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孤独与矛盾并存,批评与反批评同步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80后”文学属于“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文坛对“80”后写作大多持否定态度,批评应该进行,但同时也应该有反批评,任何一方的过于高大都会造成极端的灭亡,通过分析“80后”个体特色及作品,达到正确认识“80后”文学的目的:批评声音过大,“80”后再不敢涉足写作,文坛后继无人,褒扬声音过大,又势必会使传统因素丧失阵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应是对待这一群体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80后”;主流文坛;韩白之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62-03
  “80后”文学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潮流,属于“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80后”文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现以来,发展至今已超过十数个年头,在现今这样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十年,足以使一个潮流从幼稚走向成熟。这十年中,“80后”文学由一夜暴红,到一度寂然无声,可以说有高峰也有低谷,在其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学批评由最初的缄默——这种缄默或可理解为被传媒批评抢夺了话语权的无奈之举,到近些年的逐渐接受并开始扶持“80后”文学的发展;传媒批评由积极介入到逐渐撤出;学院批评开始加温。可以说,有关“80后”文学的批评几乎是与“80后”文学同时出现的,批评在“80后”文学的研究中是极其重要但又极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一、与传统文学:传播平台与出场方式的不同
  21世纪初,中国的出版业蹒跚走向市场化已经10年,正逐渐走向成熟,出生于80年代的青春写手们躬逢其盛。在商业与文学不动声色的合谋操纵下,文学成为一面貌似光鲜的旗帜,汇聚着无数才情横溢的时尚才子才女们:从教育体制的“叛逆者”韩寒、拥有铁杆粉丝的郭敬明,到“青春派玉女掌门人”张悦然等等。主流文坛对80后写作大多持否定态度,专业作家们明显认为仅仅以出版数量的标准来评价文学的是否成功明显是荒谬的,2004年周国平有篇关于《新概念青春文学书系》的著名书评,文章题目直接列为《青春不等于文学》,文中语言更是犀利:“我读过一些青春写手的文字,总的感觉是空洞、虚假而雷同。”[1]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该作家06年8月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青春不必强说愁》指出:“青春文学——意味着叛逆、灰色、沉重、早熟、暗无天日……我不信如今的校园小说,还有谁能让我微笑。”[2]当年村上春树的《北京娃娃》一经面世便掀起了讨论热潮,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马知遥就批评得很尖锐:“已经破坏了中国阅读的伦理底线,把一些至少现在看来都很无耻的行为搬上了纸媒,然后公开地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炫耀,似乎想表明这一代是反叛的是另类的是跟传统不一样的。从表面看似乎符合文学所需要的决绝的、反叛的态度,但是从根底中我以为他们是和出版商或者出版操作者形成一种共谋,就是要制造出一种吸引眼球的阅读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所以我觉得这种从一开始的操作方式就和传统的作家不一样,传统的作家,大都是通过传统的知名的刊物发表短篇中篇不断打造自己的影响,然后出版商跟进出版。他们不一样,出版商是砸进钱来,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制造出阅读,然后捧红一个作家。从春树到后来的李傻傻到后来的韩寒,大多是通过出版商的运营包装,按照他们的思路制造出一种阅读效果,从而引起关注。然后出版商经过包装,通过评论界的帮腔,造成了这样一种喧哗的非常热闹的80后作家出场。”[3]主流文坛现在对于80后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排斥感,对于他们的漠视,多少是一种代际的排斥,也就是“出场方式”的不同。之前的作家首先要依托有慧眼的编辑的发掘,然后参加笔会,然后被主流的批评家接纳,慢慢炼成一线作家。但现在的80后一本书就能风靡天下,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完全不依赖传统的期刊出版,不依赖主流批评界的接受,而是靠强大的市场所带动的影响力。与其说这是一种对文字的不赏识,不如说是对时代加诸在80后作者身上的除写作以外的附加值的不满。
