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能否正确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挖掘、探索和解决,也紧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重要性,提高提问质量,努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教与学双向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降低教学难度。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误区
1.课堂提问形式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关注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课堂上常可以听见“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口头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过多,导致学生既不能跟上教学进度,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学生不能及时思考,教师就无法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只能机械地讲课提问,这样的课堂效率明显不高,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
2.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提问,或者提问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或者提问没有重点,更为甚者偏离中心,抑或者提问不科学和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就会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课堂死气沉沉,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记得优秀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往往没有印象,因此授课时只针对优生与差生,没有考虑其他学生。这种教学态度导致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致使学习热情降低,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二、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1.创新课堂提问
提问是保持课堂教学持续的媒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提问,维持课堂教学,同时提高课堂提问质量,创新课堂提问。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的探究与设计,避免提问形式化的问题,避免提问重复简单的问题,而要提问关系课文中心主旨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挖掘、探索和解决。例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抛出话题“谈谈你的母亲”,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重新认识母亲。然后让学生自读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说母亲又是“严父”?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这样由浅到深,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中心主旨,进而将“母亲的伟大”的思想升华。开展有效性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2.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做到提问准确到位,提的问题能时刻紧绕课文中心思想,同时也要针对重难点提出问题。问题有效性得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相关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并思考其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通过心理描写可以加深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认识。 然后提出“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揭示本文的中心主旨与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提问具有目的性,能达到揭示爱国主义精神层面的中心思想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课文,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学习资源设计成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播放一首充满生机的歌曲,让学生猜猜歌曲描写的是哪个季节,进而导入《春》一课。随后简单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然后进行学生分组朗读,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朗读后提问学生以前对春天的认识与朗读这篇文章后对春天的认识,进而提出文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最后师生共同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再按照文章“盼春”“绘春”“赞春”的线索进行朗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掌握。
综上所述,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通过针对性、科学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因而,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误区
1.课堂提问形式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关注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课堂上常可以听见“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口头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过多,导致学生既不能跟上教学进度,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学生不能及时思考,教师就无法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只能机械地讲课提问,这样的课堂效率明显不高,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
2. 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提问,或者提问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或者提问没有重点,更为甚者偏离中心,抑或者提问不科学和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就会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课堂死气沉沉,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记得优秀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往往没有印象,因此授课时只针对优生与差生,没有考虑其他学生。这种教学态度导致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致使学习热情降低,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二、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1.创新课堂提问
提问是保持课堂教学持续的媒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提问,维持课堂教学,同时提高课堂提问质量,创新课堂提问。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的探究与设计,避免提问形式化的问题,避免提问重复简单的问题,而要提问关系课文中心主旨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挖掘、探索和解决。例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抛出话题“谈谈你的母亲”,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重新认识母亲。然后让学生自读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说母亲又是“严父”?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这样由浅到深,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中心主旨,进而将“母亲的伟大”的思想升华。开展有效性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2.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就是教师做到提问准确到位,提的问题能时刻紧绕课文中心思想,同时也要针对重难点提出问题。问题有效性得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相关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并思考其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通过心理描写可以加深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认识。 然后提出“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揭示本文的中心主旨与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提问具有目的性,能达到揭示爱国主义精神层面的中心思想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课文,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学习资源设计成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播放一首充满生机的歌曲,让学生猜猜歌曲描写的是哪个季节,进而导入《春》一课。随后简单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然后进行学生分组朗读,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朗读后提问学生以前对春天的认识与朗读这篇文章后对春天的认识,进而提出文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最后师生共同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再按照文章“盼春”“绘春”“赞春”的线索进行朗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掌握。
综上所述,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通过针对性、科学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因而,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