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措施,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初步构建我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操作方法,丰富了教师幼小衔接教育的理论。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使其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关键词】幼小;衔接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前,有很多教育机构在进行着幼小衔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初步成果,如:在儿童自我意识、人际交往、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作为我们实践研究中的借鉴。
但幼小衔接研究中同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注重幼儿园幼儿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中衔接的研究比较多而忽视了小学怎样向幼儿园方面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相互的了解、沟通,各行其是,衔接的途经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鉴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如何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2.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1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3.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3.1初步构建我园有效衔接工作的实践操作方法,丰富幼小衔接知识。
3.2通过幼小衔接,使幼儿对小学生活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3.3帮助幼儿作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4.研究措施
4.1进行系列幼小衔接活动,提高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4.1.1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知识培训;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使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
小学老师反映:孩子入学后,常常可能遇到这几种不适应:不会听课;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做事拖拉磨蹭,没有时间观念;生活自理能力弱;渴了不去喝水,冷热不去增减衣服等。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教育活动,进行教育干预。如:“上小学了”、“争做最佳值日生”、“我是今天小班长”、“我进步了”、“认识钟表”、“整理小书包”、“我是新闻小主播”、“小小辩论会”、“红绿灯”、“课间十分钟”等
针对现阶段入学儿童心理上的特点,如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等的问题,我们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方法,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主张应将幼小衔接的工作一直延续到小学,而且尽早地开展,走在幼儿和家长前面,尽快了解幼儿在小学的适应程度。
其次,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定期更换“幼小沙龙 ”的内容。
4.1.2家园互动,以多种形式展开幼小衔接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的入学适应性准备。①家长会。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学期初的“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②家长学校。把家长请近家长学校,请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③半日开放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④知识竞赛。组织部分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小衔接知识。
4.2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小两阶段更好地衔接。
4.2.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4.2.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在大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日常生活中,老师尽量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 和兴趣,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4.3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3.1可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是讲文明、有礼貌的行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训练,帮助孩子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学会与同伴的相处技能,克服冲动与攻击性,培养文明行为。
4.3.2入学前,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和延长学习时间,多安排棋类、拼图、听故事等安静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同时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如穿衣、洗脸、刷牙等。
4.3.3安全意识的培养。可有意引导孩子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
4.4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5.研究结果
5.1幼儿的任务意识增强了。对老师布置的多种任务能及时完成,不拖拉;非常重视自己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家长反映幼儿在完成作业方面独立性增强,磨蹭现象减少。
5.2独立收拾、整理的能力加强。现在,幼儿能熟練有规律的整理自己生活场所和物品。小书包里的东西干净、整洁,摆放的整整齐齐。每次角区活动结束后,大多数幼儿能主动的收拾整理;还能帮助同伴整理被褥,自立能力、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
5.3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安全意识增强了。大多数幼儿学会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有了初步的责任感。
5.4通过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使其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6.反思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是否应对处于衔接年龄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的探索,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科学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1998.1.
[2] 朱征平等《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1999.5.
[3] 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辽宁教育》(沈阳),1999.7/8.
收稿日期:2011-05-15
【关键词】幼小;衔接策略
1.问题的提出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前,有很多教育机构在进行着幼小衔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初步成果,如:在儿童自我意识、人际交往、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作为我们实践研究中的借鉴。
但幼小衔接研究中同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注重幼儿园幼儿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中衔接的研究比较多而忽视了小学怎样向幼儿园方面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相互的了解、沟通,各行其是,衔接的途经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鉴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如何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2.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1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3.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3.1初步构建我园有效衔接工作的实践操作方法,丰富幼小衔接知识。
3.2通过幼小衔接,使幼儿对小学生活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3.3帮助幼儿作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4.研究措施
4.1进行系列幼小衔接活动,提高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4.1.1对教师进行幼小衔接知识培训;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孩子作出分析、评价,及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使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
小学老师反映:孩子入学后,常常可能遇到这几种不适应:不会听课;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做事拖拉磨蹭,没有时间观念;生活自理能力弱;渴了不去喝水,冷热不去增减衣服等。
针对以上情况,制定教育活动,进行教育干预。如:“上小学了”、“争做最佳值日生”、“我是今天小班长”、“我进步了”、“认识钟表”、“整理小书包”、“我是新闻小主播”、“小小辩论会”、“红绿灯”、“课间十分钟”等
针对现阶段入学儿童心理上的特点,如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等的问题,我们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方法,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主张应将幼小衔接的工作一直延续到小学,而且尽早地开展,走在幼儿和家长前面,尽快了解幼儿在小学的适应程度。
其次,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学习,加强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定期更换“幼小沙龙 ”的内容。
4.1.2家园互动,以多种形式展开幼小衔接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的入学适应性准备。①家长会。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学期初的“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②家长学校。把家长请近家长学校,请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③半日开放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改进工作。④知识竞赛。组织部分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小衔接知识。
4.2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小两阶段更好地衔接。
4.2.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4.2.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在大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日常生活中,老师尽量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 和兴趣,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4.3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3.1可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是讲文明、有礼貌的行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训练,帮助孩子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学会与同伴的相处技能,克服冲动与攻击性,培养文明行为。
4.3.2入学前,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和延长学习时间,多安排棋类、拼图、听故事等安静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同时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如穿衣、洗脸、刷牙等。
4.3.3安全意识的培养。可有意引导孩子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
4.4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5.研究结果
5.1幼儿的任务意识增强了。对老师布置的多种任务能及时完成,不拖拉;非常重视自己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家长反映幼儿在完成作业方面独立性增强,磨蹭现象减少。
5.2独立收拾、整理的能力加强。现在,幼儿能熟練有规律的整理自己生活场所和物品。小书包里的东西干净、整洁,摆放的整整齐齐。每次角区活动结束后,大多数幼儿能主动的收拾整理;还能帮助同伴整理被褥,自立能力、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
5.3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安全意识增强了。大多数幼儿学会了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有了初步的责任感。
5.4通过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使其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6.反思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是否应对处于衔接年龄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的探索,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科学验证。
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1998.1.
[2] 朱征平等《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1999.5.
[3] 罗英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辽宁教育》(沈阳),1999.7/8.
收稿日期: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