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末以来,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了大量的新型材料。而作为工民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建筑材料课程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笔者在近些年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专业培养目标为纲,以教材为本,构建建材知识体系
《建筑材料》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术课程。它既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种类、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生产方法、检验方法、保管方法、验收规则及新材料的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和培训应达到下列目标: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和保管知识;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和使用方法以及验收规则;具有正确使用和合理选用常用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能力。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新型材料不断涌现,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内把这么多材料的相关知识全部掌握就显得求全责备,事实上也难以实现。那么有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字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材料知识呢?笔者的体会是:以专业要求为纲,以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为本,以性质决定用途为主线,分门别类,按照名称→类别→化学成分→生产方法→特性→应用→储存保管规则等顺序进行讲授,搭建建筑材料的知识体系。
二、分清主次,理顺脉络,抓住重点,克服难点,迅捷高效地掌握主要材料知识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中职工民建专业使用的《建筑材料》为例,该教材总共十三章内容,其中第11、12、13章为选学内容。而前十章中各章内容的多寡,知识的难易并不相同,从教材推荐的学时分配和材料在工程建设实践中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第4章水泥,第5章混凝土,第8章钢材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教学时不应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精力,而应有所侧重,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对于重点章节重点内容全面把握,弄懂钻透,在教学上安排较为充裕的学时,精讲多练,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实物、做演示实验、参观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加强直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一般章节一般内容可以适当削减教学时数,理顺脉络,勾画轮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第4章水泥是《建筑材料》的重点内容之一,该章介绍了各种水泥的生产方法、组成、特性、硬化机理、技术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储存方法等知识。在诸多知识中,以硅酸盐水泥为核心,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等五大常用水泥为重点,以五大常用水泥及其它特种水泥的应用为难点。从教学反馈来看,许多学生都觉得这一章确实重要,但要全面掌握这一章的知识又比较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宜昌地区丰富的建设资源,以宜昌城区的道路改造、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兴建为例引出新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条分缕析,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全书各章各节的把握,分清主次,理顺脉络,抓住重点,剖析难点,提纲挈领,有的放矢,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实施,势必会促使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区别教学对象,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中职的生源呈现多元化。来我校就读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既有初中生,又有高中生,甚至还有大专生,他们年龄有差距,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有高低,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有差别。因此,在讲授同一部分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区别教学对象,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或放或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为参照,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使教师教有所教,学生学有所学,更重要的是学有所得。身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施教对象,剖析他们的学习方式,既忠实于教材,有游离于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类别的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牢,记得住,用得上。
四、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凸现理论知识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建筑材料》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学以致用的原则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讲授相关章节时,应根据学校现有设备条件有选择性地开设建材试验课。建筑材料试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试验,可以使学生熟悉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对常用材料的性能进行检验和评定,可以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建筑材料试验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掌握基本的试验技术。另外,在试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历年来根据现有设备情况给工民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胶砂强度试验、砂筛分试验、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试验、钢筋拉伸试验等试验。学生通过做这一系列试验,一方面可以验证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从教学情况调查和课程考核结果分析,学生对做试验是欢迎和饶有兴趣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除了做试验外,还可以带学生到建材厂、建材市场和建筑工地参观实习,现场认识、了解、使用和熟悉各种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特性、施工、保管方法等知识,使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无缝”接轨,将书本上抽象的材料名称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的动力和激情。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应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如何,归根到底都得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顺心,教学效果显著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客观分析教学对象,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突出重点,破解难点,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既定目标逐步落实,建筑材料的课堂就不会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而是教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有“味”,教学双方互动,课程教学一定会取得显著效果。
一、专业培养目标为纲,以教材为本,构建建材知识体系
《建筑材料》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术课程。它既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种类、名称、规格、性能、质量标准、生产方法、检验方法、保管方法、验收规则及新材料的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和培训应达到下列目标: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和保管知识;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和使用方法以及验收规则;具有正确使用和合理选用常用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能力。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新型材料不断涌现,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内把这么多材料的相关知识全部掌握就显得求全责备,事实上也难以实现。那么有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字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材料知识呢?笔者的体会是:以专业要求为纲,以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为本,以性质决定用途为主线,分门别类,按照名称→类别→化学成分→生产方法→特性→应用→储存保管规则等顺序进行讲授,搭建建筑材料的知识体系。
二、分清主次,理顺脉络,抓住重点,克服难点,迅捷高效地掌握主要材料知识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中职工民建专业使用的《建筑材料》为例,该教材总共十三章内容,其中第11、12、13章为选学内容。而前十章中各章内容的多寡,知识的难易并不相同,从教材推荐的学时分配和材料在工程建设实践中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第4章水泥,第5章混凝土,第8章钢材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教学时不应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精力,而应有所侧重,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对于重点章节重点内容全面把握,弄懂钻透,在教学上安排较为充裕的学时,精讲多练,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实物、做演示实验、参观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加强直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对于一般章节一般内容可以适当削减教学时数,理顺脉络,勾画轮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第4章水泥是《建筑材料》的重点内容之一,该章介绍了各种水泥的生产方法、组成、特性、硬化机理、技术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储存方法等知识。在诸多知识中,以硅酸盐水泥为核心,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等五大常用水泥为重点,以五大常用水泥及其它特种水泥的应用为难点。从教学反馈来看,许多学生都觉得这一章确实重要,但要全面掌握这一章的知识又比较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宜昌地区丰富的建设资源,以宜昌城区的道路改造、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兴建为例引出新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条分缕析,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对全书各章各节的把握,分清主次,理顺脉络,抓住重点,剖析难点,提纲挈领,有的放矢,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手段实施,势必会促使学生多快好省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区别教学对象,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中职的生源呈现多元化。来我校就读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既有初中生,又有高中生,甚至还有大专生,他们年龄有差距,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有高低,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有差别。因此,在讲授同一部分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区别教学对象,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或放或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为参照,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使教师教有所教,学生学有所学,更重要的是学有所得。身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施教对象,剖析他们的学习方式,既忠实于教材,有游离于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类别的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牢,记得住,用得上。
四、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凸现理论知识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建筑材料》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学以致用的原则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讲授相关章节时,应根据学校现有设备条件有选择性地开设建材试验课。建筑材料试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试验,可以使学生熟悉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要求,对常用材料的性能进行检验和评定,可以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建筑材料试验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掌握基本的试验技术。另外,在试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历年来根据现有设备情况给工民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胶砂强度试验、砂筛分试验、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试验、钢筋拉伸试验等试验。学生通过做这一系列试验,一方面可以验证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从教学情况调查和课程考核结果分析,学生对做试验是欢迎和饶有兴趣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除了做试验外,还可以带学生到建材厂、建材市场和建筑工地参观实习,现场认识、了解、使用和熟悉各种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特性、施工、保管方法等知识,使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无缝”接轨,将书本上抽象的材料名称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的动力和激情。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应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如何,归根到底都得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顺心,教学效果显著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客观分析教学对象,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突出重点,破解难点,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既定目标逐步落实,建筑材料的课堂就不会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而是教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有“味”,教学双方互动,课程教学一定会取得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