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诗中寺钟意象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60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黄景仁 诗歌 寺钟 意象
  黄景仁诗以独特的风格和意象在清代诗坛中独树一帜,取得了较高成就,在时人和后世中有较高声誉。包世臣称其为“乾隆六十年问,论诗者推为第一”;张维屏盛赞其为天才、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洪亮吉评其为“诗益奇肆,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也”③;翁方纲称其“君才似太白,同辈无其豪”;袁枚也说“中有黄滔今李白,看潮七古冠钱唐”。郁达夫说“吟笔心仪黄仲则,忧时伤势折英才”,对黄景仁推崇备至。
  在诗人上千余首诗作中,如“咽露秋虫,舞风病鹤”的盛世悲歌为其主色调。诗人善用月、鹤和寺钟等自然景物富于其诗独特的审美意象,抒发满目皆是愁苦心酸的感伤情绪。对月、酒、秋、鹤等前人多有研究,但对其诗中出现47次的寺钟,几乎无人关注。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⑦。早在南朝时期,刘勰就指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指出景物、情感和创作之间的重要关系,后司空图、姜夔、何景明、王夫之、沈德潜、王国维等对此和诗歌的重要关系也有进一步阐述。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手法,诗人往往将身世境遇和独特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象和艺术风格,诗歌中意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黄景仁诗中频繁出现的寺钟意象和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情怀息息相关,蕴含着空寂禅意、幽苦情思和时间的无情的审美意象,对这一意象作深入分析,可更好窥见诗人独特的精神世和人格尊严。
  一.寺钟意象在黄景仁诗中的诗意表达
  (一)空寂的禅意。黄景仁诗中,有很多摹画佛寺山居幽深空寂之景和抒发空诸所有之情的作品,寺钟常传达着浓厚而空寂的禅意。《题画》“淙淙独鸣涧,矫矫孤生松。半夜未归鹤,一声何寺钟。此时弹绿绮,明月正中峰。仿佛逢僧处,春山第几重?”把有形之画和含蓄之诗巧妙融为一体,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延伸和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一声何寺钟”“仿佛逢僧处”均为画外之意,把原本幽静之境,带入一种更加空灵超脱的禅境,给人以无限遐思。“半夜未归鹤,一声何寺钟”显然受王维《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影响,但《题画》中,诗人用深夜之时和失家之鹤、孤鸣之钟等心外之境,营造出比《过香积寺》用诗人心内所见所闻所寻之境更加空寂寥落的意境。《新月》“软钟林外寺,薄雾水西楼”,把“寺外钟”“雾中楼”放在新月的背景下,钟是“软”的,雾是“薄”的,营造出一种神思缥缈的空寂之境。类似的表达还有:《桐城怀方仲履昆季》“到枕岳钟晨共被,卷帘湘月夜添薰”,温柔而宁静;《蕲口》“殷床钟韵散淮树,拍枕水声回楚船”,清冷而孤寂;《闻龚爱督从河南归》“缑山唳夜鹤,少室闻清钟”,冷落而清高;《丰山古梅歌》“霜冷飘残博望钟,夜深挂住蛾眉月”,执着而苍凉;《柏井驿》“烟销始见峰围驿,风定方知寺有钟”,沉寂而幽深,《不寐》“山衔将落月,风约欲疏钟”,淡雅而隽永。这些充满禅意的钟声是诗人内心深处向往和追寻的,所以在《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四中“钟声忽递风,寻之越冈阜”,钟声随风而来,诗人翻山越岭去追寻。
  (二)幽苦的情思。黄景仁三十五岁病死异乡,他短暂的一生多在贫病愁苦中度过,诗作中也多抒穷愁寂寞的幽苦之作,寺钟在其诗中也多被赋孤寂凄苦的意象。如《春夜闻钟》“近郭无僧寺,钟声何处风?短长乡梦外,断续雨丝中。芳草远愈远,小楼空更空。不堪沈听寂,天半又归鸿”。城市的近郊没有寺庙,不知何处的风吹来了钟声。短短长长敲打在乡梦外,断断续续穿过了雨丝中。芳草从连绵不绝,远而又远;小楼朝朝暮暮,空了又空。怎能忍受钟声归于沉寂呢?何况空中又见归鸿飞过。《春夜闻钟》作于诗人二十一岁在徽州之时,是年春夏诗人在徽州,秋时回到故乡常州,冬天又到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幕府中,漂泊不定的人生境遇让正值年少的诗人面对万物复苏的美丽春景,也激发不出少年应有的生活热情和意气风发,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和悲凉。《春夜杂咏并序》其六“烟重野钟歇,窗深夜灯小”。沉重的晚烟,沉寂的钟声,微弱的灯火,顿时让人陷入无边的孤独感。《三十夜怀梦殊》其一“到枕江声近,闻钟夜气孤”。漆黑的三十夜,静得江涛声好像就在枕边,钟声里都透着孤独的夜气。《湖楼夜起》“若为幽人伴遥夜,一灯楼上自鸣钟”,此联的上一联“暗中草气兼秋气,烟外山容似病容”。诗人眼里,只有贫病,相伴诗人的,唯有窗前的小灯和楼上的钟声而已。《夜起》“永叹远钟鸣,寒衣竟何适?”万般凄凉,无边叹息,直到晨钟远去,身上的单衣已不能承受秋寒。《晓行》“絕怜钟破将归梦,可奈霜欺欲敝裘”,钟声也能打破将归梦,内心的愁苦更无寄托了。《悲来行》“穷途日暮皆倒行,更达漏尽钟鸣声”,诗人的穷途末路,总是伴着声声钟鸣。《张鹤柴招集赋得寒夜四声》其四“声声殷帏阔,远寺又撞钟”。这里的钟声只是平添内心的悲苦烦闷罢了。《卧病宣城秋将至矣偶忆旧游感而有作》“聊将破浪乘风意,写入钟鸣落叶篇”,少年乘风破浪的意气,都赋予钟声落叶的凄凉之境中,诗人幽苦无奈的情思跃然纸上。
