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的秘密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wanshi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内蒙古有这样一个判断:“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而今,预言已成为现实。
  2006年,内蒙古GDP已达4800亿元,增长速度高达18%,继续着经济快马的奇迹。有关专家认为,内蒙古正在“百米冲刺”。
  那么,连续几年的“百米冲刺”,动力来自何处?
  
  “金三角”的火车头地位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被誉为拉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06年,三市GDP达2700亿元,占全区56.25%,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0%以上,而三市的面积和人口分别仅占全区的20%和25.4%。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上,三市毗邻,互为犄角,相互间距离不超过200公里,北枕大青山,东依蛮汉山,黄河过境而出,煤炭、稀土、铁矿等资源富集。
  “十五”末的2005年,三市GDP总量达到2051亿元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23.4%,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8%。有人说:一定程度上,闻名全国的“内蒙古速度”,说白了就是金三角的速度。
  与“金三角”中的呼和浩特和包头比,鄂尔多斯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是伊克昭盟撤盟设市的产物。但年轻不等于无足轻重,可以忽视。2006年,鄂尔多斯GDP总量已超过800亿元,人均GDP已达6645美元,与上年比,增加了2045美元,增幅达44.5%。
  鄂尔多斯西、北,东三面黄河环绕,与包头、呼和浩特隔河相望,被人们称为西蒙“金三角”的金顶。鄂尔多斯汉语意思为“很多的宫殿”,境内有成吉思汗陵。很多人是通过羊绒衫而熟悉鄂尔多斯的,但真正让鄂尔多斯一飞冲天的,却是遍布于地下的煤。
  鄂尔多斯有煤海之称。据鄂尔多斯国土资源局的公开数据表明,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土地,70%以上已被勘探出有煤。已探明储量的准格尔、东胜和卓子山三大煤田的储量总共是1496亿吨,煤田总面积为10100万平方公里,仅占全部鄂尔多斯含煤面积的16.6%。从2003年开始,鄂尔多斯已经连续4年蝉联全国地级市煤炭产量的第一位。2006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为1 61亿吨,约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产量的2/3,全国总产量的8%。
  鄂尔多斯是从煤起步的,但却拒绝走单纯卖资源的道路。曾经有一位经济学家给他们算过一笔账原煤坑口价1吨60多元,而3吨煤加工成1吨汽油价格是3800元:1千瓦时电上网电价是O.26元,其中煤耗只占O.003元;1立方米天然气的井口价0.66元,加工成甲醇1吨市场价是2000多元。天然碱原料吨价是1000多元,加工成精细化工产品后附加值可以增加10多倍。这个运算公式点醒了鄂尔多斯人,于是,他们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新定位——能源重化工基地,并制定了“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的长远发展战略。
  在鄂尔多斯落户的企业都知道,有几条“高压线”是不能碰的:煤炭企业不能没有下游产品即煤化工:煤炭资源不能直接挖出来卖或开电厂;环保不能出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的饥渴需求,促使内蒙古这样一个拥有煤炭以及电力的省份抓住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截至2006年年末,内蒙古煤炭产能超过3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近3000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七位。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只要煤炭价格能保持稳定,内蒙古经济的繁荣就能够持续下去。
  毋庸置疑,资源优势是书写内蒙古奇迹的重要因素。但是,对内蒙古来说,这还不是惟一的解释。
  
