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长征是怎样的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征的故事是怎样流传的?


  众所周知,美国作家斯诺写于1937年的《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斯诺依据的资料来源于红军长征亲历者们在1936年集体撰写的《红军长征记》这本书。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中,为大家讲述了《红军长征记》诞生的前前后后以及那些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长征故事。

为什么会有《红军长征记》


  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谁都知道。但是,红军长征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可能大家就不知道了。
  《红军长征记》就是这样一部描写红一方面军长征经历的原始记录,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红军长征的亲历者在长征完成后不久亲笔写的,所以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为什么长征的亲历者们会写这些回忆文章呢?为什么它们又被集结成《红军长征记》这本书呢?这要从1935年10月红军一方面军到达陕北说起。
  当年,经过艰苦的长征,第一批到达陕北的是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的部分人员。到达陕北后,他们与刘志丹、徐海东的部队会师。
  长征的结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激动人心、波澜壮阔。当时的革命和红军都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中央到了陕北之后,最开始住在瓦窑堡,也就是今天的子长县。据回忆,他们住在破窑洞里,连门都没有,晚上就点一堆柴火,度过寒夜。当年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就穷到这种地步。
  1936年7月,陕北突然来了一位客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希望斯诺能把红军的真实情况写出来,告诉世界。于是,毛泽东就让杨尚昆代表红军政治部、宣传部,给红军将士们写了一封征稿信,号召大家把红军长征的经历写出来,这样可以给斯诺的采访和写作提供素材。红军将士们积极响应,你一篇我一篇地开始写回忆文章,尤其是红军内部的一些知识分子,纷纷拿起笔来。到1936年10月,一共收到稿件200多篇。
  毛泽东让当时的宣传部把挑选和编辑整理后的100篇稿件用復写纸复写了几份,其中一份交给了斯诺。斯诺带着这些原始材料回到上海,他被长征的伟大壮举深深感动,写下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所以说,是红军战士们为斯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促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也使红军长征的故事传遍了世界,使红军长征的精神广为人知。
  不久,西安事变爆发,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毛泽东为了顾全统一战线的大局,就把这些红军长征的回忆录存了起来,没有刊印。
  到了1942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将这些文章作为党内参考资料少量印刷发行,取名为《红军长征记》。

新版《红军长征记》的诞生


  《红军长征记》当时在延安流传的范围非常小。这一版本的书在国内已经难寻踪迹,没想到60多年后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被发现了。那是一本由朱德亲笔签名的《红军长征记》。原来,当年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到延安采访朱德,朱德就把土纸印的《红军长征记》给了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去世后,这本书辗转到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这部《红军长征记》在国内重新影印出版了。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版《红军长征记》的原始版本。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个版本。我发现这部1942年版本的《红军长征记》只选了50多篇文章,为什么砍掉了近一半文章呢?因为当时的审查者认为,宣传长征要注重正面形象,所以把一些不太适合、不太成熟的内容删除了。
  我开始关注起《红军长征记》原始资料的情况。不久,我找到了195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其中,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杨定华写的《雪山草地行军记》和《从甘肃到陕北》,这3篇文章是其他版本中没有的,都是1936年、1937年写成的原始资料。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解密才知道,廉臣是陈云同志的笔名,杨定华则是邓发同志的笔名。
  后来,我又在1953年中央宣传部的内部版本中发现了几篇没有被收录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我印象非常深刻,叫《遵义十日》,是一位红军干部在遵义的10天生活日记。
  文章的作者叫何涤宙。文中讲到打土豪。打土豪分衣服给大家,何涤宙分到一件皮长袍,穿着皮长袍怎么行军?于是他去服装店,叫人把长袍改成一件皮袄。但是过几天去取衣服时,发现皮袄紧得穿不上,两个袖筒还是空的。何涤宙很生气,质问老板是不是贪污了,老板赶紧道歉,结果加两个袖子做成了一件棉袄。文中还讲到红军干部和遵义的学生联欢,干部队的队长萧劲光,也就是后来的开国大将,上台表演了一段高加索水兵舞,舞步潇洒,激情四射。学生们看了既兴奋又震惊,纷纷表示要参加红军。
  后来我一查档案,发现何涤宙这个人原来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工兵营长,被我们俘虏了。他参加长征的时候,帮助架了很多桥。到了陕北以后,被分配到红军大学当干部。后来国共合作,何涤宙回家探亲,又被拉进了国民党部队,抗战时被打死了。但是我觉得,他写的这些东西,对我们了解长征是非常有价值的。2006年,何涤宙的这篇文章被收录到中央文献版的《亲历长征》中。
  再后来,我又找到一篇1937年发表在《逸经》杂志上的文章《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作者叫幽谷。原来,幽谷就是当年陪同斯诺一起到延安的“红色牧师”董健吾。这篇文章中,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记录。
  有一篇莫休写的《由金沙江到大渡河—— 一页日记》,讲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情景。他说当时他们住在一个喇嘛庙里,天天饿得到处找东西吃。有一天,莫休办事回来,画长征漫画的画家黄镇笑嘻嘻地递给他一碗东西,像豆沙一样,吃一口,原来是麦子,真香啊!莫休就问黄镇这些东西哪来的,黄镇指了指供台。原来,喇嘛庙供台上的那些佛爷都是白面做的,拿个佛爷放到锅里一炒,就炒成了豆沙样。没想到,人都饿到了这个程度!   这位莫休是谁呢?原来是当時党内的大才子、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徐梦秋。当年在陕北组织《红军长征记》整理编辑工作的就是徐梦秋,他不仅编辑整理了这本书,还亲力亲为写了好几篇文章。但是,徐梦秋后来被国民党俘虏,叛变了革命,所以他写的文章也就被删掉了。
  这一次,我们把这些原始记录全部还原了。这就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最新版本的《红军长征记》。

