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多年来,老龄化速度在加快,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3年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0980万人,占总人口8.5%,比1990年的5.6%提高了2.9 个百分点,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1.7亿多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提高到12%。
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老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劳动报酬没有到位,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目前有相当多的老年人,生活仍处于贫困水平。
目前我国的实际老年贫困人口约为2000万~2500万人,老年贫困率为13%~17%(按60岁及以上人口14860万人计算),即在6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贫困老人,而且近年来老年贫困化有日益加剧的趋势,老年人口的贫富差距也有所扩大。据调查资料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已达0.48,高于全国平均数。老年贫困率为何高于全国人口的贫困率的一倍以上呢?
离退休金增长慢
2003年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为948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1978年551元增长了2.6倍,25年每年递增5.3%;同期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3.8倍,年均递增6.4%。由此可知,离退休金比在岗职工工资增长慢,差距逐年扩大。
分地区看,差距更大。人均离退休金相当于工资的比例,以上海为最低,只有43%,其次是北京为46%,天津、广东为52%,最高是贵州、青海在90%左右。这反映了越是发达地区差距越大,沿海地区普遍大于中西部地区。
行业之间人均离退休金的差距也很大。2003年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均离退休金已达15319元和14077元,而社保基金的主要贡献者——企业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只有7957元(每月663元),比机关、事业单位低将近一半,退休早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只能发二三百元,成了生活困难、需由低保救助的贫困户。据调查,企业约有1/5的退休人员入不敷出。企业退休人员收入低下,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农村老年贫困率高
2003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约有6588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0%。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而且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3年参保农民5428万人,覆盖率仅为11%,其中领取养老金的只有198万人,占农村老人3%,人均养老金492元,主要集中在京、沪、津和江、浙、鲁、豫等几个地区。农村老年福利机构的床位只有67.6万张,收养老人48.5万人,仅为农村老人的0.7%。农村传统的“五保”制度已受到承包责任制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冲击,五保户现主要靠低保和社会救助。2003年有30万五保户享受低保,户数还比上年下降了41%,另有174万五保户受到定期救济补助,但水平很低,低保年平均只有270元,定期救济只有417元,每月只有二三十元。据部分省的调查,有57%的贫困老人没有得到救助。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太低,目前90%以上的农村老人需依靠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但随着家庭小型化和青壮年外出打工(据调查约有半数以上),留村老人要负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如遇上天灾人祸或患重病更是雪上加霜,其后果必然导致老年人的早衰和早亡。少数老年人出现了悲观厌世情绪。据2004年卫生部统计年鉴中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75~80岁的老年人自杀率高达101/10万人,80岁以上更高达132/10万人,分别高于农村平均自杀率17/10万人的5倍和6.8倍,也高于同龄城镇老年人的63%和67%。
医疗保障差,覆盖率低
老年人操劳一生,大多体弱多病,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的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亟需有医疗保障。但实际情况是,老年人退休金和医疗费增长慢,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医院的费用成倍增长,使老年人不堪重负。
农村医疗水平更低于城镇,据卫生部统计,医疗资源只有20%分配在农村,用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或返贫,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无钱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老年人是农村的弱势群体,无医保、收入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其困难会更大。
