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修辞,精彩作文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波澜,有起伏,才能精彩吸引人。文章遣词造句讲究,才能夺人眼球,成就华章。正如孔子所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学会修辞,则是精彩文章至为重要的一环。修辞,不仅仅是修辞格的使用,它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本文从语音、词语和语句三个方面,就作文如何使用修辞,做点探讨,以期对中学生的写作有所助益。
  一、语音修辞
  它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有节奏,优美动听,同时使语句富有变化,不呆板。为达到这两种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对偶句。诗是凝练的艺术,更是讲究对仗工整的艺术。看看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语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试想,这样的语句呈现文章中,老师焉能不欣赏。
  (二)妙用叠音词。使用叠音词,一是读来朗朗上口,二是可以达到强化内容、情感的目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深”道出了庭院的广大与幽静。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音词的运用道尽了环境的凄凉和心境的凄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荷塘四周的树木: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音词的使用,仿佛我们的眼前尽是树了。
  (三)使用排比。我们知道,使用排比,可以让文章富有气势,如滔滔江水般流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福建优秀考生作文开头: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與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四)运用顶真、反复修辞。顶真,虽在文章中不怎么常用,但在广告宣传和歌曲中运用,往往受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陈慧琳《记事本》:爱的痛了,痛的哭了,哭的累……日记本里页页执着。反复修辞的使用,一是读来音律的上口,二是可以强化句意内容。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词语修辞
  词语修辞,就是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锻炼,古人所谓的“炼字”,就是这个意思。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绿”即为典范。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着一“紧”字而境界全出。古希腊贺拉斯所言:“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表达化腐朽为神奇呢?
  (一)用心选择打磨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平常词,用心选用,进入特定语境,往往变得神奇,富有韵味。请看:
  1.树叶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
  2.他想,走到哪里天黑了,什么地方不能随便滚一夜呢?(柳青《创业史》)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7.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8.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二)词语超常规搭配组合。有时,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词语之间的搭配可以超越常规进行组合,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捧起清清的湖水,吻一吻手中的月亮。(周嘉堤《夏夜》)
  2.温一壶月光,伴寂寞下酒。(山东考生)
  3.鲁迅走了,民族魂消失了,我们守望的只有一地瘦瘦的苍凉。(山东考生)
  4.步履匆匆回到工棚,一身疲惫躺下,然后盖上一件风尘仆仆的大衣。(山东考生)
  5.世界如此姹紫嫣红,绽放一树树的繁华。(山东考生)
  6.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弦上月光》)
  7.往事的风,淡淡地忧伤,一切的一切都回不来的过去一点点错开,弥漫着空洞的无奈。(张荣荣《何人梦里无花落》)
  8.今夜,月华如水。今夜,为你无眠。我站在岁月的彼岸,隔着雪花的距离,思念成殇。(凌懿《想念你是一种幸福》)
  (三)使用修辞格,让表达生动。修辞的妙处,就是原本单调枯燥的事物,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在词语修辞中,着重介绍通感和仿词。通感,有时,也可称之为“移觉”,即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再举例如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2.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3.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4.“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梦幻一般”,属于内心感受,是心理感受,“淡淡的芳香”与“梦幻”的迷蒙轻灵相似,互为沟通。
  三、语句修辞
  就是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锻炼,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句”。语言表达中,使用不同的句式,可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许我们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有那样的追求,我们的文章一定可以让读者刮目相看。
  (一)妙用倒装句。古文中,使用倒装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并没有什么特殊表达效果。但如果将古文中的倒装,尤其是定语后置,运用到现代汉语中,则会让人喜出望外。
  举例:1.昨天下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
  2.周日,我参加了一个生日派对,冷冷清清的。
  3.迎面跑来一群少年,兴高采烈的。
  (二)整散句并用。整句使用,可以使句子气势贯通,声音和谐;散句使用,则使句子灵活生动,自热而不呆板。请看:
  1.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黄刚《草堂诗魂》)
  2.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潘碧秀《流泪的滕王阁》)
  (三)设问、反问,韵味无穷。本来无需问,却偏要自问自答;明明是肯定或否定,还要反问一下,这便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同时也加强了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请看: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这句可谓点睛之笔,被无数人引用过,经典在自问自答中铸就。
  2.如果说冬天已经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反问思考的雪莱,被恩格斯称之为“天才预言家”,他的一问,透露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周易》云,修辞立其诚。刘勰也说,勿为文造情,而是因情为文。中学时代的文章,不妨华丽些,诚如学者沈红旗所言,不要总将华丽与华而不实联系在一起,华丽,决不仅指词藻的繁丰、典故的叠用、引用的穿插及句式的灵活多变,辞格的交错出现等。真正的华丽源于从容的儒雅性格、辩证的思维形式、厚重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科学气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在华丽表层基础上,慢慢进入到真正的华丽中去。
  【参考文献】
  修辞无处不在【J】.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其他文献
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省内铁路运输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浙江省境内的铁路已有沪杭、浙赣、宣杭、新长、萧甬、金温等6条铁路干支线,总长达1000余km,其中金温
Internet的普及使数字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数字旅游的概念出发,构建了数字旅游系统的框架体系,其核心旅游信息系统包括了项目资源、项目管理等基本模块和旅
在微乳液中以化学还原法制备了DDP修饰的Ag纳米微粒,TEM形貌分析表明所合成的微粒粒径约十几纳米,且分布均匀,由结构、红外、元素分析和热分析证实了DDP通过化学作用包覆于Ag纳米核表面,有机修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中,现代设计无处不在,也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追述到现代设计的起源,自1919年包豪斯建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正是这批人才的出现,才让现代设计得以发展。这些设计者们倡导重视功能,反对过于繁杂的装饰。他们所奉行的“少即多”原理即道子“无为而有为”也就是说不做一些无用功注重效率,做一些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又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的事情。在现代设计中的种种现象也正如此
通过对中风病人的护理研究,探讨护理经验,提高护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一个企业都开始逐渐重视自己员工的发展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被列入企业管理的制度当中.它作
C60单晶制备中,粉末总有残留,且粉末表面生成了晶体聚合层。初步探讨认为,粉末残留是与单晶生长缓慢,粉末没有机会完全升华直接相关的;粉末表面形成的晶体壳层是降温时管内C60蒸气分子回
达万铁路全长157.9km,它西起襄渝铁路达州端,东止于重庆万州龙宝区,途经四川省达州、开江.重庆梁平,万州等地。该铁路是连接三峡库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铁道部规划的铁路“八纵八
浙南地区存在同宗族多家庭聚居的长屋式传统民居,各家庭按"榴"进行分配.文章运用建筑历史学、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探究"榴"式居住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将传统"榴"式居住模式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计委计科技[1989]32号文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原主管单位为铁道部,现主管单位教育部,依托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实验室于1989年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