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36年5月舒群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后,引起高度评价,其后于1936年9月和1938年6月两次被改编为同名话剧。《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三个文本在人物安排、情节设置上都有所变化,在政治意识与审美价值上也呈现出不同形态。但三个文本都保留了朝鲜族小孩果里这一他者形象,这种以朝鲜族他者视角进行的国难叙事,真切回应了民族、国家、时代对文学的需求,在文学普遍描写战争血与火的残酷、深掘国民性隐忧和阶级压迫的诸多范式中独树一帜,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叙事视角。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九一八’国难文学文献集成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081)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5月舒群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后,引起高度评价,其后于1936年9月和1938年6月两次被改编为同名话剧。《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三个文本在人物安排、情节设置上都有所变化,在政治意识与审美价值上也呈现出不同形态。但三个文本都保留了朝鲜族小孩果里这一他者形象,这种以朝鲜族他者视角进行的国难叙事,真切回应了民族、国家、时代对文学的需求,在文学普遍描写战争血与火的残酷、深掘国民性隐忧和阶级压迫的诸多范式中独树一帜,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叙事视角。
其他文献
IEEE 802.11是现有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但不是所有最新的产品都会支持它。现存的无线局域网标准也很混乱。它将三个不同的无线技术合为一体。六月份通过的IEEE 802.11为直接序
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接受是李白接受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包容性及酒文化的兴盛,使金源诗人对李白的放饮形象予以正面评价,体认到李白洒脱的风神、痛苦的灵魂及傲岸的风骨,这与南宋诗人形成异朝而同声的局面.南渡后的衰弊国势、文士遭际、萎弱文风,使部分诗人效法了太白诗风的豪放飘逸,又在含蓄浑厚、清丽委婉的风格上做了有效尝试.这与南宋诗歌比较,虽略乏深细却也是时代文化厚度及诗人个体偏好的恰切反映.金源诗人或崇杜抑李,或李杜并尊,总体而言对李白诗歌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以词赋取士的推动作用.
记者晓晨报道以生产ATM网络产品闻名于世的FORE系统公司6月19日在京宣布了一款可提供“即插即用”ATM连接的Fore RunnerLE 155工作组级交换机,并宣布将每端口价格下降了近40
唐代外交使臣以其远赴异域的边地体验,将新奇的异域风情、独特物产等形诸笔端,拓展了古代民族文学地理空间,丰富了古代民族文学内涵。唐代外交使臣其出使行程中所获得的异域文化资源,成为唐代文学发展的“源头活水”之一,并对后世行记类著作的兴盛有深远影响。唐代外交使臣的创作浸润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增进了我们对中华文学的认识。
在TAPI(Telephony API)2.1墨迹还未全干之时,Microsoft公司已在开发下一版本TAPI 3.0的β代码。TAPI 3.0可简化开发人员的工作,允许开发人员直接开发在局域网中传输语音的程
以孝道为主题的民间叙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的诸多文类中。通过对鲁中地区高大姑传说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地方民众通过借用地方志与他处家谱中的文字等手段,达成新情节的创编,此后,庙会活动和外地商人的地方融入促进了高大姑传说的传播。文本重构之外,身体实践与景观叙事也加强了高大姑传说的当代传承。孝道传说的当代传承在地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魏《真人代歌》内容并不限于鲜卑拓跋一部,甚至不局限于鲜卑一族,而兼有当时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事迹。其中《企喻》一章系鲜卑语,历来无题解,根据蒙古语可考知其为“军歌”“战歌”“武歌”之义。联类考察,可知梁横吹曲《慕容家自鲁企由谷》亦杂汉文、鲜卑语成题,涉及慕容鲜卑起源地问题。《真人代歌》中尚保存有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作品,其宗教色彩不可忽视。此外,《旧唐书》《新唐书》对《真人代歌》记载的分歧与错舛,有助于确定《真人代歌》湮没的下限年代,亦可资管窥《新唐书》的史料来源与编撰情况,并供《新唐书》重新标点整理工作参
神话与现实在时空上相距甚远,但是它们在逻辑上有着某种联系。灾害神话中的动物是解释这种逻辑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动物与人类一样,与灾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天地和万物起源到洪水神话、日月神话、人类再生神话、地震神话,再到现代社会中动物与灾害之间的关系,都显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深入研究动物在古今灾害中的处境对当代防灾减灾也有重要意义。
A fast,low-cost and facile spray method was proposed.It can deposit highly sensitive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清初宗室诗人与汉族文士在人性、情感、审美需求等方面展开了深层的文学文化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兼容并蓄、互有交融的人文景观,体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在精神追求、审美心理、情感方式等方面蕴含的一体性。文章以岳端、博尔都、文昭为研究对象,参考诗文别集、诗话笔记、方志、年谱、序跋等相关资料,对他们在汉族文士圈中的文学文化活动加以考察,呈现他们在文学文化方面的生活状态和交游情景,再现清初满汉文学交融的历史面貌,揭示满汉文学交融的具体特征,进而深化对多民族共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