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景·夜景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ej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有阴阳,所以,能孕育万物。
  地球有昼夜,所以,能让一处风景,昼夜迥异。
  2018年暮春,我赴商丘市睢县采风,报到当晚我和几位文友相邀散步夜游北湖。
  湖光灯影中,夜的情绪蔓延开来,开始感怀———朦朦胧胧的夜景,到底是真实的面貌,还是修饰的幻景?灯光营造出的明暗对比,到底是掩盖了丑陋,还是增添了美丽?
  我承认,灵魂,会随着夜深人静,更贴近生命本真,更直视内心彷徨。当我洗漱后躺在床上,思考的命题逐渐清晰———如果说艳阳下的白天,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细节,那么灯光下的夜晚,则让我们感到更多美好。
  次日白天正式采风,巧的是,采风路线,竟有很多与我们昨夜之游重合!遗憾的是,路线一样,景致一样,却因白天太亮了,看得太清了,少了很多味道。
  无意间,碰到了昨晚一位同伴的眼神,那眼神和我一样,藏着一丝无奈———水至清则无鱼,景至清则无韵啊!
  是的,从巴黎埃菲尔铁塔,到纽约帝国大厦,从悉尼歌剧院,到莫斯科红场,从上海外滩到布达拉宫,都在印证着夜景与日景的哲学思辨。
  其实,文章、摄影,不也如此吗?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感,会有不同的味道。就像“两小儿辩日”,因人,因时,因心态,结论相反。
  是的,面对一处花园,诗人会为花的鲜艳,树的青翠,水的碧绿而激情澎湃;杂文家则对柱子上的“到此一游”,花坛里的垃圾粪便耿耿于怀。女性游客会对美丽的花朵拍个不停;男性游客则可能对一蓬枯枝更感兴趣。
  那么,对于一个鱼龙混杂的社会而言,见微知著者,会对社会不公、官场腐败嫉恶如仇,撰文鞭挞;豁达包容者,则会对一只猫咪、一场邂逅写出感悟。
  世间本不完美,人性更有善恶两面。对不可原谅的人类恶行与社会病态,我们需要“日景”,让其曝晒在阳光下,纤毫毕现,无所遁形。但对于金无足赤的世间,我们也需要“夜景”,感受瑕不掩瑜,放大世間美好,期待人们在美好的感染中“有样学样”。
其他文献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一书的序言中对唐诗、宋诗进行比较时,下过一句有趣的断语,他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他的意思是,有了唐诗这个好榜样,宋朝的诗人就学了乖,在技巧和语言上进一步精益求精;同是因为这个好榜样,又让宋朝诗人讨了巧,放纵其摹仿和依赖的惰性。钱先生独具慧眼,既总结了宋诗的优长,也点出了宋诗的软肋,可谓一语中的。比如,“那害了贫血病和软骨病的‘西昆体’”就是如此
期刊
儿子:“刘秋生也在南京市区内买了房子。爸爸听见了吗?我说的是刘秋生买房子了。哪来的钱?人家的父母给的。不仅首付款150多万全是父母给的。每个月还帮着还3000元贷款。当然,我说了,你们当着没听见。”  父亲:“你说了,我们听见了,怎么当着没听见呢?是呀,我们要是像刘秋生的父母就好了。可这辈子我们学不了刘秋生的父母了,还是你学人家张伯生吧。他比你还小1岁,不仅买房子沒花父母1分钱,每年还带父母出门旅
期刊
我们“混”的不行的时候,希望有人请咱们上饭店、下馆子。后来混出名堂了,求的人多了,总上饭店、总下馆子,结果就烦了,把上饭店、下馆子变成了应酬!应酬应酬,由此“酬”变成彼“愁”了?愁苦的愁!  于是,今天有“酬”事了,就研究今天的对手是谁,他能整几瓶,整不过他就先害怕了,然后想点子,怎样让他“俯首称臣”,花里胡哨的歪主意五花八门,这时,过度的应酬就成为了负担。  如此“愁”下去怎么得了?  可現实是
期刊
大凡当了官的人,脸就会变。鲁迅有一句诗“一阔脸就变”,就是讽刺那些身份变了,地位变了,面目也就变了的人。可也有人身份变了,地位变了,其面目却一如既往,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个面孔。北宋名将狄青,就是这类“坐不改名,官不改貌”的人。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面涅”配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
期刊
杂志是带在身上的学校。无论走在哪里,都可以把这所学校带着———坐公交车出行,在银行排队等候,到医院就诊……甚至在洗手间“方便”的短暂空闲,也可以“上学”。  杂志这所学校的老师,就是杂志文章的诸位作者。这些未曾谋面的老师,把思想倾注笔端,把知识变成文字,和我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杂志令我有了当“上帝”的感觉———在琳琅满目的众多杂志面前,看哪本,买哪本,订哪本
期刊
杀一儆百的故事,时下几乎是无人不晓,可故事的主人公尹翁归却未必被众人所知。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此人。  尹翁归,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2年,字子兄(音况),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是西汉时代一位干练而又廉洁的官吏。  尹翁归幼年丧父,依靠叔父过活。成年后他当了一名小獄吏,通晓文法,又练得一手好剑术。当时大将军霍光在京城掌握朝政,霍家族人居住在平阳。霍家族人的某些奴客仗势妄为,经常携带着兵器在街上
期刊
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享誉文坛的陈忠实,在谈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说:“不疯魔,不成活。”他的意思是,如果不发疯似的痴迷,不会取得成功。他每天凌晨起床开始写作,终生不懈,这话正是他的写照。其实,每一个杰出的人几乎都是如此。有人曾经问美国篮球巨星科比成功的秘密,他反问:“你看到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风景吗?”他每天都看见,因为他每天四点就到篮球馆练球了。  任何人都一定要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有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
期刊
年近四十的我去理发,帅气的小伙子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地叫起来:“姐,你有一根白发了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外表看起来还像二十七八呢?”听罢笑而不答,心曰:老了,快四十岁了,外表或许用化妆品还能凑合凑合,可身体年龄说不了慌,所谓的不老童话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人生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似乎还未成熟,就将要老去。对着镜子看这张老成的脸,有时也会仔细端详,鱼尾纹、抬头纹、法令纹又
期刊
空话与大话、假话一样,是个顽疾,历史不绝。  北齐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记载了一则博士买驴的笑话: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按照当时习惯,买主应该写一张买卖契约给卖者,要是买主不识字,还非得请个识字的人来代写。现在既是那博士买驴,写张简单的契约,当然轻而易舉。于是
期刊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歌颂过不怕死的精神。这可以理解,毕竟死是可怕的,不怕死是要有勇气的。而有一种说法,叫做“生不如死”。既不如死,那这种活(生)就比死还要可怕。如果一个人能不怕这样的活,就要有更大的勇气,也就更值得赞扬。  我的一个朋友多次对我说过,如果他患了重病,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他就会主动地放弃活、选择死。他说,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不够坚强,不愿经受病痛的折磨。可后来他不幸患上癌症,一旦疼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