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140-02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外科发展的三大要素(麻醉技术、无菌技术及输血技术)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的输血也发现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从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发展到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替代容量补充,从输异体血发展到输自体血直至无血手术等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应不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输血也是一把双韧剑,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仍有风险,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非感染性风险)及输血传播疾病(感染性风险)的可,所以输血的风险评估始终应放在首位。
一、 我国临床输血的现状
我国目前大约有40-50%的医师不熟习输血指征,也未受过血液保护和安全用血知识的教育,缺乏输血的风险意识;他们只知道输血对患者有益,但不知道少输或不输血以及进行自体输血可能对患者更加有利。如果都能严格执行卫生部2000年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则我国的临床用血量可能减少一半左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血指征偏宽,对血液制剂性能及使用方法没有认识,成分输血不合理,输营养血和放心血普遍,这在基层医院特别严重。
二、临床输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输血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与多学科关联的新兴学科,输血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血液资源和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规范临床输血行为,科学合理用血,减少临床输血风险,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先后出台了《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和专业输血指南;主管行政部门规定输血质量是三级综合医院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毕业的临床医生输血基础知识甚少,培训和行为规范难度很大,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中,把临床输血的相关知识分散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不系统不全面,基础课与临床课相隔时间太久,以致于上了临床忘了基础。另一方面,输血教学的教材内容陈旧,过于简单,没有输血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致安排的课时不够,也没有实践课,导致学生所学输血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出现极不科学和不合理的输血治疗行为,这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中的缺限,也是多年来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现在国内少数大学设立了临床输血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非常重视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行为规范,但大学的这种培养模式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临床医疗本科教学现状,对现行输血知识教育实施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好准确的教学目的、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走上工作岗位,对输血治疗的基础知识如:血液制剂的品种、规格、剂量、使用方法及适应征牢固的掌握,灵活应用;对输血指征非常熟习、输血适应征很好的把握,对输血的风险意识明显的提高;对输血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输血后的疗效评估及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置措施,对血液保护和自体输血的主要内容能熟练掌握。二是教材内容的改革。在教材内容上,不能完全按《外科学》输血章节内容教学,在保留原教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使用方法;强调临床输血过程管,结合2012年8月1日卫生部令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从血站血液生产开始到患者输血结束为止,根据岗位分为管理者、医师、输血科技术人员和护士执行四个过程。每个过程有接口,接口往往是关键控制点,应让学生掌握输血过程的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相关内容,其中输血前的评估要结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贫血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症状,不同疾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等个体差异和输血风险进行综合评,临床输血申请应提供异体血和自体血让患者选择,应特别强制输血分级管理的要求。输血后疗效评价是输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治疗效果应有一个客观的结论,必须在输血病程记录中有记载,每输一次血都应有评价,无论是实验数据还是临床症状,都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输血不良反应重点让学生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且也是较严重的如溶血反应、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处理对策;为保护血液资源,还应加大自体输血内容和相关要求,对自体输血的适应为症、方法和有优点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今后在与病人进行知情同意时有沟通的基础知识。规范输血过程管理,应增加临床输血病程记录各输血相关文书书写要求。特别是紧急输血时的文书要求。教材的内容可以适当丰富些,应当留有学生自学的部分。 三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由于改革前的教学计划学时不够,可以把其它课如《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进行调整,使学时数得到扩充。理论教学可以上大课,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实验课可以分班分两次上,共个半天,为使学生对临床输血有感性认识,学生先到血液中心见习,参观从血液原料的采集,血液的筛查,成份血的制备以及成品入库进行全面了解,使学生对血液资源的宝贵,各种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作用有了感性认识,便于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是把学生放到医院输血科,通过参观输血科的工作流程,血液的入出库、血液的发放,输血申请和输血病程记录和输血后疗效评估审核,对整个输血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四、教学改革实践体会
我院临床输血教学改革从2014春开始着手实施,已进行了两年时间运行。实施对像是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其中2011级共3个班132名学生,2012级共2个班99名学生。实施内容:理论课上大课,课时安排在《外科学》输血章节上,共2个学时,剔除一些次要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按照拟定的大纲要求,组织教学资料,进行重点讲授和要点分析,部分知识让学生课后自习,其中对贫血的病理生理,大量输血的方法,血液制剂的临床使用要点,如何进行血液保护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从教学效果看,在理论课现场,无论学生神态、注意力,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热情都要比前两届的学生要强。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课后的交流,同学们反映都限强烈。这一方面是一改过去学生非常反感的照本宣科,与时俱进生动有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效果更好。通过两次的实验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两次见习,由于场地限制,学生要分组见习,由多名老师负责不同的组见习不同的内容,轮流交换学习。在中心血站见习中,学生主动向血站的老师提问,认真观察血液制剂生产过程,复习理论课的内容。实习结束后,不少同学主动要求现场参加无偿献血,特别对献成份血很感兴趣。在医院输血科见习时,学生们对输血病例的分析,输血相溶性试验,特别是对可输可不输的病人的判断,紧急输血前评估的速度,输血后的疗效评价方法,输血记录的样式,成份血的科学合理输注非常关注。临床输血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根本没有临床输血这门课,只是把临床输血的内容放在《外科学》上,若要深入改革,还要得到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教材上,应尽快组织好相关内容编印成册,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目前我院该项工作已快完成,但愿这种改革能为临床输血工作垫定一个基础,并对该项工作起一个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输血科)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外科发展的三大要素(麻醉技术、无菌技术及输血技术)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的输血也发现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从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发展到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替代容量补充,从输异体血发展到输自体血直至无血手术等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应不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输血也是一把双韧剑,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仍有风险,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非感染性风险)及输血传播疾病(感染性风险)的可,所以输血的风险评估始终应放在首位。
