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开始与政治牵手,网络问政作为政府与互联网牵手的产物,它已成为民意上达的通道,政情下达的平台,已被民众认可,官方采纳。但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是双刃箭。一方面用得好,增加了公民和政府之间沟通的直接性和全面性,为弱势群体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新渠道;用不好,就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
一、网络问政面临发展难题
(一)问政互动不够
从政府角度来看,面临发展难题的第一方面问题,就是问政互动不够,随着政务微博的大量兴起和发展,它的问题也出现了,我们看这是来自新京报的报道统计,就是全国工检法微博近六分之一为空壳,所以用网民的话来说,政务微博患上了不学习、不实践、不研究、不关注社情民意的痴呆症。大量的疆尸微博的存在,躺在网络里沉睡不起直接带来的就是大量的民心民意被晒在网络深水当中,找不到出路。
究其原因,是惰性思维在作怪,在惰政思维的影响下,禀着言多必失的原则,带来的就是懒政行为。影响就是网络上大量假新闻充斥。
问政互动不够,一方面体现在不互动、少互动,另外,还体现在网络问政缺乏主动互动。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如果能第一时间主动辟谣的话,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恐慌。比如今年疫苗事件发生后,近期22谣言,6起关于“问题疫苗”!太多的网友,在这场风波中不知所措,或者错上加错。很多人就此不愿意给孩子打疫苗。而真实的情况是2015年公安破获了一起案件,有人在资质不全的前提下运输和销售疫苗,还存在部分疫苗在运输途中没有冷藏的情况。在通报案情后,该涉案人员已经被逮捕和审理。然而时隔一年后,谣言称:“大量有毒疫苗流入防疫站和医院,几十个省受害等等”。一下就引爆了全国性的恐慌。这就是舆论,一边给社会进步提供动力,一边也破坏了每个人的正常生活。
在网络时代,政府危机公关为“黄金1小时法则”。公共危机面前,留给政府的时间越来越短。政府必须与时间赛跑,必须与网民赛跑。而在今年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不互动、少互动及缺乏主动互动是我们网络问政需改进的一个方向。
(二)问政定位不清
面临发展难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就是问政定位不清,今年 3月28日,福建宁德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出现这样一条居民诉求回复“请把我局第一次回复内容读三遍,若还不理解,最好屈尊到户籍窗口咨询为宜。”事件缘于霞浦县陈姓村民3月咨询户籍随迁问题。霞浦县公安局的答复。
官方微博神回复,其实也不是偶然性的荒唐,这几年就有多个官微说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话。比方说,网友问:阆中商品房产权都才40年,是否意味着现在当一次房奴,40年后还要当一次房奴?四川阆中市国土资源局的官方网站“神回复”:40年后,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不要考虑太长远了(8月11日《环球时报》)。
资深的环保志愿者彭祥林和几名环保志愿者在东洞庭湖保护区发现一处垃圾场离河面不到100米,于是就把这一情况写入自己的微博,并@了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没想到这个官微回复说:“烧不得,埋不得,堆到原博和你这个环保绿茶婊家去吧!”
官方微博本来是代表所属机构向公众发布消息、回应问题的沟通渠道,它是该机构的“形象代言人”之一。但一些值班者却把官微当做“私人笔记”或“个人聊天室”,在上面记述私人感想,发泄私人情绪,令官微变成了制造危机的“官危”。尤其是政府机构的官方微博,一旦由素质低下者“操盘”,它发出的“官威”就更是危及“官方”形象了。
所以网友总结一些政府网站的神回复,第一种就是千篇一律型,正在调查、正在处理、尽快处理、已阅。类似如这样一种回复和不回复有区吗?
第二种类型就是答非所问型。一环保局局长面对着被污染成红色的水的时候他仍然向记者狡辨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同时告诉记者你回家抓一把红小豆放在水里,時间长也会变成红色的,所以红豆局长引发众多网友围观。
第三种类型就是无厘头型。这样一些神回复,包括网民总结的一些问题,归根就是没有很好的问政定位。网络问政这个平台不仅仅是要花样翻新,而是发挥好网络平台应有的作用。不是为了建而建,而是为了服务而建,这种定位必须明确。那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我们政务微博平台且建且珍惜
缺乏哪些制度呢?首先网络上一些过激的言论,缺乏制度化引导;而另一方面,从网上问政,到网下行政还缺乏有效的连接。再包括网络问政还缺乏常态化的机制建设,网络问政的虚拟空间还缺乏法律的规制。同时从网络问政到网络问责这方面的制度也同样缺失。所以平台建起来了,要用得好,还需要相关制度加以保障。
二、网络问政面临执政考验
网络问政面临第二个方面挑战,就是面临执政考验。习主席说,如果执政党过不了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时代,一条微信、一段微博、一个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可能成为动力,成为引爆蝴蝶扇动翅膀的动力。那么我们政府带来那些考验呢?
