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标准及大棚培育壮秧的技术路线和育秧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种子处理,大棚初整、消毒、适期、适量播种等。
关键词:工厂化建设标准;技术路线;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51-2
近几年,东至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项目建设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水稻生产的传统种植模式和技术正在发生变革,育秧技术上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为加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更好地开展育秧工厂建设工作,笔者以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加以总结。
1 明确技术路线,选准适宜的主栽品种,统一建棚标准
1.1 技术路线及主栽品种 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尤其在绿化育秧大棚建设上要做到适宜和满足育秧的各项要求),沿着机械化流水线播种→室内暗化出苗→大棚全面消毒、底水充足饱和→大棚绿化旱育→机械化栽插→辅以高效配套模式化大田栽培管理为主线,以水稻生产安全性为前提,控制好播期下限和适栽秧龄。水稻标准化、工厂化育秧遵循先行先用于中稻生产,积极扩大应用于早稻生产,慎用于双晚生产的原则。各乡镇农技站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帮助和指导建设主体选择好适宜的高产、稳产品种,采用综合配套集成技术,并根据茬口情况确定好播期和合适的秧龄。
1.2 绿化钢架大棚建设标准 大棚建设原则上选点要就近播种车间,就近水源,交通便利,地势较高的避风处。大棚高度2.2~2.5m(中间点最高处至床面),宽度6.5~8m,长度视实际情况而定。长度超过15m要求中间开沟截断。大棚离地40cm处设置30cm宽度裙膜,要求有可开启通风门,宽度适于小型旋耕机进棚作业及运秧机械的进棚作业。大棚四周(沿棚膜内侧)结合清沟整双筑实20~30cm沿埂,棚膜外侧结合清沟用土块压实、压严。建议拉压膜带,以增强稳定性、保水、保温性。苗床宽度1.4m,沟宽25cm,沟深15cm,四周沟宽30cm,沟深25cm左右,沟沟连通。
2 农技、农机兼顾,力行轻简化
全面营养土育秧,所需营养土量大、繁琐,时间、人力成本太高,规模上不去,全基质育苗、盘秧质量过轻,不适机插。在以往成功实践营养土(底土)用基质替代基础上,2015年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中要求全面推广底土基质替代,每667m2大田育秧16~20盘,所需基质25~30kg左右,建议选用连云港恒奥达水稻育苗基质,用素土或沟塘泥盖籽,667m2按20~25kg左右备齐,以育秧安全性为主。不主张人工调酸、调肥。但要求盖籽营养土经过冻融、消毒、闷杀、粉碎、过筛,粒径2mm左右,含水量适中,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3 坚持旱育旱管,培育适龄壮秧
工厂化育秧应采用旱育、旱管技术,培育适龄壮秧,根系发达、盘结良好,盘结力适中,根系活力强的壮秧,从而实现缩短缓苗期,促早发、增大穗。要融合好农机、农技技术,抓住育秧过程中薄弱环节,严把水分和苗期病害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3.1 确立机插壮秧标准 机插壮秧标准根据熟制、播种密度和品种确定:秧龄一般16~22d左右,叶龄3.5~4.5叶,苗高15cm左右,每cm2成苗数1.5~2.2根左右,根量常规品种8~12根,杂交品种12~16根左右,带土盘根厚薄2.2~2.5cm(视所用硬盘规格),根系盘结力3.5~5.0kg,形如毯状,提卷不散,苗基部宽扁,叶片挺立,茎秆有弹性。100苗地上部干重2.0g以上,杂交稻带蘖0.5个以上,无病虫害,长势青秀,无枯黄叶。
3.2 种子处理 播种前要做好晒种、选种、并用药剂浸种等。催芽至种子露胸破白,摊凉阴干后上机播种。
