易体现出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递进序列。如何在保持选择性的同时体现适当的序列性,这是需要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的问题。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研究性学习是门新课程,其实这项课程重在全员参与,研究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师的职能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鉴于此,有人认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削弱了,对教师的要求也降低了。果真如此吗?恰恰相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关系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跨学科的当然是综合性的,特别是以往学科分割的情况较严重,强调跨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感到,在单科课程学习中,如能强调本学科内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培养的综合性,也是重要的。应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整理、组合、使用,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充实和提高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研究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将会更深切地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去,并能广泛猎取知识,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教育部长周济在与美国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谈话时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1.推行协作学习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一种是个别化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的;第三种协作组织。学习者之间协同工作并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协作学习的价值。
2.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目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3.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以及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有显著的差异。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能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我们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再也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4.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就更需要学生去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首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然后,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在实践中,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 (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完全能够去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大量的信息,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们在信息面前所表现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充满灵气、体现创新的独特见地是值得钦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将会得到新的提升,“素质教育进课堂”定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抢占这一“制高点”,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