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与政党外交实践变化和趋势

来源 :党政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5月10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科研处、政党政治与外交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创新研究论坛——“新冠疫情与政党外交”国际研讨会(在线)在腾讯会议室召开。来自中联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西南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当代世界》杂志社、《党政研究》编辑部及突尼斯泽图纳大学、柬埔寨孔子学院等单位近20名学者与会,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研讨。
   一、 国外政党政治受新冠疫情冲击出现阶段性变化
   与会学者总体认为,疫情期间国外政党政治出现的新变化,既有原有朝野博弈延续的因素,也有疫情引发的国外政党斗争的新因素,两者相互叠加、相互作用,使得疫情下的国外政党政治博弈呈现更为复杂敏感的态势。
   中联部研究室主任栾建章指出,新冠疫情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对各国政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新冠疫情是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不同抗疫效果的背后体现了不同政党治理能力,也体现其背后执政理念。影响各国政党对疫情政策选择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对全球化的态度、对政府作用的态度和执政价值理念与取向。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健康、人民的生命始终放在第一位。”然而,很多国家并不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资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鑫宇分析了美国政治在新冠疫情的表现,他认为美国政党政治处于一个十字分裂的结构,即由自由主义积累导致的顶层和中下层间的阶层纵向分裂与两党极化的横向分裂。而疫情极大地加剧美国中下层的经济焦虑,民主党可以抓住外部冲击的机会完成转型。但因为美国联邦制的这个政治结构,抗疫可以视作联邦和州之间的政党竞争,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选。针对美国对华舆论战,在民族主义互相加强的情势下,我们要注意别激化美国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否则会直接增加共和党以及特朗普的选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德山分析了新冠疫情对欧美政党政治的影响。首先,欧美政党政治的企业化和碎片化现象虽未得到根本变化,但共同克服疫情和恢复经济成为新的共识,欧洲移民等突出问题暂被搁置,短期内对欧洲政治企业化的氛围有所缓和。其次,伴随抗疫物资短缺、政府应对乏力、公共卫生体系问题暴露等乱象的出现,引发新的政治争议。再次,欧美社会的民族主义思想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强化,有可能成为疫情后影响政党政治的主要变量,并通过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政治力量的思想焦点表现出来。另外,疫情的发展趋势超出人们的认知范围,这种趋势凸显了新公共事务危机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各自既有社会政治体制的反思。他还分析了欧美社会两种并存的趋向,以及所带来的舆论和政治行为的变化。一方面,中国所表现出的效力和外交上的主动,给西方留下深刻印象,民间对中国抗疫外交态度反应热烈,而政府反应冷淡;另一方面,西方通过疫情体会到中国对西方社会更直接的影响,并由此而表现出一种警惕甚至恐惧的心理。危机背景给中欧关系所带来的复杂关系特征表现在:竞争关系强化、密切合作变多、进一步分离和既存裂痕突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学刚指出,此次疫情是对政党的一场大考,同时也是一场有关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的没有硝烟的、激烈的国际较量。各国执政党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对待疫情,是科学客观还是唯心褊狭的态度;二是对待人民,是“口号式”爱民还是真正行动派;三是对待国际合作的态度是对抗还是包容。只有那些能够真正以科学的理念来对待、真正为人民服务、以包容合作的国际胸怀来面对疫情增长的政党,才能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得到世界和本国人民的支持。
   二、疫情背景下政党外交面临的外部形势及工作实践
   与会学者多数认为,新冠疫情不仅带来中国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而且给包括政党外交在内的中国外交带来一定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变危为机,成为政党外交坚持自身定位、切实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内容。
   栾建章认为,新冠疫情使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多元化态势更加明显,凸显了以政党外交为代表的其他非国家性质的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疫情期间中联部与各国的政党密切连线,推进了国际抗疫合作,凸显了政党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中联部与专家、高校、媒体等主体的合作空间增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认为,疫情期间最主要的挑战是疫情、舆情和经济不景气三大问题。如何妥善应对这三大挑战,为中国抗击疫情提供良好的国际条件,是疫情期间中国政党外交的主要任务。首先,疫情暴发以来的抗疫外交呈现出了“紧急状态外交”的特征。这种紧急状态下出现了“泛外交”化的外交过载和外交内政化倾向。政党外交比政府外交的优势在于能够弥补政府外交的立场刚性和被动应付的短板,所以它可以“脱敏”,可以通过组织民间、调动各方资源来发挥作用。但是容易因外交范围扩大而导致外交过载或者透支。而外交内政化会导致各国抗疫出现泛政治化,成为国内政治矛盾的牺牲品和替罪羊。所以政党外交可以采取预防性外交,通过政党的接触指出问题,让一些问题消化在社区和基层,防止上升为或者泛化为外交问题。其次,疫情的冲击实际上比舆情的冲击还要小一些,西方对中国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污名化”“追责论”和“排华论”为主要特点的舆论攻击。