一、 我国临床输血的现状
我国目前大约有40-50%的医师不熟习输血指征,也未受过血液保护和安全用血知识的教育,缺乏输血的风险意识;他们只知道输血对患者有益,但不知道少输或不输血以及进行自体输血可能对患者更加有利。如果都能严格执行卫生部2000年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则我国的临床用血量可能减少一半左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血指征偏宽,对血液制剂性能及使用方法没有认识,成分输血不合理,输营养血和放心血普遍,这在基层医院特别严重。
二、临床输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输血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与多学科关联的新兴学科,输血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血液资源和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规范临床输血行为,科学合理用血,减少临床输血风险,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先后出台了《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和专业输血指南;主管行政部门规定输血质量是三级综合医院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毕业的临床医生输血基础知识甚少,培训和行为规范难度很大,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中,把临床输血的相关知识分散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不系统不全面,基础课与临床课相隔时间太久,以致于上了临床忘了基础。另一方面,输血教学的教材内容陈旧,过于简单,没有输血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致安排的课时不够,也没有实践课,导致学生所学输血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出现极不科学和不合理的输血治疗行为,这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中的缺限,也是多年来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现在国内少数大学设立了临床输血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非常重视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行为规范,但大学的这种培养模式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临床医疗本科教学现状,对现行输血知识教育实施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好准确的教学目的、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走上工作岗位,对输血治疗的基础知识如:血液制剂的品种、规格、剂量、使用方法及适应征牢固的掌握,灵活应用;对输血指征非常熟习、输血适应征很好的把握,对输血的风险意识明显的提高;对输血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输血后的疗效评估及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置措施,对血液保护和自体输血的主要内容能熟练掌握。二是教材内容的改革。在教材内容上,不能完全按《外科学》输血章节内容教学,在保留原教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使用方法;强调临床输血过程管,结合2012年8月1日卫生部令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从血站血液生产开始到患者输血结束为止,根据岗位分为管理者、医师、输血科技术人员和护士执行四个过程。每个过程有接口,接口往往是关键控制点,应让学生掌握输血过程的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相关内容,其中输血前的评估要结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贫血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症状,不同疾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等个体差异和输血风险进行综合评,临床输血申请应提供异体血和自体血让患者选择,应特别强制输血分级管理的要求。输血后疗效评价是输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治疗效果应有一个客观的结论,必须在输血病程记录中有记载,每输一次血都应有评价,无论是实验数据还是临床症状,都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输血不良反应重点让学生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且也是较严重的如溶血反应、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处理对策;为保护血液资源,还应加大自体输血内容和相关要求,对自体输血的适应为症、方法和有优点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今后在与病人进行知情同意时有沟通的基础知识。规范输血过程管理,应增加临床输血病程记录各输血相关文书书写要求。特别是紧急输血时的文书要求。教材的内容可以适当丰富些,应当留有学生自学的部分。 三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由于改革前的教学计划学时不够,可以把其它课如《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进行调整,使学时数得到扩充。理论教学可以上大课,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实验课可以分班分两次上,共个半天,为使学生对临床输血有感性认识,学生先到血液中心见习,参观从血液原料的采集,血液的筛查,成份血的制备以及成品入库进行全面了解,使学生对血液资源的宝贵,各种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作用有了感性认识,便于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是把学生放到医院输血科,通过参观输血科的工作流程,血液的入出库、血液的发放,输血申请和输血病程记录和输血后疗效评估审核,对整个输血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四、教学改革实践体会
我院临床输血教学改革从2014春开始着手实施,已进行了两年时间运行。实施对像是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其中2011级共3个班132名学生,2012级共2个班99名学生。实施内容:理论课上大课,课时安排在《外科学》输血章节上,共2个学时,剔除一些次要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按照拟定的大纲要求,组织教学资料,进行重点讲授和要点分析,部分知识让学生课后自习,其中对贫血的病理生理,大量输血的方法,血液制剂的临床使用要点,如何进行血液保护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从教学效果看,在理论课现场,无论学生神态、注意力,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热情都要比前两届的学生要强。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课后的交流,同学们反映都限强烈。这一方面是一改过去学生非常反感的照本宣科,与时俱进生动有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效果更好。通过两次的实验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两次见习,由于场地限制,学生要分组见习,由多名老师负责不同的组见习不同的内容,轮流交换学习。在中心血站见习中,学生主动向血站的老师提问,认真观察血液制剂生产过程,复习理论课的内容。实习结束后,不少同学主动要求现场参加无偿献血,特别对献成份血很感兴趣。在医院输血科见习时,学生们对输血病例的分析,输血相溶性试验,特别是对可输可不输的病人的判断,紧急输血前评估的速度,输血后的疗效评价方法,输血记录的样式,成份血的科学合理输注非常关注。临床输血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根本没有临床输血这门课,只是把临床输血的内容放在《外科学》上,若要深入改革,还要得到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教材上,应尽快组织好相关内容编印成册,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目前我院该项工作已快完成,但愿这种改革能为临床输血工作垫定一个基础,并对该项工作起一个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