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河北坝上地区的典型草地坡面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坡面尺度不同深度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土壤容重与其它土壤性质间的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坡面土壤容重的平均值约为1.08 g cm-3,其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总体为凸坡>偏凸坡>偏凹坡>凹坡。地统计分析得出0~5 cm表层土壤容重呈弱空间自相关性;20~25 cm和40~45 cm这两层土壤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河北坝上地区的典型草地坡面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坡面尺度不同深度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土壤容重与其它土壤性质间的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坡面土壤容重的平均值约为1.08 g cm-3,其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总体为凸坡>偏凸坡>偏凹坡>凹坡。地统计分析得出0~5 cm表层土壤容重呈弱空间自相关性;20~25 cm和40~45 cm这两层土壤容重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10~15 cm、30~35 cm和50~55 cm这三层土壤容重具有强空间自相
其他文献
城市排水清污混合是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准确判断清污混合的水质成分、锁定清污混合的主要位置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为此,建立了基于水质特征离子法的排水管网水质成分解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案例城市,准确识别了排水管网各处水质成分、构成比例、沿程变化以及清污混合关键位置,发现地表景观水、工地基坑排水以及河道引水是该案例城市排水管道中清水的主要来源,这可有效指导后期的清污分离工程。
以我国北方某城市的典型易涝区域整治项目为例,介绍了系统化方案的编制方法和实施效果。首先从汇水分区的尺度分析内涝积水成因,然后根据目标要求制定汇水分区优化、源头减排系统改造、排水管渠系统改造、排涝除险系统建设相结合的系统化方案,并建立排水模型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在案例项目中,通过局部排水管线调整将汇水分区范围减少约24%;通过小区和道路海绵化改造,实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年SS削
在雨季面对水环境和水安全双重压力下,如何提升城镇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弹性与可持续性,对保障城镇水系统安全日益重要。城市排水系统具有动态性、多目标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从面向流域治理的角度,在进一步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最大程度地发挥排水系统"源头-过程-末端"能力等多目标协同下,系统的运行控制日益复杂且控制难度日益增大。实时控制技术(RTC)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控制策略,对排水管网附属设施及污水处理厂
为更加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必要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其中对区域化面积内海绵城市建成效果的评估尤为重要。以杭州市为例,对海绵城市建设后区域化效果评估的一些难点进行了探讨,包括区域化范围界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本底分析、区域化面积折算、径流污染削减等多个方面,建议采用流域性串联成片区域化的方式进行整体评估,并采用搭建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精细化评估,以弥补部分地区监测设施配置的不足。针对
分析介绍了超高层建筑——洛阳恒大211#楼酒店综合体的设计,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厨房灭火系统、灭火器等。同时,对设计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如酒店的热源选择先根据国家和当地的相关规范、规程要求,用排除法一一排除,再结合建设方的标准和五星级酒店的要求,最后与各方商定选用空气源热泵+锅炉辅热,采暖季将辅热热源切
河北省清河清源净水厂工程采用南水北调长江水置换原来的含氟地下水源,改善了当地自来水水质,成为当地民心工程。清源净水厂近期处理规模为5×10~4m~3/d,远期为11×10~4m~3/d。根据原水水质低温低浊、藻类偏高等特点,净水厂采用预臭氧/机械混合/机械絮凝池/平流沉淀池/主臭氧接触池/上向流活性炭吸附池/V型滤池/UV+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建成后,出水水质远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
视频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它彻底革新了娱乐业,联通了全球的朋友和家人,丰富了我们的交流体验,实现了在医疗保健和教育领域的重大改进。近几十年的创新推动了视频质量的巨大飞跃。视频也变得更容易获取,帮助全世界的人们用生动的、移动的画面分享他们的故事。这些在视频的复杂性和可访问性方面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国际标准之上的。
土壤碳、氮、磷是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和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生态因子,其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分析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变异性和影响机制,对区域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东缘的三眼井小流域,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以
研究半干旱地区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了解其空间变化规律,有助于揭示半干旱地区C、N、P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以半干旱区的马衔山为对象,选择5个海拔的7个样地,采集0~15、15~30 cm层的土壤,测定其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pH、含水率等理化性质,分析其SOC、TN、TP化学计量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0~15 cm土壤SOC、TN、T
为表征不同作物秸秆加工制成的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差异,以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借鉴材料科学的方法,研究其形貌结构、表面特性和有机组分元素比等内容。结果表明:200℃→450℃作物秸秆样品失重量和失重速率最大,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为主要燃失物质。玉米、水稻和油菜的秸秆生物质炭均为多孔结构,孔隙大小和形状各异。水稻秸秆炭的比表面积最大(2.65 m2g-1)、油菜秸秆炭次之(2.5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