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发震机制探讨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0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总结甘肃民乐-山丹6.1级和5.8级地震现场考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地震的发震特征,结合区域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本次地震是位于大黄山隆起南缘的民乐-永昌隐伏断裂的民乐-大马营段与大黄山隆起西缘的童子坝河隐伏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震机制主要受大黄山隆起向南西推挤的影响,是隆起区上拱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期刊
从信息化战争对军用食品包装的要求出发,从包装的标准、材料、技术、模式、以及包装自动识别系统五个方面对军用食品包装的开发方向进行了探讨.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1 ] ,对川滇地区 1970年以来 6 7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等地震活动进行研究 ,发现强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主要表现为 :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或上升 ;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 ,滇西南地区强震的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 ,而滇西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表现为低值。表明
自1992年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来,到2005年云南省共完成了56次破坏性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为分析地震灾害对云南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统计了这56次地震的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房屋破坏面积与失去住所人数,查阅了云南省人口、国土面积及1992~2004年云南省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地震频次高、涉及面广、受灾地区分布不均匀;1992~2004年间的震害损失(88.7亿元),占
对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的 8 1级地震 ,在我国西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六省区的地下水震后效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了地震后中国西部地区存在中期、中短期地震危险性。这是利用大范围地下水震后异常研究大区域后续地震的初步尝试
根据云南省地震信息“十五”项目的规范和要求,设计并开发了云南省地震观测数据库系统软件。软件包括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管理软件(由数据源绘图检查、数据入库与管理、数据库绘图检查组成)、前兆模拟观测数据库文件上报软件和地震速报目录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解决了地震观测数据入库问题和数据库完整性问题,可为分析预报人员和地震科研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介绍了一项随机模拟实验,该实验通过模拟一个具体场址模型的地震动响应了解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首先给定一个典型的第四纪沉积层场址模型的参数(包括地层厚度、介质密度、横波速度和品质因子等)的统计特征,并据此在计算机上按截尾的正态分布随机抽样形成了16384个随机模型,然后分别在各个模型上进行SH波地震动响应模拟,最后对所有的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模型参数的不确定程度与模拟结果变化范围之
2002年6~9月,一个由15台流动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布设在腾冲火山区的临时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到了16个发生在近代火山活动十分活跃的马鞍山火山至热海地区内的小震。求其震源机制解,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的破裂面具有以水平走滑为主的破裂特征,个别地震破裂面则具有较大的倾滑分量。这表明了腾冲火山区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多样性及地震破裂方式的复杂性。
对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和小波分析(多分辨分析、小波包分析)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介绍了国内外当前小波理论在数字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波技术在未来数字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以形变(倾斜、应变)观测资料,采用经过实效检验分析后有效率较高的形变前兆参量及异常判别方法,以近年来发生在滇西地区的6级以上地震:武定地震、丽江地震、宁蒗地震以及姚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