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内涵既具有一般课程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内容,本文就以上内容作一分析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内涵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根据一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社区教育的特定需要,以满足社区成员学习需求和社区建设需求为目标,以社区成员为对象,以社区成员的工作、生活、学习为中心,以教育培训和各种文化活动为形式,充分整合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而进行的社区教育活动。笔者认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课程目标是重点,也是难点。课程目标具有中介作用和导向作用,只有通过目标设计,才能将实际的教育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要求,课程目标不仅是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准则,也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社区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最大限度的明晰化,力求明确、具体、可检测,避免因课程目标抽象、含糊、笼统而导致社区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社区教育课程目标应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课程目标应遵循和服从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目标。
2构建课程体系
社区教育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必须满足和适应社区居民广泛的教育需求,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凑合,课程体系也绝不是各类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门、各类型课程在宏观层次上的内在联系和结构优化。唯有构建“社区本位”的课程体系,充分适应社区学习者的需求,社区教育课程才能产生其应有的正效益,并努力做到学有所教。鉴于此,必须分层构建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是建设核心课程。社区教育核心课程应以社区学习者的共同需要以及社会生活的主要问题为核心,充分整合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与社会中心课程,体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市民基本素质要求。二是建设本位课程。就是基于特定的社情及民情,由本社区内的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及成员等共同编制的课程。
3建立实施模式
所谓“社区发展需求导向型”的社区教育课程实施模式,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社区发展需要为主要依据、以社会背景分析为前提、以社区条件分析为基础、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学习需求为立足点,在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从学习需求调研开始确立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而展开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社区教育课程实施过程。努力满足社区成员“学有所教”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一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
4优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搞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根本。主要包括两支队伍建设:一是教师队伍,即以社区教育管理者、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他们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设计并开设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二是志愿者队伍,包括热心社区教育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如老干部、老教师,具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等。
5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成熟,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课程存在形式,它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容易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该及时融入时代元素,广泛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课程。有效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社区居民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有利于开发出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课程,以便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6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社区教育的课程评价应着重考量的几个重要指标:①课程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满足社区市民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学有所获;②课程应在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实施环境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形成特色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③社区成员对课程满意度较高。评价手段可采用一定评估标准,同时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桂 莉.关于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内涵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根据一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社区教育的特定需要,以满足社区成员学习需求和社区建设需求为目标,以社区成员为对象,以社区成员的工作、生活、学习为中心,以教育培训和各种文化活动为形式,充分整合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而进行的社区教育活动。笔者认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课程目标是重点,也是难点。课程目标具有中介作用和导向作用,只有通过目标设计,才能将实际的教育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要求,课程目标不仅是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准则,也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社区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最大限度的明晰化,力求明确、具体、可检测,避免因课程目标抽象、含糊、笼统而导致社区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社区教育课程目标应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课程目标应遵循和服从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目标。
2构建课程体系
社区教育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必须满足和适应社区居民广泛的教育需求,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凑合,课程体系也绝不是各类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门、各类型课程在宏观层次上的内在联系和结构优化。唯有构建“社区本位”的课程体系,充分适应社区学习者的需求,社区教育课程才能产生其应有的正效益,并努力做到学有所教。鉴于此,必须分层构建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是建设核心课程。社区教育核心课程应以社区学习者的共同需要以及社会生活的主要问题为核心,充分整合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与社会中心课程,体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反映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市民基本素质要求。二是建设本位课程。就是基于特定的社情及民情,由本社区内的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及成员等共同编制的课程。
3建立实施模式
所谓“社区发展需求导向型”的社区教育课程实施模式,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社区发展需要为主要依据、以社会背景分析为前提、以社区条件分析为基础、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学习需求为立足点,在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从学习需求调研开始确立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而展开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社区教育课程实施过程。努力满足社区成员“学有所教”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一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
4优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搞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根本。主要包括两支队伍建设:一是教师队伍,即以社区教育管理者、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他们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设计并开设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二是志愿者队伍,包括热心社区教育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如老干部、老教师,具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等。
5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成熟,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课程存在形式,它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容易满足成人的学习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应该及时融入时代元素,广泛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课程。有效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社区居民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有利于开发出高质量的数字化信息课程,以便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6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社区教育的课程评价应着重考量的几个重要指标:①课程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满足社区市民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学有所获;②课程应在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实施环境等方面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形成特色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③社区成员对课程满意度较高。评价手段可采用一定评估标准,同时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桂 莉.关于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