  二、“韩白之争”:自我话语与自我否定
  80后成长在一个浮躁、虚荣、孤独和矛盾的时代,而这些因素也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像是郭敬明,他的书几乎本本畅销,他还办杂志,《岛》《最小说》至今依然在中学生群体中风靡,此外他还是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据他在《天天向上》中说公司年利润过千万……多重的身份集于一体,这完全异于我们传统概念中的作家形象。在人们的想法里,作家总是清贫的,倒并非是说一定有多么穷困潦倒,只是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早已使他们无暇顾及物质世界的得失。可是郭敬明不同,他富有,并且乐于展示,也就是他饱受争议的特点——“炫富”,他的微博和博客充斥着各种名牌商品。此外,在这样一个作家明星化的时代,80后作家也开始向偶像发展,他们将自己也视为一种商品,善于营销自己,注重外表,郭敬明的照片永远呈现出“明星”的风采:他的脸庞出现在时尚大片、杂志封面、微博里,精致到无懈可击。
  还有一个人,韩寒,这个名字恐怕对“80后”来说太熟悉了,这是一个少年成名的典型例子,17岁便因一本《三重门》名利双收,却带着七门功课不及格的成绩离开学校,又拒绝了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邀请,曾经多少学子羡慕他的洒脱不羁,只觉他的文章如斗士的号角吹响了向应试教育的进攻,做出了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说出了大家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可是他后来很少再写出轰动文坛的作品,《三重门》成为巅峰。后来,发生了名噪一时的“韩白之争”,这场骂战源于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该文评价韩寒的作品“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并对“80后”提出了批评:“‘80后’作家这样一种姿态坚持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作家是完全可能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4]韩寒回应了一篇千字短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韩寒说:“同一年生的就是一类,卖猪崽呢。”“他(白烨)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并假装以引导教育的口吻,指引年轻作者。”“书卖得好不好,和文学不文学没多大关系。”“很多的畅销书作家,写的都是纯文学。因为,无论他们怎么写,都有人送钱,所以,就彻底不用考虑什么取悦读者,迎合市场,想写什么写什么。”[5]白烨的反击则集中在韩寒不应用粗话骂人上面。韩寒反唇相讥:你跟我谈道德,我就跟你谈道德,并质疑其在“策划贝拉”、“吹捧蔡小飞”等事件上的职业道德。此后,白烨就关闭了博客。   很快就有批评家站出来支持白烨。3月13日,作家陆天明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了自己接受采访的《“韩白之争”背后的若干问题》,文中表示,“白烨是社会公认的文学批评家———我们现在的文学界,缺少的正是肯站出来说真话的批评家。这件事出来之后,不是有很多小孩子跑到白烨的blog上去谩骂么?一直骂到白烨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博客。他们的这种做法,总让我想起当年的红卫兵。”
  另一方面,站在韩寒一边的批评者也不少。3月25日,作家古清生网上发表长文《从韩寒白烨之争到叩问白烨身份》:“韩寒与白烨之争,引发公众另一方面的思考,即像白烨这样把握着重要批评资源的教职、公职学者,长期以来又从事着书商的策划和推广活动,这是不是一种灾难性的学术腐败?”[6]
  其实这本该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却演变成了互相之间的谩骂,虽然韩寒意在维护自己代表的青春文学,但使用的文字着实有些粗俗。至于白烨,并非全面否定“80后”作家,他对“80后”文学的支持态度是有迹可循的,在2004年第6期《南方文坛》中登载了记者张萍对白烨关于80后文学崛起的采访稿,文稿题目为《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问答》,在采访中他很肯定地认为80后写作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这个由文学少年和文学青年构成的新的文学群体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长足崛起,与此相联系一股清新的文学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7]“韩白之争”让韩寒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很多他曾经的读者也责怪他过于傲慢,可是后来的一件事情再次颠覆了人们的看法,那就是汶川地震,8级的地震让全中国陷入无限悲痛,当时无数人想为灾区出力,知名人士也纷纷发挥自身的名人效应号召各界捐款捐物,正当大家研究着明星们筹集善款的多寡时,“愤青”韩寒却突然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中,直到很多天以后,他才在博客中透漏自己去了汶川,带着一车的食物、衣服和帐篷,他救了人,他收养了很多流浪狗……这让人们终于看到了他性格中总被隐藏的“善”和“柔”的一面。
