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援汉ICU主任的战“疫”日记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汉已一周,前几天很忙,自己也不善文笔,向来很少写记录心情的东西。9天前,我们带着重任而来,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的重症监护室(ICU)。在各方努力下,工作已逐渐走向有序、规范。
  记得2月12号晚上11点半,医务部主任张秀来电,通知立刻赶到医院参会。我跟家人说,号角已吹响,战士要冲锋了。
  我是一个感情并不外露的人。在ICU工作的人,也早就看惯了生死。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段时间以来,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泪流满面。记得赴武汉前的一个晚上,在电视里,当我看到一名护士的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看到医务人员累得倒在地上的情景,虽然我已年过半百,但我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了起来。那种心痛、难过的感觉,真的难以言喻。
  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的这个ICU,原是普通的骨科病房。在一天时间内,要完成硬件改造,组建好医护队伍,把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病人收治进来,医疗队的压力可想而知。担任ICU主任的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很重......
  2月18号下午,病房打来电话,有两位危重症患者,原来是用无创通气的,但病情仍在恶化。我立刻赶往医院,决定予以紧急气管插管,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大家知道,气管插管时,患者气道开放,操作者距离患者最近,被感染的风险很大。
  之前,我也多次向队长、常务副院长王伟林表态:“第一个插管我上。”这不是豪言壮语,说实话,作为一名从事重症医学专业25年的老兵,2003年就曾赴抗击非典第一线,我心里并不害怕,更何况我们医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防护。但作为病区主任,我必须以身作则。腰痛已有些时日,每次从病房出来,脱防护服时疼痛难忍。
  那天,我进病房前吃了两片止痛片。晚上7點,回到酒店,已感到几分疲惫。这时,队长王伟林给我打来电话,向我表示感谢和慰问。电话中,我听到了他哽咽的声音,也忍不住流下热泪。正像许多医务人员所说的,我不是英雄,只是披上了战袍的战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要面对的挑战太多、未知太多。
  这儿是战场,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这种感受。我那苍白的文字,都不足以表达。最后,借用一句杜甫的诗句,为这篇周记收个尾,唯愿——“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李立斌
  2020年2月22日
  于武汉
  (选自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改。本文作者系浙大二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
其他文献
新媒体时代,席卷而来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如今在中国大陆,人们似乎都被手机绑架了,家里家外、大街小巷、商场剧院、候车室候机楼、甚至餐厅厕所……随处都是捧着手机的低头族,人们似乎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却很难像以前一样见到捧书阅读的读者。以致数年前就有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写信给中国的一家报纸替中国人忧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而没有人看书?这位印度工程师说:“当然,
本刊1997年1期封面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订了亲。姑娘家一订亲,就算有了未婚夫,找到了婆家。未婚夫这个说法守明还不习惯,她觉得有些陌生、有些重大,让人害羞,还让人害怕。她在心里把未婚夫称作那个人,或遵从当地的传统叫法,把未婚夫称为哪哪庄的。那个人的庄子离她们的庄子不远,从那个人的庄子出来,跨过一座高桥,往南一拐,再走过一座平桥,就到了她们庄。两个村庄同属一个大队,大队部设在她们庄。  
二舅知道自己要死了  所以每次见到我们都哭  哭也没有用  得了绝症的二舅总归要死的  我们一直都在等待那一天  二舅不想等  这样的日子真是不好熬啊  但是我们还是熬出了头  二舅是哭着死去的  围在病床前的人都长舒一口气  我看见二舅的脸真白啊  比医院的旧床单都白  我們抬着二舅上灵车  穿黑色丧服的二舅仿佛不是我的二舅  一些闻讯赶来的亲戚干哭上两声  但大多数来的人根本没哭  这个物价飞
收养的孩子也是天使。草根夫妻冬梅和建东两口子收养的好好不会说话。忽然有一天,孩子能喊“爸爸妈妈”了,建东激动得不知说啥,只是一个劲亲好好的脸蛋……1   这是条老街。街边的铺面,都是居民楼的一层改装的。楼和楼之间,是一些长长短短的巷子,里面盖满了小楼,样式大同小异,一间一间地隔开,房东全部租出去,补贴生活。街上做生意的有本地人,也有河南来的菜贩子。说白了,这里是菜市场、杂货区,日常所需,应有尽有
初冬难得的晴日,蓝天沉在池塘的水底,几朵云彩被粼粼的波光清洗着,白得晃眼。  进村第二家是英子的娘家,三十年前我就熟了。从小学到初中,我和英子是最要好的同学、姐妹,连英子妈都说,她家就是我家。英子家很温暖,爸妈和善,房子又是我们老家最好的红砖墙。还有三间厚实的木楼,冬天暖和,夏天阴凉。我和英子在她的房间吃柿子、柿饼,躺着咬耳朵说悄悄话,趴着做作业。总在我们玩累的时候,传来英子妈的喊声:“伢们,快出
妈妈中风了。   妈妈第一次中风很轻微,是爸爸早起发现妈妈不会动了,忙打电话给妹妹,然后叫120救护车送去的医院。   我得知消息从贵阳往家赶,下午到达的医院。急急忙忙冲进病房,妈妈不在床上,我正在纳闷身后突然传来嗨的一声,紧接着有人在我背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 转过身去,是妈妈。她手里端着一碗饭笑得前仰后合,估计刚才那一掌下去吓到我了,她因此感到好笑吧!   我吃惊地问:“不是说你中风吗?怎
有人曾推心置腹地说:我已四十不惑,还没弄清楚男女之事。   谁解其中真意?盘古开天,始祖们在龙、闪电、虹等自然物的感应下降生。风云变幻世事无常,脆弱的人们终免不了崇拜孕之天地的“玄牝之门”和“谷神”,诞生其宗教信仰。西方一部浩瀚的《圣经》,也穷尽不了男女之变,只能借助全能的上帝,告诉迷茫的世人,他就是道路、真理与生命。   于是乎,那位男士,在兢兢业业地挣钱之余,想方设法地诱引情人,乐此不疲地
近日,一口气拜读完《北京文学》2015年第12期邓宏顺的中篇小说《一串钥匙的葬礼》,不禁为它叫好。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部好看又耐看的佳作!  说它好看,是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文字精准生动,没有套话废话,没有冗长的景物描述,使人看了开头就不能把它放下,一直要看到底。我今年已经80岁高龄,右眼患有青光眼,左眼患有白内障,看书都较费力。但因为本文好看,3万多字的篇幅,我却只用了一
什么?不是我!  嫉妒、不解交织成一张杂乱无章的网,网住了我的理智。  我斜着眼向雨看去,眼神里挟着一丝热辣辣的妒意和不屑——她是我们班选出来代表班级参加年级演讲比赛的人选。论经验,我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沉稳冷静;她是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横冲直撞。论实力,我是展翅翱翔的老鹰,睥睨群雄;她是羽翼未丰的小鸟,稚嫩懵懂。于情于理,我都应该是参加演讲比赛的不二人选。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她就这样轻易地获
关于芸芸众生  关于喜怒哀乐  他什么都看见了  但什么也不说  寄身于一块石头  悠悠活过千年  托举他的那朵莲花  早已融入斑斓的人间  因為他是佛  关于尘世  本可以一眼望穿  但他微笑着,眯着眼  把因与果,故意藏起来  我一次次爬上大山之巅  站在佛的对面  借一朵云彩  替他擦拭眼中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