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中叶高血压被认为是由于肾病变(肾炎)继发的结果。在19世纪下叶,动脉硬化被认为是原发的病变而肾病变是次发性的。随着血压计的应用(189d-1905)和临床上广泛测量病人血压的结果,才发现动脉高血压常发生于并无任何动脉或肾的病理解剖变化的病人中。因此在20世纪的前30年中逐渐形成了动脉高血压是原发性的而动脉硬化是继发性的学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一段时期,高血压病在实验上和在临床上都有深入的研究。那时有人以为高血压的首要原因是由于肾脏循环障碍。在1934年这个说法似乎被高尔特勃拉脱(Goldblatt)氏的实验证实了:他在动物中用人工造成的肾脏血流障碍(肾缺血)来引起稳定的动脉高血压。虽然这个说法目前仍旧被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所坚持着,但是苏联学者研究的结果证明肾缺血是高血压的后果而不是他的原因。由于高血压的血管收缩才有肾缺血:在高血压病的初期,只在血压高的日子才有肾血流的减少。在这个时期,肾缺血是功能性的、继发性的,因为用Luminal或Amytal(作用于中枢神经系)都能除去肾缺血的现象。后来由于持续性高血压而发生血管硬化病变时,则用任何药物都不能纠正肾缺血。苏联学者们又证明,由于肾缺血而产生的肾素(renin)而致高血压是反射性的,并且是经过大脑皮质的。古拔列夫氏(Н.Т.Кобалов)证明了肾素的作用是经过血管壁感受器的反射作用。他结扎了一段血管使他和整体循环隔绝,将肾素注射到这隔绝的一段血管中即能引起全身的血压上升。但是,假使先用奴佛卡因将这段血管的感受器麻醉,则注射肾素不复能使血压升高。安德烈也夫(О.В.Андреев)氏等的实验证明了肾素的作用是经过大脑皮质的。他们将注射肾素和无关信号(声)相结合2d-28次后,可以形成无关信号的条件反射性血压升高。最近苏联学者雪列勃洛甫史加雅(Серебровская)氏等(1953)测定了高血压病人血中的肾素含量,并发现只有在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高血压病人血中才能测出肾素。这也证明了肾素的产生乃在高血压发生之后。当然,苏联学者们并没有否认肾素在高血压病后期有加重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病的病原和治疗:苏联文献综述
【摘 要】
:
在19世纪中叶高血压被认为是由于肾病变(肾炎)继发的结果。在19世纪下叶,动脉硬化被认为是原发的病变而肾病变是次发性的。随着血压计的应用(189d-1905)和临床上广泛测量病人血压的结果,才发现动脉高血压常发生于并无任何动脉或肾的病理解剖变化的病人中。因此在20世纪的前30年中逐渐形成了动脉高血压是原发性的而动脉硬化是继发性的学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一段时期,高血压病在实验上和在临床上都
【出 处】
:
中华内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53年01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一病,14年前始为临床家所发现。近年来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流行之报告,在若干地区其发病率已超过一般细菌性肺炎,在北京所见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之数目也是逐年增加的。本院内科病房近二年中共收容94例肺炎,其中40%(42例)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之诊断条件有五:(一)X线检查肺部有片状浸润,此项浸润约于一月内逐渐消失。(二)肺炎必须为原发而非继发于其他感染者。(三)患者之痰经
期刊
自磺胺剂、青霉素、链霉素等先后发明后,人类对传染病之防治工作开一新纪元。但此等药物或因抗菌范围狭窄或因容易产生毒性反应及抗药性,临床应用尚不能满意。1946年Burkholder氏发现氯霉素后,防治传染病已由抗细菌,进入抗立克次氏体,以至抗某种滤过性毒阶段。目前国内已在开始制造氯霉素,现将有关氯霉素之文献及在本院应用之结果作一综合性报导。
期刊
消化性溃疡所引起的大量出血,为内科医师与外科医师均有责任的一件事。消化性溃疡所併发的出血,约占所有病例的25%。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较胃溃疡出血多四倍;男子较妇女多二倍左右。据最新统计,严重的出血如果有很好的管理,其死亡率为6.9%;大量出血的死亡率为10.7%。胃溃疡出血的死亡率高於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男子的死亡率高於妇女的。当然死亡率也与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期刊
药物睡眠疗法在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们的工作中得到了科学的根据。伊凡诺夫——斯莫伦史基(А.Г.Иванов-Смоленскии)在巴甫洛夫的指示下首先用此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彼得罗娃(М.К.Петрова)曾用药物睡眠来治疗动物中实验的神经官能病而得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这些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恢复了,而各种营养性紊乱也消失了。
期刊
用氯霉素治疗伤寒,对於病程的缩短确有良效,但复发率很高。为了防止复发,有人曾在患者体温及其他症状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药数日。如Woodward氏(1948)所报告的25列,其复发率已属最低,然仍占有16%。所以必须寻求更好的办法来防止复发。我们认为氯霉素的间断疗法(Smadel氏1950)似为最成功的疗法。
期刊
患者男性,22岁,已婚,部队通讯员,於1951年7月15日因咳嗽咯痰及左侧胸痛第二次入院。於1951年2月间左胸时有刺痛,稍事劳动即感气短,同时咳嗽,咯白色痰。四月间第一次住院,当时诊断为肺结核及左侧肋膜炎及积液,但曾两次检查痰,均未发现抗酸性杆菌。於五月末转往休养所疗养。入休养所后,患者仍持续发热、盗汗及左侧胸痛,乃於7月15日再次住院。既往史,从1948年以来即有慢性咳嗽咯痰史。个人无不良嗜好
期刊
患者(市立第三医院住院号2585,尸检号3833):男性,年47岁,炊事员,在1951年4月30日经急诊入市立第三医院。患者在住院前六个月开始感觉腹部膨胀,继而腹部逐渐隆起,尿量减少。全身浮肿,以下肢为甚。两侧睾丸极度肿胀。既往除有冶游及嗜烟酒外,没有其他可资参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