养老金严重短缺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在2000年就达到了国际老龄化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2003年已上升至8.5%。1990~2000年世界老龄人口的平均增速为2.5%,同期我国为3.3%。但世界进入老龄化时,如瑞典、日本、英、德、法等发达国家人均GNP已高达1万~3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化时只有1000美元左右,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由于在经济尚不发达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而且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而我国养老金在文革后没有按规定预留,因此养老金的隐含负债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在养老保险参保的1.64亿人中,有25%是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增长,支付压力沉重,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现象,空账问题日益严重。至2004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养老金的累计缺口高达2万~6万亿元。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递交的一份关于养老金缺口的预测称,未来30年,到2020年缺口也无力填平,将长期存在养老金入不敷出的矛盾。
存在老年歧视倾向
尽管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已考虑到保护老年人的权益,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施政策者更注重本单位和在岗人员的实惠,致使老年人的利益日益受损;另一方面,家庭小型化后,空巢家庭比例升高,年轻人顾及不了老年人,使老年人的生活无人照顾,逐步被社会边缘化,因此,相当多的老年人已逐渐成为生活较困难、缺乏生活安全感的贫困化的弱势群体。
目前社会上对老年人的歧视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方面,年轻人认为自己在养老年人,把老年人看成是一种负担。 在社会方面,养老服务设施落后,老年福利院床位少、收费高;社区功能发展滞后,空巢和独居老人缺少必要的服务;老年产业发展滞后,老年人买不到适合自己的衣物,一些商业机构宣称关心老年人的健康,实际是高价推销保健品蒙骗老年人的钱。另外,老人出行难、上医院看病难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在家庭小型化后,有的子女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强占老人住房、干涉老人再婚、闹分家、争遗产等等也使老年人的生活境遇更差。
据预测,未来10年,将步入老龄化高峰期,老年人每年将新增400多万,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年将增加百万人,空巢家庭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日益增多,如何安置好这些特殊和困难的老年群体,使他们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将是政府和全社会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相关链接:
老年贫困人群的构成
老年贫困人群中,城镇主要是:较早退休的企业退休退职人员、下岗和无业人员、高龄病残孤寡老人、无赡养或家中需赡养多子女、病残人等; 农村主要是:因高龄、病残丧失或降低了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低下无谋生能力、无赡养的孤寡老人等。
代际收入差别较大
代际之间的收入和财产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父母的收入普遍低于子女的收入水平,老年人积累的财产也普遍低于年轻人。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2002年7月的调查,70岁以上的老年户拥有的家庭财产(包括金融资产、房产等)仅有15.65万元,低于35~40岁年轻人28.20万元的45%。
【实习编辑】姜冰
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老龄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劳动报酬没有到位,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目前有相当多的老年人,生活仍处于贫困水平。
目前我国的实际老年贫困人口约为2000万~2500万人,老年贫困率为13%~17%(按60岁及以上人口14860万人计算),即在6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贫困老人,而且近年来老年贫困化有日益加剧的趋势,老年人口的贫富差距也有所扩大。据调查资料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基尼系数在2000年已达0.48,高于全国平均数。老年贫困率为何高于全国人口的贫困率的一倍以上呢?
离退休金增长慢
2003年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为948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1978年551元增长了2.6倍,25年每年递增5.3%;同期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3.8倍,年均递增6.4%。由此可知,离退休金比在岗职工工资增长慢,差距逐年扩大。
分地区看,差距更大。人均离退休金相当于工资的比例,以上海为最低,只有43%,其次是北京为46%,天津、广东为52%,最高是贵州、青海在90%左右。这反映了越是发达地区差距越大,沿海地区普遍大于中西部地区。
行业之间人均离退休金的差距也很大。2003年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均离退休金已达15319元和14077元,而社保基金的主要贡献者——企业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只有7957元(每月663元),比机关、事业单位低将近一半,退休早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只能发二三百元,成了生活困难、需由低保救助的贫困户。据调查,企业约有1/5的退休人员入不敷出。企业退休人员收入低下,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农村老年贫困率高