(一)信仰危机网络蔓延
第一个方面表现就是信仰危机的网络蔓延。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舆论已经从过去的传统媒体而转移到今天自媒体时代我们大家手中,两方舆论场,一方官方舆论场,是宣传部门以传统媒体为平台,自上而下而形成统一口径;而另一方是网民以微博、论坛等等这样一些为平台自下而上的而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两者PK,争夺话语权。
我们在说谣言时,还要讲到网络暴力。冲动是魔鬼,理智总是被愤怒击败。当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去旁观的时候,往往会痛惜于《西游记》里唐僧的很傻很天真,往往会对别人轻信小人而感到愤怒,然后进而认为假如是自己的话,一定不会如此轻易被骗。但我们在这样假设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我们自己的心中也住着一个愤怒的魔鬼,它同样会轻易地夺去我们的理智。
话语权的散失往往带来的是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就让我们看到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破坏起来,一夜间就可散失贻尽。
而另一方面,这些年来,总有一股势力,千方百计抹黑国家领袖和英雄人物,比方说乐于助人的雷锋被抹黑了,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袖手旁观;无私奉献的焦裕禄被丑化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唯利是图;誓死如归的董存端被恶搞了,于是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名哲保身。所以当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手段难以扼制异国时,还有什么抹黑其英烈,虚无其历史,混乱其人心,散失其民族精神更有效。
(二)民族问题的网络煽动
面临执政考验第二个问题就是民族问题的网络煽动。经典的政治秩序模型是政治参与比政治制度化,结果是政治动乱。如果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度高,而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是可以和它相匹配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是稳定的。把这个公式套用一下当下的中国,有人用井喷来形容当下网络问政形式,就是今天网民参政、议政的行为是一浪高过一浪,而我们与之相配的制度化程度呢是极不相匹配的,所以由此就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
(三)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
面临执政考验第三个问题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早在1969年布热津斯基就曾经作过一个预言:信息和传播网络的扩张将加快世界同一化的趋势,对信息和文化资源的控制将在定义世界权力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的战略性角色,“网络外交”将替代“炮船外交”,世界因此变成“全球社会”。
一、网络问政面临发展难题
(一)问政互动不够
从政府角度来看,面临发展难题的第一方面问题,就是问政互动不够,随着政务微博的大量兴起和发展,它的问题也出现了,我们看这是来自新京报的报道统计,就是全国工检法微博近六分之一为空壳,所以用网民的话来说,政务微博患上了不学习、不实践、不研究、不关注社情民意的痴呆症。大量的疆尸微博的存在,躺在网络里沉睡不起直接带来的就是大量的民心民意被晒在网络深水当中,找不到出路。
究其原因,是惰性思维在作怪,在惰政思维的影响下,禀着言多必失的原则,带来的就是懒政行为。影响就是网络上大量假新闻充斥。
问政互动不够,一方面体现在不互动、少互动,另外,还体现在网络问政缺乏主动互动。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如果能第一时间主动辟谣的话,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恐慌。比如今年疫苗事件发生后,近期22谣言,6起关于“问题疫苗”!太多的网友,在这场风波中不知所措,或者错上加错。很多人就此不愿意给孩子打疫苗。而真实的情况是2015年公安破获了一起案件,有人在资质不全的前提下运输和销售疫苗,还存在部分疫苗在运输途中没有冷藏的情况。在通报案情后,该涉案人员已经被逮捕和审理。然而时隔一年后,谣言称:“大量有毒疫苗流入防疫站和医院,几十个省受害等等”。一下就引爆了全国性的恐慌。这就是舆论,一边给社会进步提供动力,一边也破坏了每个人的正常生活。
在网络时代,政府危机公关为“黄金1小时法则”。公共危机面前,留给政府的时间越来越短。政府必须与时间赛跑,必须与网民赛跑。而在今年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不互动、少互动及缺乏主动互动是我们网络问政需改进的一个方向。
(二)问政定位不清
面临发展难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就是问政定位不清,今年 3月28日,福建宁德市12345政务服务平台出现这样一条居民诉求回复“请把我局第一次回复内容读三遍,若还不理解,最好屈尊到户籍窗口咨询为宜。”事件缘于霞浦县陈姓村民3月咨询户籍随迁问题。霞浦县公安局的答复。
官方微博神回复,其实也不是偶然性的荒唐,这几年就有多个官微说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话。比方说,网友问:阆中商品房产权都才40年,是否意味着现在当一次房奴,40年后还要当一次房奴?四川阆中市国土资源局的官方网站“神回复”:40年后,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不要考虑太长远了(8月11日《环球时报》)。
资深的环保志愿者彭祥林和几名环保志愿者在东洞庭湖保护区发现一处垃圾场离河面不到100米,于是就把这一情况写入自己的微博,并@了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没想到这个官微回复说:“烧不得,埋不得,堆到原博和你这个环保绿茶婊家去吧!”
