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铜板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o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想到鲁迅,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他不苟言笑的脸。黑白的木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火一样的情绪,锋利的眼神轻而易举地流露出轻蔑来。犹记得他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个“ 排”字,何其戏谑。我每每读至此段,忍俊不禁和叹惋之余,心里腾升起畏惧:鲁迅果然是锐利的,一针见血的,不留情面的。抱有这般成见,我主动对鲁迅晦涩难懂的杂文和阴阳怪气的小说敬而远之。随着距离的慢慢拉长,我对鲁迅的偏见也寸寸延伸——他可真像那一排冷冰冰的铜板。
  在我看来,鲁迅脾气暴躁,随时随地都要跳起来与人决一死战。他宣扬的革新是与流血、狂热紧紧勾连的,实在不能叫人喜欢。更何况,我每每在网上查阅关于他的资料时,总有好事者不怀好意地推荐给我若干链接,让我对鲁迅的偏见更加深了。
  直到一場语文课,我对鲁迅的偏见才被焚灭。“这样的寂寞,就像放在门口无人认领的一只雨伞,或是洗碗水上漂的一只筷子。”如此生动细腻,入心到令人战栗的描述,竟然出自鲁迅笔下。震惊之余,我发现,孔乙己排出的铜板已不再是黑黑硬硬的铁饼,它们上面出现了崭新的美丽的花纹,边角折射出羽毛一样弧状的金光。“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还是那个咬牙说着“我一个都不宽恕”的好斗者鲁迅吗?
  原来,我从未读懂过鲁迅,正如我从未懂过孔乙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我想当然地用课本上固有的知识对他以偏概全,而忘记了,他同样有一个人的爱与死,同样有温软的岁月和回忆的明明灭灭。他的心有血有肉有温度,不像铜板。
  很多年后,当我再次读到孔乙己排开铜板的那一段,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初我是如何把铜板的冰冷古板与鲁迅紧紧勾连,也想起后来我如何为他的精彩语段击节赞叹。我终于释然:那可怕的,险些让我失去鲁迅的偏见,已被移去。
  杨笑颜: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17创培(1)班学生
  指导老师:朱艳飞
其他文献
下班前,部主任通知她,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她惊愕。料想过这样的时刻,但她更设想过比这要好得多的明天。  站在宽敞明亮、纸香墨香咖啡香四溢的采编办公室,她觉得四处是风,周身发冷。  她问:是一个都不留吗?  主任沉默,半天才说:总编办定的,名额有限,否则有你。  名额有限,但留下的为什么不是我?她全身鼓劲,可问出来的话依然弱弱的,细细的。  后来,同事告诉她,根本没听清她说什么,光听到牙齿打颤。 
期刊
黄建国的小小说《谁先看见村庄》,全文寥寥千余字,与传统小小说相比,缺乏明确的故事情节,也缺乏传统小小说所推崇的反转和翻三番之类的技巧,甚至缺乏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但作者通过漫不经心的乃至有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对话,来暗示人物性格和心理冲突,生动丰满。  小说一开头用极简的笔墨含蓄地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主要情节。人物是“她们”,从“长途汽车”和“南方”等字眼可以知道两人在南方打工,回老家乡下过年。  第
期刊