  一个成就名牌的地方
  
  2006年,随着“伊泰”和“远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之后,内蒙古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5个,位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省区之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著名作家张抗抗说“我是内蒙古产品的忠实消费者一一喝的是蒙牛牛奶,穿的是鄂尔多斯羊绒衫,吃的是草原兴发绿鸟鸡。我是通过内蒙古产品真正了解内蒙古的。”
  对普通百姓来说,又何尝不是通过日常生活用品与内蒙大草原发生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我女儿小时候背《敕勒川》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给“风吹草低见牛羊”续上伊利的广告词:“大草原,乳飘香”。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的看家产业是绒、毛、肉等畜产品,而能打出自治区的也是以绒、毛、纺织为主的轻工产品,最著名的就是羊绒制品了。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号称“软黄金”的优质山羊绒资源,但长期以来却只是卖原料。1980年,内蒙古人在没有相关产业政策的情况下,首次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成套纺织技术和设备,建立了第一个外向型企业伊盟羊绒衫厂(鄂尔多斯集团前身)。
  1982年,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引进4800锭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毛纺织染色设备和先进技术,全面完成了技术改造,产品也开始外销。后来又成功嫁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资企业——青松制衣有限公司,组建了仕奇集团。仕奇西服是内蒙古第一个以广告形式向外宣传的服装品牌。当时任该公司董事长的李惠来说:那时候,最担心被追究盲目引进外资的错误。
  呼和浩特地处北纬39.58度至41.36度,是世界公认的奶牛最佳养殖带。早在1000多年前,这儿就是重要的奶制品生产地和集散地,牛奶,奶油、奶酪、奶茶和奶酒等奶制品,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食品。但乳业大规模的商业化,深入国人之心,则应从伊利算起。
  2006年前三个季度,伊利主营业务收入已达124.81亿元。不但建立了呼包、京津唐、东北为主的三大奶源基地,还在全国500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并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建立了分公司。在《福布斯》评出的2006年度“全球最受尊敬企业”中,伊利成功进入100强。
  内蒙古乳业的另一巨头则是蒙牛集团。从1999年成立起,蒙牛销售额便由0.3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162.46亿元。在同类企业中的排名由1116位上升到第二位。目前,蒙牛在全国15个省市建立20多个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蒙牛还投入上亿元科研资金,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乳业生物技术平台,推出极品纯牛奶。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的飞速发展,使呼和浩特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每周都有8趟草原牛奶专列开往全国各地。自2003年9月至今,已向华东、华南市场运送草原鲜奶100多万吨。
  内蒙古15个驰名商标中,13个都是农牧业产业化产品品牌。伊利、蒙牛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老大,伊盛、科尔沁牛业、塞飞亚等成为牛羊肉产业和禽类加 工转化的知名企业。15个农牧业产业化品牌撑起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半壁江山。
  内蒙古在“十一五”时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中确定,到2010年,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要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比例达到60%,培养5到6个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农牧民人均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2000元,占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6%。
  
