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风格探讨螳螂拳起源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dfd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螳螂拳是我国武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但关于该拳种的创编、沿革和传播等基础理论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这不仅是因为历史时空间隔甚远,而且还因为拳种本源说法不一。考证螳螂拳的源流,查明其创编源头和发展过程,探索它与其他拳术流派的关系,是科学研究螳螂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螳螂拳的起源学说
  根据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三十二导引图可知,在公元前2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观察和注意动物的动态变化与审美表征。这一方面证明,受动物启迪而创编武术动作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浓厚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证明武术(包括螳螂拳)的萌芽或雏形可以追索至更早的年代。目前,关于螳螂拳的形成年代和创始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螳螂拳起源自残唐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50年左右,为山东登州武师张通所创,他曾用三十六手螳螂拳,击败过闯荡江湖的赵匡胤。赵登基后,张通为了逃避宋太祖的谋害,隐居河北,并将创编的螳螂拳改名为六合拳,后来演变成为六合螳螂拳。
  2 南宋时代(约1130—1280年),王朗(道号叶有山人)拜师(羽化真人)学七星拳(少林派),并与通背拳师韩通切磋技艺。王朗根据昆虫螳螂的技击特点,在少林、通背等拳术的基础上创编螳螂拳,后被称为七星螳螂拳。关于王朗创编螳螂拳的历史年代,流传的说法不一,除前述的南宋外,还有的说是明初,也有的说是明末清初。
  3 还有的传说七星螳螂拳由清末王云生(1854—1926年)所创。王幼年习长拳,后师承螳螂拳名家李三箭,潜心研究。悟出七星锤、七星步等法,并以自家堂号“魁德堂”之魁字立名,而“魁”又是七星之首,故称七星螳螂拳。
  4 据传六合螳螂拳是在公元1826—1874年间由魏德林的六合短锤(以马猴步、螳螂臂为主)演变为六合螳螂拳。
  二、螳螂拳的起源
  螳螂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几个分支,但关于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学界各持己见,分歧甚大。一种传说是先有六合螳螂拳,后来衍生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及光板螳螂拳;另一种说法是七星螳螂拳是母体,梅花和六合螳螂拳是在七星螳螂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的说七星螳螂拳创编最晚,是十九世纪后期的事;也有的拳师以本家拳谱的世系表为依据,认为梅花螳螂拳是螳螂拳的本源;如此等等。认识和看法难以统一。作者认为,螳螂拳经几代人的传承,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师授和习练者本人习拳特点的不同或者吸纳其他拳种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技术风格,但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尤其是七星和梅花螳螂拳。
  三、螳螂拳起源考证的基本思路
  上述关于螳螂拳的创编人和创编年代主要是根据不同流派和各家保留的拳经、拳谱、口传及部分历史记录(县志、出版刊物等)得出的,这些固然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和全部的证据。众所周知,武术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在“艺不轻传”、“传男不传女”等封建思想束缚下,自我封闭、门户之见及唯我独尊的情况长期存在,加上武师文化知识的限制,文字记录往往内容不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自我夸大性。