  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80后文学与批评此消彼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有些80后作家出道时甚至不愿被贴上“80后”的标签,认识到同时也厌恶80后身上许多的缺点。比如张悦然:一张精致的脸、良好的家世、不错的学识,用现在话说就是典型的“白富美”。张悦然父亲是中文系教授,在她看来,父母对其最大的影响,“第一没让我上中文系,第二没让我写作。他们把我送到新加坡学了理科”[8]。恰恰,身在异乡的孤独,对未来的迷茫,让她涌起写作欲望,不可抑制。她主编的《鲤》书系创立,在中国内地首创“主题书”这一全新出版物概念。每本一个话题,已经出版的主题有孤独、嫉妒、暧昧、逃避、上瘾、荷尔蒙等。最新一期的主题是“来不及”,在豆瓣网站上关于《鲤 来不及》的内容简介里,张悦然反思,“80后”这一名词诞生于十年前,“从那个时候起,这一代人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十年里,我们一直在说,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过。我们早慧,却晚熟,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扮演着最初的角色——一个旧传统里的不和谐音符,所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或许不用再过十年,它们就会被完全吞没。”[9]而在张悦然的十年里,她从最初排斥“80后作家”标签,已经逐渐习惯被如此称呼。采访中她说,“我发现自己对80后作家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群体开始产生归属感”。或许正因为此,她在采访中对80后作家的文坛表现流露出明显的焦虑。她批评,80后文学是形容词文学,“无非是几百个、上千个形容词粘贴复制组合,作品缺少精神内核”[10]。她感觉,80后作家呈现出的群像,就像是一群握在媒体手中的空心玩偶,在流水线上被制造、命名,分送到既定的位置,呈现给大众。但这样说也有些不够准确,因为正如莫言所说:“张悦然小说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敏感而忧伤的少年们的心理成长轨迹,透射出与这个年龄的心理极为相称的真实。”[11]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向往什么、抵制什么,这些都能在她的小说中找到答案。李傻傻也曾明确表示:生于80后的写作者要想真正地创作而不只是期待市场的宠幸,就必须抛弃所谓“80后”的概念,他甚至主张废掉“80后”概念[12]。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个人对80后写手持中和态度,不必要全盘否定,因为它有存在的必要和时代背景,我们确实出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代,张悦然曾经说80后“在日本漫画和香港电视剧里度过了孤独的童年,西方流行乐像单车一样伴随他们上学放学,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最好的犒赏。一时间,所有的东西都是进口的,进口的代表一种品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它也许代表一种时髦,是一种发誓要与父辈陈旧落伍的生活划清界限的决心。‘舶来’,真是一个形象的词,海那边运来的东西一定是好的,所以80后念书的时候,连一块橡皮也希望是舶来的”[13],这种观点未免偏颇,但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成长在一个崇洋的年代,传统意义的很多东西不再被宣扬和接受,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运转的商业化思想,金钱至上的利益观念,以及独生子女的自我优越感,但这些实在怪不得80后,批评应该进行,但同时也应该有反批评,任何一方的过于高大都会造成极端的灭亡,批评声音过大,80后再不敢涉足写作,文坛后继无人,褒扬声音过大,又势必会使传统因素丧失阵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仅仅是政治课本中的一句话,更应成为对80后批评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周国平.青春不等于文学[J].青少年日记,2011,(3).
  〔2〕张抗抗.青春不必强说愁[N].中华读书报,2006-08(6).
