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加强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对此人们早已达成共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区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效益还不尽人意。基于此:
思考:什么样的教研方式是学校和教师需要的?什么样的教研机制是教师认可的?什么样的质量管理与评价是有效的?……
回应:改变教研者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者的行走方式,改变践行者的实践行为……
一、教研机制的创新
1.“教研专题先行制”。
⑴ 教研专题先行。改变土壤是植物健康生长的长效动力,改变教研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初计划贯彻时,我就公布区级教研专题,并阐述专题生成的背景、研究的目标、展开的方式和活动的要求,均在钟楼教研网上公布,做到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清楚。
⑵“三级网络”构建。正是这个小小的举措,就将我区三级教研层并串成为一个相互勾连的教研网络。上至各校分管领导、学科负责人,下至一线每一位语文教师,对区域语文教学的“序列性研究专题”、“重难点研究专题”、“特色化研究专题”都非常明晰。
2.“区级活动申报制”。
⑴ 公平竞争,机会相等。当研究专题公示后,学校教研组组织教师自行申报,教研组汇总发至教研员邮箱,教研员再梳理汇总。正是这一教研机制,改变了教研员以往“凭主观印象或人情关系,确定承担教研活动的学校和教师”的现象,让教师参与研究的机会公平、相等,让每所学校在区本教研活动上呈现研究的机会也公平、相等。
⑵ 拉长过程,提升实效。这一举措还旨在拉长研究过程,要求全员参与研究,切实收到研究实效。
3.“公开展示筛选制”。
“平等”促进良性竞争。一个研讨专题一旦公开,期初计划贯彻就跟各校教研组长透明,经过公开申报,教研员汇总材料,经过“三级选拔”——活动设计选拔、说课选拔、试教选拔,最后确定公开展示内容、人员、地点。这样的举措,日久以来,老师都觉得公平、公正、公开。
4.“薄弱教研组蹲点制”。
⑴ 分析现状找问题。区域的学科教研氛围和能力水平就看“教研组的校本教研状态”。钟楼区是老城区,学校规模因为城区建设而不断变化,许多老校规模迅速缩小。因此,各校教研组建设呈现出多种不同需求,这种区级教研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校级教研组建设的问题,成了全区学科教研组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⑵ 自主申报约蹲点。基于这种具体情况,我区语文学科在教研室徐主任的智慧引领和策划下,运行了以“两年为限”的教研组蹲点制,帮助学校教研组加强学科建设。学校自愿申报,教研员走进薄弱教研组,根据教研组需求和计划,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蹲点,帮助薄弱教研组完善校本教研,缩短与区域其他教研组的差距。经过一轮蹲点,在上一轮市级优秀教研组评选中,我区西林、西新两个语文薄弱教研组成了市级优秀教研组。
二、教研方式的变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只有教研方式不断更新,才能让教师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打造“潜力教师”,辐射校本教研。
“潜力教师”是区域精心打造的学科骨干教师团队。团队成员采用双向选择、协商方式选定,按年度部分流动。团队组建后,教研室给他们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更多区内活动展示的机会,给他们参与区级及以上比赛的机会……通过三年一轮的培养,打造一支区域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团队,在区域学科教学中积极引领和辐射,在自身教研组内主动示范和感召,带动一组,引领一批。
2.组织“学科竞赛”,引领教师教研。
区文教局、教研室领导非常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视区域学科竞赛,特别有针对性地改造了原有的竞赛平台。我区青年教师素质赛历经24届,每年一次,形式从开放到全封闭,旨在“以赛促研”,促进教师日常化的研究,同时借赛事引导教师清晰专业发展的内涵。
3.借助“常规调研”,培训学科负责人。
作为区域学科教研员,我始终觉得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带好两支队伍:区域学科潜力教师和学校学科负责人。每学期的常态调研,教研室分别组织学校学科负责人或教研组长随同参与调研,关注对被调研学校的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研组建设、常态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学科负责人参与这种调研,实是一种有效的培训,因为,在看别人的同时也想自己,自然将他律式的检查和评价变为自律式的对照与推进。在调研和交流中,学科负责人逐步清晰了“校本教研和教研组建设”的规范、标准和参照系。
4.创新“课堂形态”,推进教学改革。
在我区文教局、教研室领导的引领下,面对区域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耗时多,学生学成效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观察、记录、分析,形成了“创新课堂形态”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确定了以“改变课堂审美为切入点,创新课堂形态为突破口,追求教育价值为主目标”为重心,围绕“板块大、问题大、学习时空大”课型三大特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广度以及空间的扩展,促进教师提升自我评估教学效度的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框架。
5.关注“学业质量”,提升学生素养。
在区域语文学业质量管理中,我们始终站在学科素养整体提升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学业质量,并引领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近两年中,语文学科启动了不同年级不同形式的学生学科素养展示与竞赛。基本原则一,面向全体,不搞精英化、突击性竞赛;原则二,面向基础,不搞难、偏、怪题比赛;原则三,面向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搞统一内容或形式的应试能力比赛。素养竞赛旨在:一是全面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和语文素养;二是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直面问题,改进教学;三是清晰不同年段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培养重点和策略。
