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憩室合并食管支气管瘘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26岁,因刺激性干咳半年,进食后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地出现刺激性干咳,无痰,无发热,盗汗、乏力。1个月前出现进食后咳嗽加重,伴有胸闷憋气,胸骨后不适,无恶心、呕吐、心悸。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溃疡边缘黏膜小凹形态及黏膜微血管等微细结构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Pentax EG-3430Z型放大胃镜对158例溃疡病患者,先行常规检查,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溃疡边缘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改变,于相应部位内镜下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良性溃疡胃小凹形态规则,34.4%及67.7%患者呈C型和D型,93.8%恶性溃疡患者胃小凹呈E型,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良恶性溃疡小凹形
目的探讨10年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主要酸相关疾病在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53598例。选择全部十二指肠球溃疡(DU)、胃溃疡(GU)、反流性食管炎(RE)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却感染情况及DU、GU、RE检出情况的变化。结果10年来却的平均检出率为42.17%。1996年最高,为48.77%,2005年最低,为33.61%,
患者女性,48岁,糖尿病史10年,长期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在7-8mmol/L.除阑尾手术史无其他特殊疾患史。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及便血,初始为黑便2次,其后皆为鲜血,量不多,
患者男,67岁,发现右腋下包块半年,剑突下痛1个月,加重1周后入院。2年前,患者右食指甲下出现一黑斑,后指甲脱落,表面溃烂出血,伴疼痛.经久不愈,外院病理示“慢性溃疡”1年前,进行有食指末节切除术并愈合良好:半年前,发现有腋下鸡蛋大小包块,包块质硬,欠活动,后缓慢长大;1个月前.剑下隐痛不适,呈持续性疼痛,无呕血、便血、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对受检者胃底、胃体、胃窦行全面的普通内镜视野扫查后,对胃窦、胃体、贲门部位进行共聚焦图像采集,并在图像采集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然后将共聚焦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扫查部位共42个,其中贲门4个,胃体5个,胃窦33个。共聚焦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42),敏感度为100.0%(15/15),特异度85.2
细胞表面的外来刺激可引起一系列胞内信号,对促进细胞增值、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生理作用。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某个环节异常,可引起细胞异常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过多集聚,这是肠道炎症和肿瘤的病理基础。促分裂原蛋白活化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是连接细胞膜表面受体和基因表达的重要信号调节酶,已发现哺乳动物肠道组织细胞内至少存在4种MAPKs,即ERK/M
患者女,52岁,因黑便、贫血、腹痛1个月入院。十二指肠镜检查见一肿物位于十二脂肠水平部,8cm×7cm×7cm,上缘紧贴十二脂肠乳头,向腔内生长突入十二脂肠降部使该部阻塞(图1),活动度差,活检为间质瘤。术前肝功能检查正常。行外科手术,于十二指肠乳头下方3cm处切断水平部,行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后10余小时患者上腹痛、黄疸,血丙氨酸转移酶112U/L,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间Cajal细胞(一种调节自主运动的起搏细胞)的肿瘤,瘤细胞显示KIT突变和表达KIT蛋白(CD117)及CD34,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或浆膜下层,常规胃镜检查对黏膜下病变难以定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
提到医疗风险管理的目的,容易片面理解为补偿医疗差错.然而其真正目的是给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制定消化内镜的风险管理指南,首先是提高内镜诊疗质量,其次是降低内镜检查风险.本指南不包括腹腔镜的有关事项.其中把推荐采用的各事项按程度分为A、B、C 3个级别,A:强烈推荐采用;B:希望采用;C:建议采用,但尚缺乏足够的推荐依据或建议作为将来备用.
消化道癌是严重危害世界人民和我国人民健康及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据国际癌症研究所报告,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消化道癌占35%;中国的情况也相类似,男性前5位肿瘤死因中胃癌占第一位,其次为食管、肝、肺和结直肠癌,女性的状况也不乐观。癌的预后与病期密切相关,据日本国立癌中心大宗病例统计,Ⅰ期胃癌切除后的5年存活率为93%,Ⅱ期为76%,Ⅲ期为49%,Ⅳ期只有19%;因此,防治消化道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