那时候,  总是黄昏把我们从野外赶回小村,  好像把一群冬天的小鸟,  从野外赶回黑洞洞的小树林。  妈妈用一个很吓人的故事,  把我们捂进被窝,  我们就在被窝里竖起耳朵,  静静地听着外面的声音……  谁家的小狗在叫唤?  通往村外的小路上谁在行走?  老槐树枝在响……  谁在弹琴?  风在胡同里奔跑……  一阵一阵……  一会儿来推推我们的纸窗,  一会儿来撞撞我们的大门……  那时候每一个
期刊
又近冬季,我望着宽大的落地窗,忽然想起故乡的冰窗花了。  冬日的傍晚,天灰扑扑的。风像带着一把利刃,直往骨头缝里扎。  不久,天上飘起了雪花,雪花随着风落在窗台上,透过木格子的玻璃窗,能看到雪铺到地上,薄薄的一层。不一会儿,雪就停了。  窗台上不多的雪花,不时地被风吹走,打着旋儿,飞成雪粒,迷蒙成一片。  室内是安暖的。  炉火烧得正旺,母亲用煤钩子掀开炉盖,煤块通红,火苗一蹿一蹿的,像火舌一样舔
期刊
郑板桥在《瑞鹤仙》中云:“清风来扫,扫落叶尽归炉灶。好闭门煨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挑灯煨芋,芋香伴寒夜,二三知己,围炉夜话,静雅如高古宋画。  冷凝冬日,风雪之夜,山芋粥解决了饥渴,给人安慰。雪夜像一个晶莹剔透的琥珀,乡村就是蜷缩在琥珀心中的小虫子。寒夜客来,温贫暖老的山芋粥,棉衣裏身一样熨帖和亲切。  汪曾祺说:“对于土里生长而类似果品的东西,若萝卜,若地瓜,若山芋,都极有爱好,爱好远过桃李柿
期刊
听母亲说,她嫁给父亲那天下着大雪,大片大片的雪花,白茫茫的,遮天蔽日,几米外看不见人。父亲赶着雪地里的马爬犁,带着一袋小米,从几十里外的大山来接母亲。没有聘礼,那一袋小米,解了母亲一家当时的饥寒交迫,救了弟妹的命。那年,母亲18岁。  母亲嫁给父亲那年正赶上闹饥荒。姥姥去世早,姥爷常年有病。母亲是长女,过早承担起养家的重担。看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弟妹饿得面黄肌瘦,命不保夕,母亲不得不早早嫁人,换
期刊
今冬大雪时节,忽然想寻一只瓦缸,那种最粗鄙的陶土烧制出来的,不需釉彩,不需图绘,最本色的瓦缸。脸盆般大,到小腿肚高,就够了。  起因是我在菜场上看到了满目的香肠腊串,红彤彤、油光光,饱满结实,一挂一挂如张灯结彩,用喜庆的形式炫耀着一种满足。吸引我的不是它们的味道,而是它们勾起了我对那些深藏家族印记的年味儿的追忆。  瓦缸用来腌鱼。这是门手艺,虽然并没有尝试过,但我想试试。  江南人家都有腌货的传统
期刊
它叫野香蕉  野香蕉这个名字应该是后来才有的,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起码在江苏的盱眙应该是。因为盱眙不产香蕉,香蕉是热带或亚热带水果,而盱眙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不允许香蕉生长。我见有人在院子里种过一棵香蕉树,夏天叶子长了好大,也很绿,郁郁葱葱非常好看,只是结不出果子,还没入冬就枯萎了,软塌塌地瘫了一地。  野香蕉长在盱眙的山里,其他地方应该也有,我猜应该是一个见过香蕉的人给它
期刊
“啊!我的天!”正在书房里写作业的我听到一声尖叫,发生什么事了?我赶紧跑向了客厅。妈妈正站在体重秤旁,嘴里一边咕哝着什么一边又再一次踏上体重秤。“妈妈,您怎么啦?”我不解地问。“不行,不行,我一定要减肥!”妈妈咬牙切齿地握紧了拳头。  妈妈特别臭美,自从她生完弟弟之后,一下子胖了好多。“减肥!减肥!”成了她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仔细看了看妈妈,好像她的腰上确实多了俩“游泳圈”呢!我也朝妈妈挥了挥小拳
期刊
夜,11点5分。  大地入静,万物朦胧。  我独自在这朦胧的夜色里,醉汉般游走。恍惚兮四顾寂寥,飘飘乎不知何往。白天的热闹已然消尽,路上很少有车,行人更是难得一见,晃悠于朦胧中的我便显得很突兀。  我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我承受不了静止的痛苦。我只有在不断的晃悠中,才能消解病齿的暴虐。  这是教训,刻骨铭心。  早在两个月前,我便收到了两颗牙齿背叛的信息。医生也严肃地向我发出了当断则断的警告。但我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