官方微博本来是代表所属机构向公众发布消息、回应问题的沟通渠道,它是该机构的“形象代言人”之一。但一些值班者却把官微当做“私人笔记”或“个人聊天室”,在上面记述私人感想,发泄私人情绪,令官微变成了制造危机的“官危”。尤其是政府机构的官方微博,一旦由素质低下者“操盘”,它发出的“官威”就更是危及“官方”形象了。
所以网友总结一些政府网站的神回复,第一种就是千篇一律型,正在调查、正在处理、尽快处理、已阅。类似如这样一种回复和不回复有区吗?
第二种类型就是答非所问型。一环保局局长面对着被污染成红色的水的时候他仍然向记者狡辨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同时告诉记者你回家抓一把红小豆放在水里,時间长也会变成红色的,所以红豆局长引发众多网友围观。
第三种类型就是无厘头型。这样一些神回复,包括网民总结的一些问题,归根就是没有很好的问政定位。网络问政这个平台不仅仅是要花样翻新,而是发挥好网络平台应有的作用。不是为了建而建,而是为了服务而建,这种定位必须明确。那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我们政务微博平台且建且珍惜
缺乏哪些制度呢?首先网络上一些过激的言论,缺乏制度化引导;而另一方面,从网上问政,到网下行政还缺乏有效的连接。再包括网络问政还缺乏常态化的机制建设,网络问政的虚拟空间还缺乏法律的规制。同时从网络问政到网络问责这方面的制度也同样缺失。所以平台建起来了,要用得好,还需要相关制度加以保障。
二、网络问政面临执政考验
网络问政面临第二个方面挑战,就是面临执政考验。习主席说,如果执政党过不了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网络时代,一条微信、一段微博、一个微视频、一句流行语,都可能成为动力,成为引爆蝴蝶扇动翅膀的动力。那么我们政府带来那些考验呢?
(一)信仰危机网络蔓延
第一个方面表现就是信仰危机的网络蔓延。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舆论已经从过去的传统媒体而转移到今天自媒体时代我们大家手中,两方舆论场,一方官方舆论场,是宣传部门以传统媒体为平台,自上而下而形成统一口径;而另一方是网民以微博、论坛等等这样一些为平台自下而上的而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两者PK,争夺话语权。
我们在说谣言时,还要讲到网络暴力。冲动是魔鬼,理智总是被愤怒击败。当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去旁观的时候,往往会痛惜于《西游记》里唐僧的很傻很天真,往往会对别人轻信小人而感到愤怒,然后进而认为假如是自己的话,一定不会如此轻易被骗。但我们在这样假设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我们自己的心中也住着一个愤怒的魔鬼,它同样会轻易地夺去我们的理智。
话语权的散失往往带来的是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就让我们看到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破坏起来,一夜间就可散失贻尽。
而另一方面,这些年来,总有一股势力,千方百计抹黑国家领袖和英雄人物,比方说乐于助人的雷锋被抹黑了,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袖手旁观;无私奉献的焦裕禄被丑化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唯利是图;誓死如归的董存端被恶搞了,于是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名哲保身。所以当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手段难以扼制异国时,还有什么抹黑其英烈,虚无其历史,混乱其人心,散失其民族精神更有效。
(二)民族问题的网络煽动
面临执政考验第二个问题就是民族问题的网络煽动。经典的政治秩序模型是政治参与比政治制度化,结果是政治动乱。如果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度高,而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是可以和它相匹配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是稳定的。把这个公式套用一下当下的中国,有人用井喷来形容当下网络问政形式,就是今天网民参政、议政的行为是一浪高过一浪,而我们与之相配的制度化程度呢是极不相匹配的,所以由此就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
(三)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
面临执政考验第三个问题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早在1969年布热津斯基就曾经作过一个预言:信息和传播网络的扩张将加快世界同一化的趋势,对信息和文化资源的控制将在定义世界权力方面扮演着更为重要的战略性角色,“网络外交”将替代“炮船外交”,世界因此变成“全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