  〔3〕张丽军.市场孵化·轻写作·伪忧伤·恋物——关于80后文学精神性缺失与困境的讨论[R].山东师范大学,2010.
  〔4〕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J].长城,2005,(6).
  〔5〕韩寒.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J].青春男女生(许愿草),2006,(6):30-31.
  〔6〕古清生.从韩寒白烨之争到叩问白烨身份[EB/OL].[2006-3-25].http://ggqqss.blog.sohu.com/1261101.html.
  〔7〕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问答[N].南方文坛,2004,(6).
  〔8〕〔10〕胡雅君.张悦然 80后文学是形容词文学[N].南方人物周刊,2011-05-16(4).
  〔9〕〔13〕张悦然.鲤·嫉妒[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1〕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M].作家出版社,2003.
  〔12〕黄兆辉.李傻傻推出长篇处女作《红X》[N].南方都市报,2004-07-2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长子县法兴寺宋代圆觉殿彩塑,以其栩栩如生的神态,以假乱真的形态和准确精练的线条已经越来越多地博得了众多雕塑家,画家和美学家的高度赞叹。笔者认为,由于法兴寺圆觉殿彩塑所体现出的内在艺术价值对于当今艺术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所以,对圆觉殿彩塑进行深入的艺术风格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兴寺;彩塑;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
期刊
摘 要:维吾尔文学近十年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维吾尔翻译文学的繁荣,翻译后的文本在叙事关系上发生了变化,《棱角玻璃杯》在翻译中把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但原文中是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我”叙述“疯子”的故事,“疯子”叙述他自己的故事,这是买买提明·吾守尔“疯子”系列小说的叙述风格,而这种处理也与译者本人的生活与学习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叙述者;作者;叙述风格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肖熟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性格的有效方式。关于生肖“虎”的歇后语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从其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大类。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材料,通过分析整理已有与“虎”有关的歇后语,可得出此类歇后语所蕴含的典型文化意义。  关键词:生肖虎;歇后语;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西社会就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彼此仍然是雾里看花,由于双方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文明结构中,存在着不少的误读。在英国企图通过所谓“和平”遣使手段打开中国大门失败后,终于选择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中国也被迫卷入到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中,从朝贡体系到条约制度,中西两种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本身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刑事诉讼侦查程序中坚持侦查法制化以保障人权,对于防止刑讯逼供、冤假错案现象的出现,对于维护侦查活动的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程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对于侦查程序的法制化与人权保障问题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此次修法中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新刑诉法;侦查法制原则;人权保障;比较考察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教学管理队伍对新建本科院校保证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教学管理队伍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进行分析,找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肇庆学院网络引导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网络引导作为肇庆学院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的革新典型,通过网络引导使学工干部和学生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视角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从社区文化建设的享受者转变建设者,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引导;大学生;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73
期刊
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将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以梦幻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而又扎根现实的梦幻世界。在这些众多的梦境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警诫梦,有反映人物情感心理的思绪梦,也有预兆未来生活的预示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梦境使故事充满了奇异性,使人读之精彩,感之颇深。梦境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梦境深化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生活。  关键词:《聊斋志
期刊
摘 要:以黄山景区的旅游翻译为例,首先分析了译者作为源语文本读者与目的语文本创造者的双重身份,指出译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他在自己的期待视野制约下对源语文本进行阅读、理解与接受;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创造者,译者本人的接受、参与与阐释都对译本产生极大的影响。接着探讨了译者的创造、视野融合与视野分歧,指出译者的期待视野对于源语文本的接受与所采取的旅游翻译策略的影响,提出作为源语文本读者与目的语文本创造者,
期刊
摘 要:我国股指期货业务在现行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和三级监管体制的较严格规制下,交易秩序总体平稳,但是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借鉴和吸收美国股指期货市场法律规制的先进经验,我国应积极采取加快期货立法、改善监管体制等措施,以完善我国股指期货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股指期货;法律规制;监管;美国  中图分类号:D922.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