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语言训练,打破学生运用语言的瓶颈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t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专家统计,一个小学毕业生读了300多篇文章,积累了7000个左右的词汇,又熟悉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句式,按理说,学生口语、书面语可以基本过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小学毕业生说话时,句子不通或句子干瘪贫乏的情况比比皆是,习作时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学生也绝非少数。
  为什么小学生读了较多的书,表达起来还是捉襟见肘呢?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前者是“消极语言”,后者是“积极语言”。平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等等,较少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只会照本宣读,不顾及问题的前后联系。绝大部分学生对学过的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和句子),其掌握程度基本停留在“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而且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是很难自动地上升为“运用”这一学习水平的。学生不会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自然也就成了学生说话、习作的瓶颈。
  那么,如何打破学生运用语言的瓶颈?
  
  一、加强词语运用。努力克服用词不当、词汇贫乏的现象
  
  1、词语互换,度量词语精度。在词语学习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难以区分的东西,我们只有把它们摆在一块儿,才能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我们知道,学生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会出现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毛病。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
  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通过把“飞过”、“穿过”、“越过”进行互换,然后进行比较,再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从中体会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这样的词语教学,可以把学生浅层“理解”的词语自动上升为“运用”这一学习水平。
  2、词语搭配,扩大词语广度。词语搭配练习可以把训练重点突出在多词组合上。如“美丽”一词既可以组成“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公园”、“美丽的武夷山”一类偏正式词组,也可以组成“公鸡真美丽”、“菊花很美丽”一类的主谓式词组。在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用词贫乏、干瘪的现象,可让学生巧妙配词,丰富词汇。如《台湾的蝴蝶谷》有许多丰富的词汇,可以让学生巧妙搭配,“花木繁茂”对“野草翠绿”,“绿草如茵”对“温暖如春”,“山清水秀”对“鸟语花香”,“翩翩起舞”对“袅袅飘动”等等。这样经常练习,把记忆在学生头脑中潜在的“消极词语”转化为“积极词语”,体现意义的联结和情感的延续,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运用时才能呼之欲出。
  
  二、借助多媒体把运用词语和描述情景结合起来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有些词,学生能直接感知,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体察,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此时,词语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了。录像的使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意境,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这样的词语教学才会真正留在学生的心灵版图上。
  
  三、重视语句运用,努力消除语句简单、句法单调的症状
  
  1、模仿句式练习,提高造句能力。我们发现学生日记中常常是千篇一律的“主谓”句型:如“爸爸上班,妈妈做家务,我在家里做作业。”语句单调、乏味,读起来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与节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鲜活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范例,让学生模仿,在范例“原型”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如《气象学家竺可桢》这篇课文有这样一段话:“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这一段把竺可桢在步行上班途中,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得非常形象生动,语言很精炼,而且又富有节奏感,很有学习模仿的价值。学生模仿道:
  在嫩绿的草叶上发现第一颗晶莹的露珠:
  在绿绿的树林里闻到第一朵桃花的芬芳:
  在青翠的竹林里触摸到第一株刚露小脑瓜的笋芽儿:
  在静静的小溪边等待着第一只甩着尾巴的小蝌蚪。
  读着学生生动活泼的、闪着亮光的稚嫩的语言,你能不惊叹他们的内在的潜力吗?这种仿句训练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操作,而是学生借瓶装酒,久闻酒香,学会酿酒的方法。
  2、一句多式训练,表达个性语言。我们经常可以在学生的习作中看到这样的句子:“今天,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这句话虽不是病句,但已成了学生一贯使用的“克隆”语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多式训练来促进学生语言的灵动丰富。如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可以用:“我的心如蓝幽幽的小火苗直往上蹿”(心理活动),“我一蹦一跳回家,还哼着自编的小调”(动作描写),“我抿着小嘴微微笑”(神态描写),“路上小蝴蝶在头上转悠,好像为我喝彩”(景物描写)来表达。
  在这一练习中,学生明白了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可以从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景物衬托等不同的方式表达。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逐步克服学生说写中词语贫乏、语句单调的问题。
  3、创设语言情境,内化课文语言力。为了打破学生运用语言的瓶颈。教师可以创设语境将课文中规范的语言愉悦地输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使学生被动存储的语言焕发活力。为了让学生内化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新语境,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用丰富的语言对世界冠军争夺赛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容国团信心百倍,沉着应战,他拉打结合,左右开弓,变幻莫测,终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当体育节目解说员,解说这场举世瞩目的世界冠军争夺赛。要求说清比赛时间、地点,比赛的名称,参赛的对手的情况介绍,比赛的过程等。解说的过程是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将静态的语言转变成为动态的语言,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具有“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能力。
其他文献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梳理了校外教育活动在服务未成年人
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玉米近日获得了中国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安全批准,这意味着我国转基因作物在商业化种植道路上又迈了一大步。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法国大学教学模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中法两国大学教学模式的差异。借鉴法国相关成功经验,反思中国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结
有一篇文章说,看一个女人的外表可以看出这个女人的幸福指数。一个女人,如果她衣着邋遢,面容憔悴,说明她嫁了一个无能的丈夫,过着不幸的日子;如果她衣着考究容光焕发,说明她嫁了一个
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要求越来越大,但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原因何在,本文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对
横亘在鄂、赣两省交界处的幕阜山脉,连绵千里,重峦叠嶂,飞瀑流泉,松林竹海,气象万千。在幕阜山北麓的大冶市、阳新县一带山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肖克、何长工、程子华
今年国庆节前,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面向世界观众,播放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片长30秒,将由5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来诠释中国形象。这是国家形象宣传片项目总策划人朱幼光近
广东广州整条东风路将原来的路灯换成了400盏新式的中华灯,虽有市民觉得新式路灯更好看,但有媒体指出更换路灯毫无必要,且新式路灯造价昂贵,一盏路灯耗资4万元人民币。广州市建委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生力军。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决心去做一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好教师,为祖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约翰一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科学家近日设计了一种名为“星际列车”发射系统,该系统利用一条长约1000英里(约合1609公里)的真空管道和一条超导电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