  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
  
  “把种出来的饲草、玉米给羊吃,就如同把这些东西进行了深加工。1斤4毛钱的玉米、豆子,吃到羊的肚里,收到的可能就是8毛钱的羊肉。过去种地多,可收入不行,如今把有限的耕地种成羊的‘口粮’,1亩地能收到过去单纯种地4倍的效益……”这是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养殖户高楞给记者算的一笔账。
  在内蒙古,“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要改成“风吹草低见舍饲”了。
  内蒙古1.1亿头(只)的牲畜总规模,早已突破草原的承载量。目前约有70%以上的牲畜是在农区饲养,牧区已不是畜牧业的主产区。
  每到春季,内蒙古就对一定面积的草场放春假,这一政策从2000年开始实行。2006年,内蒙古实行休牧、禁牧、轮牧(简称“三牧”)的草场面积已有6.4亿亩,占草原面积的70%,其中,休牧面积为4亿亩,禁牧面积为2.18亿亩,还有部分草场实行轮牧。距离北京最近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安排休牧面积2.46亿亩,居内蒙古各盟市之首。
  随着“三牧”措施及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自治区西部地区禁牧区草场植被覆盖度由禁牧前的10%提高到现在的15%;牧草平均株高由禁牧前的20厘米增高到25厘米;产草量由禁牧前的每亩20公斤提高到25公斤。
  内蒙古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要彻底摆脱贱卖资源的境遇。现在,内蒙古生产的3亿吨煤,大部分是作为初级产品出售的。早在5年前,内蒙古就规定,煤炭、电力项目的就地加工率不低于50%,但这一目标始终难以实现。
  进入“十一五”后,内蒙古继续推动产业的升级,甚至不惜调低了发展速度。更可贵的是,将单位GDP的能耗指标下调25%(与“十五”期末比),比全国的20%还要低5个百分点。自治区主席杨晶说,内蒙古的重型经济结构,其消耗能源较高,需要提升产业层次、降低能耗。
  同时,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在内蒙古能源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截至2006年底,内蒙古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50万千瓦,同比增长近1.5倍,约占全国总量的1/55。在内蒙古克什克腾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达尔罕草原等地,一批规划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到2010年,全区风力发电装机总规模将超过500万千瓦。
  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也根据自己现有的优势,谋求变化。农畜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和能源工业进一步转化成为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的象征性主导力量。同时,乳业、电子信息、电力、医药发酵、冶金化工、机电装备六大主导产业集群也正在成长中。
  在包头,冶金工业,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目前,包头的三大主导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7.7%。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已使包钢、包铝,一机、北方重工等骨干企业的技术达到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平,并且正在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今年2月份,内蒙古生产的第一辆乘用汽车在鄂尔多斯顺利下线,其重大意义在于,鄂尔多斯终于迈出了不再依靠能源生存的第一步。
  内蒙古,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地方,正在努力完成由“百米冲刺”到“竞走”的转变。
其他文献
1999年,32岁的杨文俊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当时,牛根生离开创业打天下的伊利集团,准备开始自己全新的事业。而此时的杨文俊已经是伊利集团液态奶公司的负责人,如果追随牛根生而去,面对的将是一无奶源、二无厂房设备的现实。他能舍弃已经得到的一切从零开始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次,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杨文俊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追随牛根生,开始蒙牛的创业生涯。  
期刊
“等我们学会忍耐和付出,这爱情一定会有张证书,证明从此不孤独……”歌手孙燕姿的一首《爱情证书》,唱出了无数人对爱情的渴望。不过,真的有人把爱情证书卖到了大学校园里。    大学毕业后求职无门的许靖虹,便开了一家“浪漫”小店,业务就是给年轻情侣们制作“爱情证书”。这个曾经的落魄大学生,如今已变成了收入颇丰的小老板。  许靖虹讲述了她最早制作“爱情证书”的全过程:先去文具批发市场买了一些封面和内页都没
期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个月前还到处求人为自己手下的人找工作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牛”起来了,整天是企业求他派人,而他却“无兵可派”。经济回暖,引发珠三角再现“民工荒”。  从去年年底珠三角等地形成的“民工慌”,到现在的“民工荒”,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渐回暖的一个信号,更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劳资矛盾等深层次问题的再次暴露。对这一问题不正视,不剖析,不解决,“民工荒”将成为常态。而当这一问题得到认
期刊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深处,有一个名叫萨如拉图亚的嘎查(蒙语“村落”之意),只有80户人家,300多口人,面积却有430多平方公里。  1974年,当19岁的廷·巴特尔作为一名下乡知青,从呼和浩特来到这里时,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地方永久居住下来。    知青“头儿”    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但在“文革”中却被关进了“牛棚”。1974年,廷·巴特尔高中毕业时,
期刊
“西贝”二字摞在一起就是“贾”字,这是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的姓,也是“西北”的谐音。  贾国龙,这位把海鲜卖到内蒙古,又把内蒙古的街边小吃莜面卖到京城的餐饮老板,在短短10年时间里,就把一个街边小吃部发展成一个年营业额逾两亿元的大型集团化餐饮公司。在他的手里,拥有两个响当当的餐饮品牌:西贝和腾格里塔拉。    弃学从商    贾国龙是内蒙古自治区巴盟临河市人,198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水产
期刊
《新西部》:有人说内蒙古经济是“黑白”双赢的结果,即黑色的煤炭和白色的牛奶,您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潘照东:你所说的“黑”和”白”只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内自然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据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成果,内蒙古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58倍,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27倍,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位
期刊
半年前,50岁的韩根栓搬进了内蒙古“东达生态扶贫移民村”的新房。与新房连成一排的就是他老两口打理着的一座兔舍和一座温室蔬菜大棚。  韩根栓原来住在30里外的德胜太村,属于盐碱地,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收成。像他这样的移民现在在东达移民新村有100多户。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是这个移民新村项目的投资者,他把这个在建的新村看得极重:“这件事做成了,将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达拉特的血
期刊
到内蒙古之前,记者着实像孩子般兴奋了几天。从西安到呼和浩特需坐22个小时的火车,一小时一小时掐指头计算着,思忖出了车站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蒙古包,牛羊奶茶手扒肉,搞不好还能骑着彪悍的蒙古马去采访……  随着人流走出车站,这才发现,呼和浩特远不是事先想象中的模样。    活力的背后    这是一座与内地大都市没有多大区别的城市,高楼比肩,车水马龙。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他10年前到浙江、广东
期刊
不久前,在新疆大漠深处个极其偏僻的小县城里,南京某报编辑陈原看到大街两侧悬挂着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巨幅画像,他不由得热泪盈眶,给儿子哼起了“天上闪耀的星星多呀多,不如我们公社的羊群多……”  这首歌所讲的故事发生在43年前,一个暴风雪席卷内蒙古草原的日子——    姐妹英雄    1964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六)正是春节前夕塞北草原冰雪严寒的季节年仅11岁的龙梅和9岁的妹妹玉荣赶着公社的384只羊在草
期刊
17年前,为了填补冬天冷饮生意的清淡,陈泽民自制模具,生产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出乎意料的是,这颗小小的汤圆却开启了中国一个全新的食品行业——速冻食品。于是,“中国速冻食品之父”的名头自然而然地落在了陈泽民的头上。  今天,全国每10个速冻汤圆中就有6个出自陈泽民掌控下的三全公司。     今年5月,由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全)生产的31.3吨常温微波米饭出口到了英国,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