3.3 大棚土壤初整、消毒 大棚土壤于播种前10~15d内旋耕破碎、初整,用敌克松液泼撒或喷雾,具体用量参照使用说明,封棚闷杀,全面消毒。
3.4 适期、适量播种 早稻上要求3月25日~4月5日之间播种,中、单晚播期时幅较宽,可多批次,灵活掌握。杂交品种一般大田16~18盘/667m2,用种量1.25~1.5kg/667m2,干谷70~75g/667m2(湿芽谷90~100g/盘);常规品种中稻大田一般20~22盘/667m2,用种量2.0-2.5kg/667m2,干谷100-120g/盘(湿芽谷130~150g/盘);常规早稻品种大田25盘/667m2,折合用种量2.5~3.0kg/667m2。要求播种均匀一致,可用空盘在流水线上事先反复调试称量以校准播种量。
3.5 基质与素土盖籽 基质摊倒、压碎过筛。用量以2cm厚度为宜,盖籽厚度以2~3mm为宜,以不见芽谷为准,不宜过厚。建议选用(58cm×28cm×2.2cm)或(58cm×28cm×2.5cm)规格硬盘为宜。
3.6 流水线上水分调节 建议选用专用浇水、消毒桶泵一体设备,用敌克松按1∶500~600倍比例调配好消毒液,洒水量控制在使基质水分达饱和状态,盖籽土10min内铺土面干土自然吸湿,无白面为宜。
3.7 叠盘、暗化出苗 叠盘高度以20~30盘为宜,上面用空盘反扣,一个批次叠放好,四周用薄膜围严,上面用遮阳网盖好,出苗以现针则进入大棚绿化育苗为宜。
3.8 绿化育苗 进大棚前应按照以下步骤:严格苗床消毒→充分保证苗床底水饱和充足→摆盘整齐轻压→盘面喷雾敌克松消毒→条凳沿盘沿压实(使盘底与土面充分接触以防止吊空)→结合清沟将苗床盘面外沿各10cm左右用湿软泥土与硬盘外厢配齐抹平至同一水平面或弱稍高。进入大棚绿化出苗,苗床底水充足与否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出苗整齐度和后期苗床的水分管理,底水不足,出苗后频繁补水势必影响到秧苗根系盘结,降低水稻秧苗素质。
3.9 其他管理技术 严格坚持旱育、旱管,要随时注意观察苗期病害发生,特别是要注意苗期立枯病的发生,及时防控。谨防渍水和极端天气。视苗情表现适时适量补水,苗床盘面盖土不发白,秧苗叶片不卷缩,晴天早晨叶尖有明显水滴不补水。补水方式以洒滴和喷雾为主。补肥则应微量喷雾,喷后补喷清水。高温天气及时通风,防止大棚周边烧苗,后期注意通风炼苗。起苗前头天傍晚喷适量清水,切忌大水喷灌。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工厂化建设标准;技术路线;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51-2
近几年,东至县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项目建设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水稻生产的传统种植模式和技术正在发生变革,育秧技术上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为加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更好地开展育秧工厂建设工作,笔者以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加以总结。
1 明确技术路线,选准适宜的主栽品种,统一建棚标准
1.1 技术路线及主栽品种 在硬件达标的基础上(尤其在绿化育秧大棚建设上要做到适宜和满足育秧的各项要求),沿着机械化流水线播种→室内暗化出苗→大棚全面消毒、底水充足饱和→大棚绿化旱育→机械化栽插→辅以高效配套模式化大田栽培管理为主线,以水稻生产安全性为前提,控制好播期下限和适栽秧龄。水稻标准化、工厂化育秧遵循先行先用于中稻生产,积极扩大应用于早稻生产,慎用于双晚生产的原则。各乡镇农技站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帮助和指导建设主体选择好适宜的高产、稳产品种,采用综合配套集成技术,并根据茬口情况确定好播期和合适的秧龄。
1.2 绿化钢架大棚建设标准 大棚建设原则上选点要就近播种车间,就近水源,交通便利,地势较高的避风处。大棚高度2.2~2.5m(中间点最高处至床面),宽度6.5~8m,长度视实际情况而定。长度超过15m要求中间开沟截断。大棚离地40cm处设置30cm宽度裙膜,要求有可开启通风门,宽度适于小型旋耕机进棚作业及运秧机械的进棚作业。大棚四周(沿棚膜内侧)结合清沟整双筑实20~30cm沿埂,棚膜外侧结合清沟用土块压实、压严。建议拉压膜带,以增强稳定性、保水、保温性。苗床宽度1.4m,沟宽25cm,沟深15cm,四周沟宽30cm,沟深25cm左右,沟沟连通。
