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教学活动能较快地进入最佳状态。本文重点阐述了化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化学教学 导入法 原则
一堂课的设计就像一部电视剧,从开头、展开、揭示矛盾、解决问题、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到最后收尾,要做到引人入胜才能吸引学生,因此,如何导入才能先声夺人是令人颇费心思的问题,笔者根据化学教学实践探讨课堂导入方法。
一、联系生活和身边发生的事例导入
教师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常常能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触景生情,并引起共鸣,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胶体分散系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每当大雾天气,医院呼吸道病人和心脑血管病人到医院就诊的情况会特别多,甚至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罪魁祸首就是环境污染,由于大雾天气,污染物如粉尘颗粒夹带着有毒物质分散到大雾中不易散去,PM2.5超标,人吸入后刺激机体而引发疾病。粉尘颗粒分散到大雾中形成的体系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胶体分散系。”
二、通过教具模型、Flash动画导入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相当抽象,学生觉得枯燥难懂,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师可先展示结构模型,借助结构模型讲解启发学生对结构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三维空间抽象思维的认知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理解。利用Flash动画对有机物的分子空间构型的翻转变换可以展示得更加清晰明白,更有助于学生认知理解。通过教具模型、Flash动画导入可以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学习难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对比导入法
在教学中,对于具有相似性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应着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讨论中加深理解,看清问题的本质,以此加深记忆。例如学习新课炔烃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按照下表对比回答并填写烷烃、烯烃的通式及主要化学反应、物理性质的规律、分子结构特点等。
教师再将它们与炔烃展开对比讲解,通过对比,学生对烃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目了然。老师还可以告诉学生,有机化学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对比法是有机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它能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章法,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就更有信心。
四、设疑启发导入
教师设疑导入,存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固有的思维,启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中探求新知,并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例如,盐类水解比较难理解,可这样导入:老师问,同学们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酸与碱反应得到盐,那么,盐溶液是否显中性?
学生们用pH值试纸分别测试四种盐溶液,结果表明醋酸钠、碳酸氢钠显碱性,氯化铵显酸性,氯化钠和硝酸钾显中性。大家就感到惊奇了,原来不仅仅是酸和碱才显出酸碱性的,盐类的水溶液也会显酸碱性,为什么不是酸碱物质也会显出酸碱性呢?进一步联想其他物质是否也是这样?学生产生疑问急于探个究竟,老师顺势回答:今天要学习的盐类水解就能解答这一问题。由此教师导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
五、复旧引新导入
学生的认知过程应该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未知到已知的螺旋上升过程,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复旧引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复旧引新的导入方式有提问、学生讨论、师生谈话、做习题、归纳小结等。
六、实验导入
化学知识与实验“相伴而生”,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实验结果引出概念和原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对课题展开探讨和研究。实验引入课题这种方法对于学习新理论效果较好,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印象深刻。
例如,讲授配合物内容。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配合物的概念以及它的组成,学生难以将概念和实际存在联系起来,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操作: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
现象:生成浅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CuSO4+2NaOH=Na2SO4+Cu(OH)2↓
問:再加入氨水会怎样?
操作和现象:加入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问:深蓝色溶液是什么物质?
教师回答:NH3与Cu2+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深蓝色的复杂离子[Cu(NH3)4]2+。
写出反应方程式:
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
[Cu(NH3)4](OH)2= [Cu(NH3)4]2++ 2OH-
引出配离子和配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学生对配合物的概念及组成有了正确、深刻的理解,进而对配合物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由于教师的经验丰富,目标明确,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演示实验能很快将教学活动引入正轨。
除了教师演示,教师可采用实验项目导入,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归纳理论知识。这样改变了以往老师先讲理论,做练习巩固知识,然后安排实验验证知识的过程,节约了课时而教学效果却大大地提高。以实验引导,由学生亲自动手,在做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实现做中学,它的优点是通过多人组队、结对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开门见山导入
在教学中,有的课题是需要在每章的开头阐明教学要求,用上述方法导入显得牵强,此时教师无需太多的铺垫导入,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讲述。如讲授沉淀滴定法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讲:“我们已经学习了滴定法的几种方法,今天我们还要学习滴定法的另一种方法——沉淀滴定法,具体要求如下……”此时教师将本章要求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训练项目等,通过屏幕展示后就可以进入新课。
总之,课堂导入概括起来应该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适度性、启发性。课堂导入首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凭空捏造,以自己主观臆测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再就是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选例子要适度、恰当、自然,与课题内容统一,注重启发引导;另外,教师要言简意赅,生动有趣,不要漫无边际东拉西扯。课堂导入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达到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启迪思维以及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作用。教师要做有心人,注重积累素材,这样在课堂上举例时就能够信手拈来,在学生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导入,使教学活动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丁秋玲主编.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曾崇理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化学教学 导入法 原则