  作者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武术,习练螳螂拳六十余年。现从螳螂拳的风格、套路组成特点、技击法则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螳螂拳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1 螳螂拳套路的组成特点
  不同的螳螂拳拳种,虽然演练形式有所区别,但其训练内容、技击法则、练功方法等仍归一理。拳术组成(包括拳名、动作结构等)基本相同,它们都有不同级次的套路。以七星螳螂拳为例,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层次的套路练法。初级套路如插锤、四路奔打、七星拳、小翻车等,其演练特点和套路结构、组成与少林拳(太祖拳、长拳)基本类似,保留着少林拳中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求与动作形式,尤其是在步形上,两者均有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提膝等,基本上没有玉环步。在拳形上也很少有螳螂勾,只是在拳法上增加了劈、崩、贯、采三手等技击手法。在腿法上还应用二起脚、旋风脚、跳跃外摆等螳螂拳中很少应用的跳跃腿法动作,但增加了蹬、踹、弹腿法和肘法。整趟套路显示了少林拳的风格和特点,是在少林拳骨架上发展起来的螳螂拳,属于过渡性的拳术套路。如果说属于中级套路的崩步、乱接(拦截)拳等还残留着少林拳风格特点及数量不多的基本动作的话,那么属于高级套路的螳螂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梅花路、摘要拳等)基本上是区别于少林拳而独树一帜的拳种。
  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套路和练法,记录了螳螂拳从创编至发展到最后定型所走过的轨迹。亦就是说,根据螳螂拳套路组成的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与少林拳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和内在的联系,即是说螳螂拳是起始于少林拳,历经几代人博采众拳种之长,逐步演化形成的有别于少林拳技术风格的新拳种。
  2 螳螂拳的动作名称
  在螳螂拳拳谚记载中有许多动作名称与少林拳相同,如鹞子钻林、燕子抄水、白猿献果、黑虎掏心、跨虎、搂手、撩阴、勾踢、出洞等等;该拳演练要求也同少林拳一样,强调“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等。这些同出一辙的名词,不是偶然的巧合与雷同,而是继承与亲缘关系的映照,它从一个方面说明,螳螂拳是在少林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螳螂拳的风格与技击特点
  螳螂拳拳谱中记述有七长八短,八刚十二柔,固守待进,敏捷多变,稳胯活腰,浑为一体,不招不打,连招带打,迎正而侧击,粘、沾、贴、靠、帮等技击法则及十八家打法或歌诀等。实际上这些特点与风格,是兼容并蓄多种拳种的长处而形成的,举例如下:螳螂拳套路中的一些动作——锦鸡拿嗉、翻身扒山手、起身白猿偷桃、上步采三手、转身舞花盖掌等,都不是直来直去的动作,而是通过侧身弧形上步,避开对方进攻,通过采、拿、劈、冲、砸、圈、崩、弹等手法,达到弧中求直(快)的技击目的,直抵“四两拨千斤”的境界。这种走弧入弦、攻防互为、以柔克刚的技击要领和特点,蕴藏着八卦掌弧圆运转、迂回出击、以巧取胜和太极拳避实击虚、柔中带刚、诸靠缠绕、螺旋出击等运动特点和技击要领。拳谱中记载的螳螂拳整体要求为螳螂体、太极手、寒鸡步,这些明确地表达出它与八卦掌、太极拳的渊源共生关系。此外,螳螂拳的练功歌诀是:“行动全是要修养……起定子午分阴阳……”这与太极拳经络练习法相同;螳螂拳关于内外五行的解释、力与劲的有形与无形的认识,亦同太极拳功法理论极为相似。   螳螂拳套路中的徒手动作往往成组成串,例如一段(路)拳,拳谱记载从起势到收势的40多个动作,可分为7个组合,即:(1)匡打叶里藏桃、临行鸳鸯脚——闭手挺身(左冲锤、右顿肘);(2)进步承摇步入、缠鞭过耳——闭手挺身;(3)上步扒山手、偷展底漏圈——双齐锤;(4)起身白猿偷桃、反尖脚——霸王甩鞭;(5)进步反车至地、朝天一炷香——崩点变玉环;(6)回身崩点变玉环、起身圈打海底取宝——闭手挺身;(7)玉女过桥、双帮肘——仙人取发至地。再如白猿偷桃拳中最后一组:锦鸡拿嗉、双帮肘、斧刃脚扩打连环劈——采三手连环搓掌。这是一组拳脚并用的密集动作。拦截拳中起势的一组动作(五打连环劈、左右二阴阳、双提双剁、绣女引针、挑抱肘)以及螳螂拳中基本训练法中的一系列组合动作(一步三锤、一步五锤、流星赶月、翻车辘轳等),这些“自成体系”的组合型动作,具有一触即发、一气呵成、连续进攻的特点。这种密集的手法在拳术套路中普遍见及,同“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翻子拳极为类似,而且二者的拳路结构都是短小精悍、动作紧凑、招招相连。就某些组合动作和个别手法(弹、缠、摔等)而言,螳螂拳也很像翻子拳。