最接近真实才最打动人


  什么是不忘初心?就是要真实地了解我们的前辈是怎么从长征走过来的,是怎么经历那些艰难曲折的。这些情节必须真实,不能掺水,更不能用高大上的观点进行篡改和编造,这都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在整理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那些最接近历史真实的细节所打动。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第一,这是一群有信仰的人。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甚至是超越人类极限的。在《红军长征记》里,徐梦秋写得非常生动。他说,在草地露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得有一堆篝火,有了篝火,晚上就能活,要是没有篝火,可能就会被冻死。所以当时的红军干部在过草地时没有一个人骑马,而是让马驮一些柴火和树枝,这样到了宿营地就能点一堆火。草地上时不时有暴雨倾盆而下,有些人没有帐篷,怎么办?就背靠着背,头上顶一块雨布,熬过一个寒冷的黑夜。
  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红军战士们也有欢乐时刻。要宿营了,大伙对着蔡畅大姐喊道:给我们唱个歌好不好?在大家的掌声中,蔡畅说:好吧,我给你们唱!于是,在黑暗的草地上,一堆堆篝火如同一颗颗星星,蔡畅大姐在这片荒原之上,用法语唱了一首《马赛曲》。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多么感人!他们真的是一群有信仰的人。
  杨定华在文章里写了这样一件事:这些红军干部战士终于历尽艰险走出了草地,进入陕甘地区,遇上了张学良的部队。张学良的军官们一看,红军队伍里有周恩来、蔡畅这样的留学生,还有吴玉章这样的辛亥革命元老。他们说:你们这些共产党人,在哪里不能找到一个好职业,干吗要受这个苦?看来你们这些人真是有“主义”的。这个“主义”,就是为中国、为理想,为了推翻旧世界,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他们才甘于受这样的苦。
  第二,长征中的共产党人是朝气蓬勃的。读了这些回忆录,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他们正年轻,他们非常单纯、质朴。
  红军中有很多小战士,他们本来就是一些孩子,十五六岁就参加了长征。文章中提到,这些小战士非常勤快。到了一个镇子,准备宿营时,这些男孩女孩马上到处张望,看看哪里有门板,然后飞快地跑过去,把老乡家的门板卸下来,让伤员躺在门板上。哪里有小溪,年轻的女战士就赶紧把红军带血的衣服、绷带拿到小溪里去洗。也就是说,部队已经走得疲惫不堪,到了宿营地,这些小同志仍然不休息,还在不断地忙活。过草地的时候,正值寒冬,这些小红军一下河,他们的双腿就被冰水冻得没有了知觉,他们哇哇地哭起来。这时候,成年的干部就背着这些孩子,蹚过一条又一条冰河。
  这些文字,没有文学的描述,也没有什么浪漫色彩,但那些真实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