外交部和中联部等很多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去污名化”,并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海外侨民的安全。再次,比疫情更为严重的是经济景气的影响,由此造成的影响对于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就越大,包括股市,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大宗商品都有巨幅的价格下跌。在以上三大挑战下,中国的政党外交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紧急状态外交”的形态,其主要特征是理念上更加强调命運与共,姿态上更加强调积极主动,机制上更加强调立体联动,行动上更加强调多方联动。但是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外交与非外交的边界问题、泛政治化和泛外交化的问题、紧急状态外交授权法的问题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院长石晓虎认为,新冠疫情虽然带来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但中国成功抗疫也使得政党外交的环境有所改善。第一,中国的抗疫效率引起国际社会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思考,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受到高度称赞。第二,中国抗疫的智慧和经验为国外治理提供了参考,有很多国家愿意在抗疫方面同中国交流合作。第三,中国强大的国力成为不少国家争取抗疫支持和发展经济的倚重。第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发挥大国作用,引领助推国际抗疫合作。当然,政党外交也面临几个方面的现实挑战, 包括人员流动的暂时受阻影响到政党外交的正常开展;各国政党受国内抗疫的压力更多关注于国内问题,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都受到疫情影响;一些国外政党受到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影响,显得较为激进;疫情之下的中国政党外交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国家部分政客、媒体及智库学者抢抓话语权,对中国疫情及抗疫作出一些不实指控和污蔑。
   外交学院余科杰教授从意识形态斗争角度分析了西方对华的攻击的主要目的。西方政党对中国抱有意识形态偏见,并意图将中国作为自身抗疫不力的“替罪羊”,以维护其民主自由价值观,提醒我们不能在意识形态方面对西方国家存在幻想。
   突尼斯泽图纳大学学者瓦希德·斯盖尔指出,从微观角度看,疫情使以前属于个人问题的疾病,突然变成了一个关于国家和人性的问题;在宏观层次上,当今世界已经编织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各种不同的行动者相互作用,使他们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在危机时期恢复的生态系统。
   复旦大学郑长忠教授认为,疫情重构着人类社会各方面交往方式,使得人与人交往发生重大变化,在面临同一个敌人的情况下,人類第一次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冠疫情是一次新型文明形态生成与发展的重要拐点,在疫情前,新自由主义逻辑推动的全球化处在十字路口,已经存在逆全球化的现象,而新冠疫情则加剧了这一趋势。另外,疫情还将导致全球化的转型。与旧的全球化相比,新型全球化不再以资本为中心,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柬埔寨孔子学院原院长谢莫尼勒认为,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疫情,始终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抗疫政策及时到位,展现了高度的组织力与执行力,尤其是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为世界各国政党做了很好的表率。而西方国家为了掩饰抗疫的不力,罔顾事实地抹黑中国,内心极其阴暗,手段极其卑劣。柬埔寨执政党人民党也从中国的管控措施吸收了经验,采取了与中国类似相应的措施,做了非常有效的防控,柬埔寨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鼎力相助。
   三、疫情后政党外交发展的新趋势
   与会学者多数认为,疫情后的世界肯定会呈现新局面,各国外交也可能从“紧急状态外交”回归传统外交,但这个传统外交的内涵和形式都可能有新的发展。政党外交需要把握世情的变化以及外交的变革,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平台和机制等创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郑长忠认为,疫情防控为政党外交设置新议题,提供了新契机与经验。新型政党外交的内容与形式出现新发展,政党外交应当在压力面前发挥其柔性优势,实现整体化与差异化并行。在未来,我们应当对疫情防控过程中政党外交作深入资料收集与深度研究,把握好新型外交形态的重要内容。
   赵可金表示,疫情紧急状态结束以后会逐渐回归到常规状态,回归到常规状态不再是原来的常规状态,而是一个新常态。从常规状态到紧急状态再到新常态,这是我们对于政党外交一个重要的判断基础。
   西南大学杨扬副教授把“注意力经济”的概念引入到政党外交当中来,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利用此次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使得我们的外交形成这种“注意力外交”,加快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的情况,中共通过与国外政党开展网络视频会议、云国际会议,为我们中国特色外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做好中国抗疫经验传播。我们不仅要把中国故事介绍给外国政党,还要把中国故事传播给外国民众,消除国际社会上的错误论调。
   瓦希德·斯盖尔指出,中国渡过了这场危机对世界来说是幸运的。分享抗疫防疫经验将为中国外交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一种软实力,与各国政府和世界行为体进行深入合作。
   中联部原正局级参赞柴尚金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的政党外交应更多地积极参与舆论争夺战,重视全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建设。面对美国主动挑起的新一轮舆论战、媒体战,中国应坚守底线思维,改变过去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出题”,中国“答卷”的应题式的舆论反应。中国应该积极调动新媒体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应该发挥政党外交在全球治理和政治经济合作等多领域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政党外交的优势,汇集各国政党的活力,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大旗,广泛汇聚共识和力量,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对全人类的挑战。中国还应该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寻求创新,发挥政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构建政党交流合作平台,充分调动社会性团体组织的力量,共谋发展新篇章。