2003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约有6588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60%。由于农村整体收入水平低,老年人收入更低,而且农村老人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3年参保农民5428万人,覆盖率仅为11%,其中领取养老金的只有198万人,占农村老人3%,人均养老金492元,主要集中在京、沪、津和江、浙、鲁、豫等几个地区。农村老年福利机构的床位只有67.6万张,收养老人48.5万人,仅为农村老人的0.7%。农村传统的“五保”制度已受到承包责任制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冲击,五保户现主要靠低保和社会救助。2003年有30万五保户享受低保,户数还比上年下降了41%,另有174万五保户受到定期救济补助,但水平很低,低保年平均只有270元,定期救济只有417元,每月只有二三十元。据部分省的调查,有57%的贫困老人没有得到救助。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太低,目前90%以上的农村老人需依靠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但随着家庭小型化和青壮年外出打工(据调查约有半数以上),留村老人要负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如遇上天灾人祸或患重病更是雪上加霜,其后果必然导致老年人的早衰和早亡。少数老年人出现了悲观厌世情绪。据2004年卫生部统计年鉴中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75~80岁的老年人自杀率高达101/10万人,80岁以上更高达132/10万人,分别高于农村平均自杀率17/10万人的5倍和6.8倍,也高于同龄城镇老年人的63%和67%。
医疗保障差,覆盖率低
老年人操劳一生,大多体弱多病,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的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亟需有医疗保障。但实际情况是,老年人退休金和医疗费增长慢,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医院的费用成倍增长,使老年人不堪重负。
农村医疗水平更低于城镇,据卫生部统计,医疗资源只有20%分配在农村,用于农村的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至10%,农民人均卫生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的28%。约有40%~60%的农民因病致贫或返贫,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无钱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老年人是农村的弱势群体,无医保、收入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其困难会更大。
养老金严重短缺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在2000年就达到了国际老龄化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2003年已上升至8.5%。1990~2000年世界老龄人口的平均增速为2.5%,同期我国为3.3%。但世界进入老龄化时,如瑞典、日本、英、德、法等发达国家人均GNP已高达1万~3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化时只有1000美元左右,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由于在经济尚不发达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而且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而我国养老金在文革后没有按规定预留,因此养老金的隐含负债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在养老保险参保的1.64亿人中,有25%是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增长,支付压力沉重,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现象,空账问题日益严重。至2004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养老金的累计缺口高达2万~6万亿元。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递交的一份关于养老金缺口的预测称,未来30年,到2020年缺口也无力填平,将长期存在养老金入不敷出的矛盾。
存在老年歧视倾向
尽管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已考虑到保护老年人的权益,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实施政策者更注重本单位和在岗人员的实惠,致使老年人的利益日益受损;另一方面,家庭小型化后,空巢家庭比例升高,年轻人顾及不了老年人,使老年人的生活无人照顾,逐步被社会边缘化,因此,相当多的老年人已逐渐成为生活较困难、缺乏生活安全感的贫困化的弱势群体。
目前社会上对老年人的歧视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方面,年轻人认为自己在养老年人,把老年人看成是一种负担。 在社会方面,养老服务设施落后,老年福利院床位少、收费高;社区功能发展滞后,空巢和独居老人缺少必要的服务;老年产业发展滞后,老年人买不到适合自己的衣物,一些商业机构宣称关心老年人的健康,实际是高价推销保健品蒙骗老年人的钱。另外,老人出行难、上医院看病难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在家庭小型化后,有的子女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强占老人住房、干涉老人再婚、闹分家、争遗产等等也使老年人的生活境遇更差。
据预测,未来10年,将步入老龄化高峰期,老年人每年将新增400多万,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年将增加百万人,空巢家庭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日益增多,如何安置好这些特殊和困难的老年群体,使他们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将是政府和全社会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相关链接:
老年贫困人群的构成
老年贫困人群中,城镇主要是:较早退休的企业退休退职人员、下岗和无业人员、高龄病残孤寡老人、无赡养或家中需赡养多子女、病残人等; 农村主要是:因高龄、病残丧失或降低了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低下无谋生能力、无赡养的孤寡老人等。
代际收入差别较大
代际之间的收入和财产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父母的收入普遍低于子女的收入水平,老年人积累的财产也普遍低于年轻人。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2002年7月的调查,70岁以上的老年户拥有的家庭财产(包括金融资产、房产等)仅有15.65万元,低于35~40岁年轻人28.20万元的45%。
【实习编辑】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