把历史遗产传承下去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些悲壮的长征故事,都是《红军长征记》里最先反映出来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其中有些情节和大家熟知的电影《飞夺泸定桥》不太一样。在《红军长征记》里,我发现飞夺泸定桥的关键是“飞”。红军长征的先遣团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接到抢夺泸定桥的命令时,是限他们24小时之内赶到泸定桥头的。而当时他们还在海螺沟以南,距离泸定桥有240里地。于是,红军战士们开始狂奔起来,所有的辎重、行李全都扔了,只背着枪和弹药往前跑。当时没有公路,都是崎岖的羊肠小路。结果抬头一看河对岸,也有一支火把在行进,原来是一支国民党的川军去增援泸定桥。为了赶在国民党增援部队之前拿下泸定桥,红军决定也拿着火把往前跑。终于,川军在下大雨的时候受不了了,在一个村子住了下来。但是红军没停脚,一直往前狂奔,终于在第二天早晨赶到了泸定桥。
  当时,泸定桥的守军也接到了命令,开始在桥上拆板子。但是,把泸定桥上的桥板全部拆除要花多长时间?15天。为什么?因为泸定桥非常窄,只够两个人上去干活,效率非常低。所以当时川军拆到半夜,可能只拆了20米左右。谁知道红军第二天早上就赶到了,吓得川军不敢拆了。红军稍做休整后就开始夺桥,所有火力朝着泸定镇的南岸和桥头堡猛烈扫射,川军吓得魂飞魄散,点了火就逃往后山。红军一边铺板子一边爬桥,走到中间时,火已经烧了起来,所有人就冲了上去,脱下衣服来扑火,终于把泸定桥给夺了下来。
  其中最让我惊叹的,是红军战士一天一夜跑了240里地,而且还是越野跑。对比一下国民党的部队,我也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这是国民党将领写的回忆录。这些国民党将领说,当年追剿红军,真是一个受罪的任务。在四渡赤水的时候,川军、黔军奉命联合围剿红军,蒋介石在重庆坐镇,天天给这些川军、黔军下命令,红军现在已经到了某某地点,限他们两天内赶到,消灭红军。但这些军长、师长到了当地一看,那些大山真是又高又陡,而且什么公路也没有,都是羊肠小道,根本不可能在两天之内追上红军。因为国民党军和红军的速度根本没法比,所以,国民党军尽管多路一起围剿,但他们就是围不住红军,堵不死红军。
  对红军来说,一天走100里地,那是家常便饭。这就是作风的差别,而作风的差别背后,其实是信念的差别。红军为谁打仗?是为了老百姓,是为了干革命,这是和国民党部队有天壤之别的。
  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还原真实,如实地记录历史的原貌。比如对于徐梦秋、何涤宙这些人身份的考证,反映出人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们可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革命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不一定能革命到底,就像当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位代表中,不是也有一部分人和革命分道扬镳了吗?但是,只要他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过作用,我们还是应该把这些如实地记录下来。
  总而言之,这部原始记录的《红军长征记》,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战斗的年代,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但依然斗志昂扬、乐观向上的红军战士。我们要把这份历史遗产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选自《解放日报》2019年12月27日)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合一”的教育理论,已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教师们的广泛验证和普及。对小学生在审美情趣音乐方面的培养,用“做学合一”的理念去实行,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古到今,中国人一贯运用音乐来丰富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并把音乐上升为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在小学阶段就引入如此重要的艺术课目,使得小学生从小就能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并理解教师在音乐课堂传授的音乐理论知识,能更
【摘要】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困惑,这些困惑无法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校、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困惑,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关键词】 农村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困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语文的学习不断重视起来,语文教学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前提下,也促使着教学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到扬长避短,及时地发现现有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找到解决措施,为初中语文教学寻找更好的出路,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推动整个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在发展教育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
人生苦短。儿时嬉戏情景犹历历在目,却不知不觉已年逾古稀。回望陈年旧事,不免感慨系之。兹录其一二,聊以备忘。  地处川西坝子边缘的故乡小城,文化生活较为贫乏,仅东街有一家戏院 (俗称“戏园子”) 专演川戏。有时跟着家里大人进去看戏,大人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我们则只看见“穿红穿绿,打进打出”,武打场面还能勉强看看,到了小生或者小旦出得场来,慢条斯理地唱开戏文,我们就呆不住了,在过道里跑来跑去。此外,天主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中职教育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了学生体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职篮球训练能够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篮球技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 篮球训练 突出问题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
【摘要】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根本,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并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小学生 小学教育 良好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优化的生长环境和适切的教学策略。文章以课例为研究基点,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牧养言语敏感,培育核心素养的生长潜能;注重积累感悟,夯实核心素养的生长基础;习得阅读策略,开启核心素养的生长快道;聚力实践运用,催化核心素养的生长裂变。这样抓住语文课堂中的核心素养生长点,学生的语文大厦方能增高加厚。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生长要求;阅读策略;语言实践  中图分类号:
【摘要】 将和雅理念与小学音乐合唱相结合,使得和雅教育的理念能够具体的深入到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课音乐课堂。   【关键词】 和雅教育 小学音乐 合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2-035-01  文化思想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和雅教育近
【摘要】 对物理学史教育功能的系统研究,经过教育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探索,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还是显得不够完善,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探索。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探索出借助物理学史提高学生物理学情感的具体实施模式,归纳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实践证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学史 物
曹禺为何认为这是一出喜剧?  曹禺写戏,特别讲究作品的独特性,所谓一戏一格,绝无雷同,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对人生百态的所思所想所痛所感。任何一个事件的起源和发生,每一个带有性格色彩的人,都有可能在曹禺的心中沉淀、梳理、吸收,经过对人的生存和死亡的思考,而酝酿一场心灵的风暴,于是便有了他笔下的 《雷雨》 《日出》 《原野》 和 《北京人》。  于1941年在重庆抗建堂公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