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若干问题

来源 :国际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7n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形势。要在巩固和扩大已有开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有效应对服务业扩大开放面临的新隋况新问题,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促进对外经济工作迈上新台阶。
其他文献
在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和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出口什么商品,无疑取决于国内能够生产、提供什么商品,所以出口商品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同时,生产什么商品,又要看该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哪些产业有现实或潜在的优势?哪些商品国内外市场有需求?所以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又受到出口商品结构变动方向的影响。
一、对港资企业影响的主要因素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动荡的冲击与国内经济调整的影响效应,在2008年10月前后,交织重合叠加在一起,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港资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不断蔓延,贸易成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稳外需、保出口已经成为我们的政策选择。同时,在外部危机形势下我国外贸如何渡过难关以及产业如何升级、经济如何转型等长期战略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认识严重分歧。本文客观理性地分析了我国的经济模式及其面对的风险和稳外需与扩内需的关系,提出“在外部危机形势下,我们更需要以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谋划好危机中和危机后时代的开放战略,开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主张,为我们正确处理“长期经济转型与
四、中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活动已遍及全球,贸易额急剧增加,贸易商品层出不穷。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大。
当前,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仍在金融危机之中。IMF和世界银行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1.3%~2.9%,全球贸易量9%~11%负增长,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美国GDP的增长率按环比计算已经持续3个季度下跌,2009年一季度的跌幅达1.4%,按同比计算也已经持续2个季度下跌,跌幅高达2.5%;美国6月份的失业率已经高达9.5%,财政赤字预计为1.8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3%。
面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剧烈变革,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时代背景,我国对外开放也进入全面转型期。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有效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大课题。
一、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第一,美国是全球贸易保护的领头羊。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一举一动对世界各国起着示范效用。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率先出台大规模救市和刺激经济计划。有关国家紧跟其后,陆续出台了庞大的新刺激经济计划。2009年2月13日美国众参两院通过经济振兴方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排名前列的世界贸易大国,国情和国力与以往有了许多不同。同时,中国在全球经贸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成功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逐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