一堂课的设计就像一部电视剧,从开头、展开、揭示矛盾、解决问题、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到最后收尾,要做到引人入胜才能吸引学生,因此,如何导入才能先声夺人是令人颇费心思的问题,笔者根据化学教学实践探讨课堂导入方法。
一、联系生活和身边发生的事例导入
教师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常常能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触景生情,并引起共鸣,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胶体分散系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每当大雾天气,医院呼吸道病人和心脑血管病人到医院就诊的情况会特别多,甚至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罪魁祸首就是环境污染,由于大雾天气,污染物如粉尘颗粒夹带着有毒物质分散到大雾中不易散去,PM2.5超标,人吸入后刺激机体而引发疾病。粉尘颗粒分散到大雾中形成的体系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胶体分散系。”
二、通过教具模型、Flash动画导入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相当抽象,学生觉得枯燥难懂,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师可先展示结构模型,借助结构模型讲解启发学生对结构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三维空间抽象思维的认知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理解。利用Flash动画对有机物的分子空间构型的翻转变换可以展示得更加清晰明白,更有助于学生认知理解。通过教具模型、Flash动画导入可以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学习难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对比导入法
在教学中,对于具有相似性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应着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讨论中加深理解,看清问题的本质,以此加深记忆。例如学习新课炔烃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按照下表对比回答并填写烷烃、烯烃的通式及主要化学反应、物理性质的规律、分子结构特点等。
教师再将它们与炔烃展开对比讲解,通过对比,学生对烃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目了然。老师还可以告诉学生,有机化学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对比法是有机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它能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章法,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就更有信心。
四、设疑启发导入
教师设疑导入,存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固有的思维,启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中探求新知,并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进入新的学习内容。例如,盐类水解比较难理解,可这样导入:老师问,同学们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酸与碱反应得到盐,那么,盐溶液是否显中性?
学生们用pH值试纸分别测试四种盐溶液,结果表明醋酸钠、碳酸氢钠显碱性,氯化铵显酸性,氯化钠和硝酸钾显中性。大家就感到惊奇了,原来不仅仅是酸和碱才显出酸碱性的,盐类的水溶液也会显酸碱性,为什么不是酸碱物质也会显出酸碱性呢?进一步联想其他物质是否也是这样?学生产生疑问急于探个究竟,老师顺势回答:今天要学习的盐类水解就能解答这一问题。由此教师导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
五、复旧引新导入
学生的认知过程应该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未知到已知的螺旋上升过程,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复旧引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复旧引新的导入方式有提问、学生讨论、师生谈话、做习题、归纳小结等。
六、实验导入
化学知识与实验“相伴而生”,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实验结果引出概念和原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对课题展开探讨和研究。实验引入课题这种方法对于学习新理论效果较好,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印象深刻。
例如,讲授配合物内容。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配合物的概念以及它的组成,学生难以将概念和实际存在联系起来,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操作: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
现象:生成浅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CuSO4+2NaOH=Na2SO4+Cu(OH)2↓
問:再加入氨水会怎样?
操作和现象:加入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问:深蓝色溶液是什么物质?
教师回答:NH3与Cu2+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深蓝色的复杂离子[Cu(NH3)4]2+。
写出反应方程式:
Cu(OH)2+4NH3·H2O=[Cu(NH3)4](OH)2+4H2O
[Cu(NH3)4](OH)2= [Cu(NH3)4]2++ 2OH-
引出配离子和配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学生对配合物的概念及组成有了正确、深刻的理解,进而对配合物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由于教师的经验丰富,目标明确,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演示实验能很快将教学活动引入正轨。
除了教师演示,教师可采用实验项目导入,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归纳理论知识。这样改变了以往老师先讲理论,做练习巩固知识,然后安排实验验证知识的过程,节约了课时而教学效果却大大地提高。以实验引导,由学生亲自动手,在做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实现做中学,它的优点是通过多人组队、结对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开门见山导入
在教学中,有的课题是需要在每章的开头阐明教学要求,用上述方法导入显得牵强,此时教师无需太多的铺垫导入,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讲述。如讲授沉淀滴定法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讲:“我们已经学习了滴定法的几种方法,今天我们还要学习滴定法的另一种方法——沉淀滴定法,具体要求如下……”此时教师将本章要求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训练项目等,通过屏幕展示后就可以进入新课。
总之,课堂导入概括起来应该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适度性、启发性。课堂导入首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凭空捏造,以自己主观臆测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再就是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选例子要适度、恰当、自然,与课题内容统一,注重启发引导;另外,教师要言简意赅,生动有趣,不要漫无边际东拉西扯。课堂导入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达到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热情、启迪思维以及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作用。教师要做有心人,注重积累素材,这样在课堂上举例时就能够信手拈来,在学生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导入,使教学活动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丁秋玲主编.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曾崇理主编.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