  (三)时间的无情。晨钟、暮钟在中国古代还有标识时间的作用,钟声有对生命流逝、时间无情的一种警醒。黄景仁诗中的寺钟也有不少被赋予这样意象的作品,描绘了诗人无依无归的人生境况和迷茫的心境。晨钟如:《二十三夜偕稚存广心杏庄饮大醉作歌》“东方渐白寺钟响”;《客夜忆城东旧游寄怀左二》“哦诗动及晨钟歇”;《十四夜赵舍人秉渊招集酒后偕步灯市》“分手铜街晓钟起”;《恼花篇时寓法源寺》“晓钟未打车隆隆”;《由烟霞岭至紫云洞精舍》“夜梵悄已沈,晨钟闲将歇”;《除夕抒怀》“顾影坐分岁,渐听晨钟舒”;《庭中落梅》“早得名花连夕雨,极销魂事五更钟”;《江口阻风宿僧寺》“寺钟渐歌曙鸦起,草草漱盥还登楼”,《寻三元洞因登妙远阁》“晨钟噪起西山乌,晚汲唱过西岩渔”等。晚钟如:《楼上对月》“病怯临窗倦凭几,苦被钟声促人起”;《舟泊偕稚存饮江市次韵》“小住征桡醉旅亭,晚钟烟外正星星”;《人日登黑窑厂归集翁学士覃溪诗境斋》其一“苑树春还寂,斋钟暮已沉”;《山塘杂诗》其二“夜半钟声敲不醒,别来怎不梦江南”;《大雨宿青山僧寺》“林乌忽一啼,晓钟鸣渐阕”等。晨钟、晚钟,既昭示着时间的无情推移,又蕴含着生命的轮回,更能烘托漂泊无依的之情。正如诗人《言怀》其二所写:“岂意瞢腾便到今,一声钟动思情情”,怎会料到迷茫至今呢?可是一听到钟声,就会陷入幽深寂静的沉思中。然而“钟声”真的能解脱迷茫吗?《题黄荆榻寺壁》说“钟声只和车前铎,钵水难清陌上尘”,《龙窝寺》说“钟声不破迷,茗饮聊纡倦”,不过是聊以慰藉罢了。
其他文献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同属语言学科,相较语文而言,英语的入门门槛更高,理论知识更加复
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同时也是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对此深感焦虑,为了学生
六朝古都南京因在历史沉浮中的特殊地位而形成了文人笔下一个特殊的文化地标.诸多意象经过了唐宋金陵怀古诗的发展,进入了明清小说之中.金陵在《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
本文从小学生缺乏数学课学习兴趣、教师数学课教学方法单一等方面阐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符合小学生的学情特点、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等角度阐明
关键词:盛唐 “风骨”理论 诗学观 审美特征  自魏晋风骨以来,初唐时期至盛唐时期,“风骨”诗学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魏征对齐梁诗风的纠正,为“风骨”声律论的提出做出了铺垫;之后是“初唐四杰”发出“风骨”先声,诗歌中开始出现一种刚健之美;最重要的是陈子昂,他标举了唐诗“风骨”的明确方向,高举“兴寄”和“风骨”两条创作原则。由于国力的空前强盛,到了盛唐时期,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向上的
二0一八年腊月三十,城乡到处一派喜庆忙碌的景象,太阳也显得格外温暖。我和爱人早早地起床,从县城出发到继母居住的胡家营去过年。自从2007年父亲结了这个后妈之后,每年春节我们都去那里过年。父亲在哪家就在哪,况且父亲八十多岁了,还能与他一起过得了几个年呢?  我算了一下,今年是父亲在胡家营过的第十一个年了。因为每年过年时,天气都不凑光,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回老家的路有一段还是泥巴路,车子进不去。今年冬天
期刊
关键词:《大雷雨》 《雷雨》 主题 女性  《大雷雨》和《雷雨》虽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内容情节和人物性格也各有差别,但它们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相似之处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们几乎具备了“雷雨”的所有特点翻,可以说,她们是剧中“雷雨”形象的典型代表。文章主要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分析其主题。  一.背景  《大雷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歌德论战 文学批评  在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十分看重歌德本人及其作品,他们把歌德看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十分重视研究歌德,其中了解“歌德论战”各方观点是研究歌德的一个重要视角。1810年代开始的“歌德论战”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历史的必然,它受当时欧洲社会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不同阶级派别不同的政治需求的主观条件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运用唯物史
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开拓各种事业的动力,所以应对幼儿从小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在进行爱家乡这方面的教育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
关键词:民间文学 家庭图景 俄汉对比  民间文学是民族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民族记忆与民族传统的载体,被普希金称作“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民间文学不仅具有审美与娱乐功能,更蕴含着民族鲜明的情感判断与价值取向,反映民间对周围世界真实而鲜明的态度。民间文学的世界是规范的世界,肯定符合民族道德判断的人物行为,批判违背民间伦理的品质,因此民间文学中的世界图景是具有取向性与规约性的图景。世界图景作为术语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