2 农技、农机兼顾,力行轻简化
全面营养土育秧,所需营养土量大、繁琐,时间、人力成本太高,规模上不去,全基质育苗、盘秧质量过轻,不适机插。在以往成功实践营养土(底土)用基质替代基础上,2015年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中要求全面推广底土基质替代,每667m2大田育秧16~20盘,所需基质25~30kg左右,建议选用连云港恒奥达水稻育苗基质,用素土或沟塘泥盖籽,667m2按20~25kg左右备齐,以育秧安全性为主。不主张人工调酸、调肥。但要求盖籽营养土经过冻融、消毒、闷杀、粉碎、过筛,粒径2mm左右,含水量适中,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3 坚持旱育旱管,培育适龄壮秧
工厂化育秧应采用旱育、旱管技术,培育适龄壮秧,根系发达、盘结良好,盘结力适中,根系活力强的壮秧,从而实现缩短缓苗期,促早发、增大穗。要融合好农机、农技技术,抓住育秧过程中薄弱环节,严把水分和苗期病害关,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3.1 确立机插壮秧标准 机插壮秧标准根据熟制、播种密度和品种确定:秧龄一般16~22d左右,叶龄3.5~4.5叶,苗高15cm左右,每cm2成苗数1.5~2.2根左右,根量常规品种8~12根,杂交品种12~16根左右,带土盘根厚薄2.2~2.5cm(视所用硬盘规格),根系盘结力3.5~5.0kg,形如毯状,提卷不散,苗基部宽扁,叶片挺立,茎秆有弹性。100苗地上部干重2.0g以上,杂交稻带蘖0.5个以上,无病虫害,长势青秀,无枯黄叶。
3.2 种子处理 播种前要做好晒种、选种、并用药剂浸种等。催芽至种子露胸破白,摊凉阴干后上机播种。
3.3 大棚土壤初整、消毒 大棚土壤于播种前10~15d内旋耕破碎、初整,用敌克松液泼撒或喷雾,具体用量参照使用说明,封棚闷杀,全面消毒。
3.4 适期、适量播种 早稻上要求3月25日~4月5日之间播种,中、单晚播期时幅较宽,可多批次,灵活掌握。杂交品种一般大田16~18盘/667m2,用种量1.25~1.5kg/667m2,干谷70~75g/667m2(湿芽谷90~100g/盘);常规品种中稻大田一般20~22盘/667m2,用种量2.0-2.5kg/667m2,干谷100-120g/盘(湿芽谷130~150g/盘);常规早稻品种大田25盘/667m2,折合用种量2.5~3.0kg/667m2。要求播种均匀一致,可用空盘在流水线上事先反复调试称量以校准播种量。
3.5 基质与素土盖籽 基质摊倒、压碎过筛。用量以2cm厚度为宜,盖籽厚度以2~3mm为宜,以不见芽谷为准,不宜过厚。建议选用(58cm×28cm×2.2cm)或(58cm×28cm×2.5cm)规格硬盘为宜。
3.6 流水线上水分调节 建议选用专用浇水、消毒桶泵一体设备,用敌克松按1∶500~600倍比例调配好消毒液,洒水量控制在使基质水分达饱和状态,盖籽土10min内铺土面干土自然吸湿,无白面为宜。
3.7 叠盘、暗化出苗 叠盘高度以20~30盘为宜,上面用空盘反扣,一个批次叠放好,四周用薄膜围严,上面用遮阳网盖好,出苗以现针则进入大棚绿化育苗为宜。
3.8 绿化育苗 进大棚前应按照以下步骤:严格苗床消毒→充分保证苗床底水饱和充足→摆盘整齐轻压→盘面喷雾敌克松消毒→条凳沿盘沿压实(使盘底与土面充分接触以防止吊空)→结合清沟将苗床盘面外沿各10cm左右用湿软泥土与硬盘外厢配齐抹平至同一水平面或弱稍高。进入大棚绿化出苗,苗床底水充足与否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出苗整齐度和后期苗床的水分管理,底水不足,出苗后频繁补水势必影响到秧苗根系盘结,降低水稻秧苗素质。
3.9 其他管理技术 严格坚持旱育、旱管,要随时注意观察苗期病害发生,特别是要注意苗期立枯病的发生,及时防控。谨防渍水和极端天气。视苗情表现适时适量补水,苗床盘面盖土不发白,秧苗叶片不卷缩,晴天早晨叶尖有明显水滴不补水。补水方式以洒滴和喷雾为主。补肥则应微量喷雾,喷后补喷清水。高温天气及时通风,防止大棚周边烧苗,后期注意通风炼苗。起苗前头天傍晚喷适量清水,切忌大水喷灌。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