思考:什么样的教研方式是学校和教师需要的?什么样的教研机制是教师认可的?什么样的质量管理与评价是有效的?……
回应:改变教研者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者的行走方式,改变践行者的实践行为……
一、教研机制的创新
1.“教研专题先行制”。
⑴ 教研专题先行。改变土壤是植物健康生长的长效动力,改变教研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初计划贯彻时,我就公布区级教研专题,并阐述专题生成的背景、研究的目标、展开的方式和活动的要求,均在钟楼教研网上公布,做到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清楚。
⑵“三级网络”构建。正是这个小小的举措,就将我区三级教研层并串成为一个相互勾连的教研网络。上至各校分管领导、学科负责人,下至一线每一位语文教师,对区域语文教学的“序列性研究专题”、“重难点研究专题”、“特色化研究专题”都非常明晰。
2.“区级活动申报制”。
⑴ 公平竞争,机会相等。当研究专题公示后,学校教研组组织教师自行申报,教研组汇总发至教研员邮箱,教研员再梳理汇总。正是这一教研机制,改变了教研员以往“凭主观印象或人情关系,确定承担教研活动的学校和教师”的现象,让教师参与研究的机会公平、相等,让每所学校在区本教研活动上呈现研究的机会也公平、相等。
⑵ 拉长过程,提升实效。这一举措还旨在拉长研究过程,要求全员参与研究,切实收到研究实效。
3.“公开展示筛选制”。
“平等”促进良性竞争。一个研讨专题一旦公开,期初计划贯彻就跟各校教研组长透明,经过公开申报,教研员汇总材料,经过“三级选拔”——活动设计选拔、说课选拔、试教选拔,最后确定公开展示内容、人员、地点。这样的举措,日久以来,老师都觉得公平、公正、公开。
4.“薄弱教研组蹲点制”。
⑴ 分析现状找问题。区域的学科教研氛围和能力水平就看“教研组的校本教研状态”。钟楼区是老城区,学校规模因为城区建设而不断变化,许多老校规模迅速缩小。因此,各校教研组建设呈现出多种不同需求,这种区级教研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校级教研组建设的问题,成了全区学科教研组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⑵ 自主申报约蹲点。基于这种具体情况,我区语文学科在教研室徐主任的智慧引领和策划下,运行了以“两年为限”的教研组蹲点制,帮助学校教研组加强学科建设。学校自愿申报,教研员走进薄弱教研组,根据教研组需求和计划,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蹲点,帮助薄弱教研组完善校本教研,缩短与区域其他教研组的差距。经过一轮蹲点,在上一轮市级优秀教研组评选中,我区西林、西新两个语文薄弱教研组成了市级优秀教研组。
二、教研方式的变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只有教研方式不断更新,才能让教师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打造“潜力教师”,辐射校本教研。
“潜力教师”是区域精心打造的学科骨干教师团队。团队成员采用双向选择、协商方式选定,按年度部分流动。团队组建后,教研室给他们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更多区内活动展示的机会,给他们参与区级及以上比赛的机会……通过三年一轮的培养,打造一支区域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团队,在区域学科教学中积极引领和辐射,在自身教研组内主动示范和感召,带动一组,引领一批。
2.组织“学科竞赛”,引领教师教研。
区文教局、教研室领导非常重视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视区域学科竞赛,特别有针对性地改造了原有的竞赛平台。我区青年教师素质赛历经24届,每年一次,形式从开放到全封闭,旨在“以赛促研”,促进教师日常化的研究,同时借赛事引导教师清晰专业发展的内涵。
3.借助“常规调研”,培训学科负责人。
作为区域学科教研员,我始终觉得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带好两支队伍:区域学科潜力教师和学校学科负责人。每学期的常态调研,教研室分别组织学校学科负责人或教研组长随同参与调研,关注对被调研学校的教学管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教研组建设、常态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学科负责人参与这种调研,实是一种有效的培训,因为,在看别人的同时也想自己,自然将他律式的检查和评价变为自律式的对照与推进。在调研和交流中,学科负责人逐步清晰了“校本教研和教研组建设”的规范、标准和参照系。
4.创新“课堂形态”,推进教学改革。
在我区文教局、教研室领导的引领下,面对区域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教耗时多,学生学成效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观察、记录、分析,形成了“创新课堂形态”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确定了以“改变课堂审美为切入点,创新课堂形态为突破口,追求教育价值为主目标”为重心,围绕“板块大、问题大、学习时空大”课型三大特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广度以及空间的扩展,促进教师提升自我评估教学效度的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师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框架。
5.关注“学业质量”,提升学生素养。
在区域语文学业质量管理中,我们始终站在学科素养整体提升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学业质量,并引领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近两年中,语文学科启动了不同年级不同形式的学生学科素养展示与竞赛。基本原则一,面向全体,不搞精英化、突击性竞赛;原则二,面向基础,不搞难、偏、怪题比赛;原则三,面向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搞统一内容或形式的应试能力比赛。素养竞赛旨在:一是全面提升学生学业质量和语文素养;二是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直面问题,改进教学;三是清晰不同年段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培养重点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