  螳螂拳一般架势较低,要求重心下沉,活腰稳胯,脚底生根,手法凌厉脆快,爆发力强,其拳术风格同形意拳的简洁朴实、身稳步坚、完整一体、“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出手如钢锉”等特点有其大体一致的要求和相似性。另外螳螂拳的暗劲柔力与形意拳的内藏之劲、外柔内刚的技术要求基本一致。形意拳与螳螂拳都很重视桩功的训练,前者以三体式为主的站桩和后者以玉环步为主的单式训练都属于基础训练内容之一,显然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螳螂拳拳谱中有韩通通背为母的记载,同时认可通背拳为“七长”之一。在拳术套路中的手法上有放长击远,抖、弹、脆、快,拧腰切髋等要求,显然是螳螂拳从通背拳中汲取素材,融合了通背拳的长处和技击优势而创立的。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认识:螳螂拳起始于少林拳,步法和手法运转同八卦掌和太极拳,下盘功夫和发劲似形意拳,拳术演练风格像翻子拳,技击手法同通背拳等,在套路组成、基础训练内容、技击要点及健身价值等方面的风格与特点与上述拳种有着系统的关联性。亦就是说,螳螂拳是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创编和发展而成的。正如拳谱中记述的一样,“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郑恩的缠封尤妙……”在螳螂拳的套路中存在着上述拳种的诸多精华,残留着一脉相承的形迹。由此可见,螳螂拳的创始应该晚于上述拳种,据此判断,大致始于清朝早期。公元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螳螂拳在山东、东北等地已广泛流传。
其他文献
2017年7月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太极拳决赛在天津理工大学体育馆激情开赛。来自全国各省、市及香港共29个代表队的120名选手参加了12个项目的角逐。
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来说,养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功课。对于养生来说,清晨起床前的时间段尤为关键。只要用好清晨的“黄金十分钟”,就可以全天精力充沛,长期坚持则能延年益寿。  手指梳头一分钟:每天早晚用梳子顺着经络方向,从前额正中开始,以均匀力量,向头部、枕部、颈部梳划,然后再梳两侧,动作不要太快。这样做可以按摩刺激大脑皮层,消除大脑皮层紧张,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和提高头部的血液循环。  擦面叩齿一分钟:仰
(接上期)【暗八打】一、推【技法】1.我方回身向敌方甩出右掌击打其面部。敌方用右前臂挡架(图37)。
神经外科手术相对于其他外科手术而言,部位深,血管、神经、组织分布紧密,术者的操作空间有限,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术者使用显微器械的精细度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也更明显。由于显微手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
地震作用下,碰撞会显著影响桥梁的地震响应规律。现阶段碰撞效应对桥梁地震响应影响规律尚不明晰,碰撞效应参数影响分析尚不全面,特别是考虑纵坡影响的桥梁碰撞响应分析尚处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5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并
苌家拳中的《锁枪》三十六势是苌乃周在古《二十一锁枪》基础上增补而成,而第二套《二十一名枪》是苌乃周校订古《二十一锁枪》的基础上借用古《二十一锁枪》的诗词,仅对个别词句稍加变更,并对诗下的注解进行改编而成。《苌家拳全集》中有第二套《二十一名枪》,苌乃周批注曰:“亦第因前人之旧规而僭易之耳。”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第二套《二十一名枪》)也是次第沿袭古人枪法的旧有规范而私自冒昧地改编而成。《锁枪》三十六
全班二十多束目光,都直勾勾地向前,向前,聚焦在自己指尖小小的针孔上。“穿针”就是针鼻子那么大的事情,看起来容易,做着可并不简单。针孔撒气似的瞪起那只小得可怜的独眼,我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80例怀疑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经两位有经验的神经影像医师读片,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80例患者发现颅内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