   余科杰提出,与西方政党所表现的狭隘态度相比,中共在政党外交中,应秉持开放、包容态度,超越意识形态,发展与各类政党的关系。同时,也要坚持自身理念,不以原则做交换。一方面拒绝画地为牢,以开放态度加强与其他政党对话;另一方面则要坚持自身理念,即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将之作为政党外交的价值引领与目标追求。
其他文献
背景与意义  上海科学院(以下简称“上科院)是专门从事应用技术创新和服务的科研机构。其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既包括直属单位,又包括市属单位和中央在沪单位;既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又包括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既包括公有经济单位,也包括非公有经济单位等。全院现有职工10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专业技术人员7000余人。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上海科学院改党组为党委建制,同时也组建了纪律检查委员会。面对组
期刊
〔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诚信的缺失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19)》(CSMR)的民调数据,揭示了受访民众对政府官员及办事人员信任程度不高的现象,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主客观
期刊
2014年以来,上海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今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从创新社会治理看城市基层党建——上海市委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调研
期刊
【主持人语】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政治信念、政治认知、政治价值、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我们党虽然一贯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但在党的文献上,明确使用“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2016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习近平总
期刊
【编者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冲击,中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国内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的下半场,如何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如何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理论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合乎逻辑的理论演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和利益进行了深刻阐释,将利益集团置于关系范畴和历史范畴中进行考察,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揭示出利益集团的本质特征与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根本上超越了狭隘的集团利益和特殊利益诉求,其所具有的阶级性、先进性、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意味着
期刊
〔摘要〕迄今为止,身份政治仍然是一个学界争论不休的领域,许多学派都提出自身对身份政治的理解范式。自由主义虽然不是最先关注身份政治的学派,但它对于身份政治的回应主导着西方社会对于民主危机的解决方式。自由主义制度认同的出发点是保障个体权利,国家只是作为外在的程序化架构而存在,而个体只需对于国家负有最低限度的国家认同感。制度认同的核心要义是通过制度认同来维系国家的向心力,其价值序列为政治价值秩序代替心灵
期刊
〔摘要〕政策设计的实践源于设计科学领域方法的借鉴,是政策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对于政策设计的特性,西方学界形成了以“问题”为中心、以“政治”为中心和以“非设计”为中心的三种解释路径。工具主义与建构主义是政策设计研究的两种典型取向,前者关注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组合,历经“旧”工具主义到“新”工具主义的转向;后者关注目标人群属性及其相应的政策利益与政策负担的分配,重在重新审视拉斯韦尔的“政治关心”。作为一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加强党校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研究,上海市委党校于近日举办了“加强主业主课研究——提高党校党性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研讨会”。来自中组部、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组织部、15个省市区党校和上海市党校系统的12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一、充分认识党校党性教育的
期刊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形态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这次飞跃提升到新时代的高度,提升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实践形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新飞跃,而这次新飞跃的基本实现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标志的。从理论和实践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