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个弱项,相对于中学的其他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往往是最多的,但收效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是失望。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十分重要。
[关键词]
双向互动;梯度性计划;扩大阅读量;读写结合
语文学科有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厚重的文化,是众多学科中最富吸引力的,是一门情感学科;也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农村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是缺乏兴趣造成的,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做语文阅读题时,没有细腻的情感体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语文阅读束手束脚;缺少阅读训练,造成读不懂现象,干脆遇到阅读题就放弃了;对语文阅读缺乏信心,阅读成绩低,体会不到阅读的喜悦而失去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
农村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困惑:首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研究,没有适合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其次,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迫于压力将阅读训练的重心放在了考纲的考点上,形成了考纲考什么,阅读就练什么;再有,阅读教学缺乏目的性,只将阅读作为一种形式敷衍了事。如何解决这样的现状,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快乐参与,营造双向互动的阅读课堂
(一)我读书,我受益,让思维“活”起来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应是两者共同参与、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意识,让他们尝到“踮一踮脚就能摸到”的甜头。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教学中,笔者注重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阅读的金点子”“你对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并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办一期班报——“智多星之智慧闪光点”。有的学生说,读课外书如若没有交流,效果就会差很多。为此,笔者利用每个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述课外书中摘录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共享。交流后,把这些读书卡片贴在教室的展板上,称为“积累树”,鼓励大家勤去阅读。此做法实施后发觉好处甚多,不仅促进了佳文共享,而且锻炼了讲述人的口才,摘录的方式也体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优良传统,加速了积累。
于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利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我参与、我快乐,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讲台成为学生课堂表演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谈收获、话感悟;围绕每节课的阅读提纲,孩子们可以大胆质疑、自由发言、自主阅读、合作研讨、汇报展示、评议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周庄水韵》一课时,上课铃响前,每个小组的语文课代表就把各组汇报的要点写在了本组小黑板上,并做好了小组汇报的准备:有的小组展示的是这节课的文体常识;有的小组与同学们交流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词句、有的则把课前阅读中的疑难之处分条列出……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踊跃走到黑板前,兴致勃勃地与他人交流自己观点,把“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这一教学难点自然引入全班交流,深入浅出、轻松突破。可以说,在教师正式讲解之前孩子们已经把知识“嚼”碎了,整节课教师只是组织、引导、参与,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动了起来,而且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双向互动的阅读课堂,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合作探究,制定梯度合理的阅读计划
(一)小组合作,各显神通
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阅读首先要做到的是读懂文章,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有读懂文章,又怎么能答好题,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看似简单,但学生在面对众多信息点时会出现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教育环节中,教学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体现出梯度。笔者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即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主动学习。B层即中等生,这一层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平平,课堂学习中注意力比较集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即后进生,这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一篇阅读,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诗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等。对B层同学的要求是:理解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诗句。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基本理解文章的意思,能够读懂即可。这样目标不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农村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个弱项,相对于中学的其他学科,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往往是最多的,但收效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是失望。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十分重要。
[关键词]
双向互动;梯度性计划;扩大阅读量;读写结合
语文学科有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厚重的文化,是众多学科中最富吸引力的,是一门情感学科;也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农村学生的阅读困惑主要是缺乏兴趣造成的,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做语文阅读题时,没有细腻的情感体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语文阅读束手束脚;缺少阅读训练,造成读不懂现象,干脆遇到阅读题就放弃了;对语文阅读缺乏信心,阅读成绩低,体会不到阅读的喜悦而失去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
农村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也存在着很多困惑:首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研究,没有适合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其次,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迫于压力将阅读训练的重心放在了考纲的考点上,形成了考纲考什么,阅读就练什么;再有,阅读教学缺乏目的性,只将阅读作为一种形式敷衍了事。如何解决这样的现状,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快乐参与,营造双向互动的阅读课堂
(一)我读书,我受益,让思维“活”起来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应是两者共同参与、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意识,让他们尝到“踮一踮脚就能摸到”的甜头。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教学中,笔者注重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阅读的金点子”“你对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并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办一期班报——“智多星之智慧闪光点”。有的学生说,读课外书如若没有交流,效果就会差很多。为此,笔者利用每个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述课外书中摘录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共享。交流后,把这些读书卡片贴在教室的展板上,称为“积累树”,鼓励大家勤去阅读。此做法实施后发觉好处甚多,不仅促进了佳文共享,而且锻炼了讲述人的口才,摘录的方式也体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优良传统,加速了积累。
于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利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我参与、我快乐,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讲台成为学生课堂表演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谈收获、话感悟;围绕每节课的阅读提纲,孩子们可以大胆质疑、自由发言、自主阅读、合作研讨、汇报展示、评议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周庄水韵》一课时,上课铃响前,每个小组的语文课代表就把各组汇报的要点写在了本组小黑板上,并做好了小组汇报的准备:有的小组展示的是这节课的文体常识;有的小组与同学们交流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词句、有的则把课前阅读中的疑难之处分条列出……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踊跃走到黑板前,兴致勃勃地与他人交流自己观点,把“作者抓住水乡特征来体现周庄的优美和韵致”这一教学难点自然引入全班交流,深入浅出、轻松突破。可以说,在教师正式讲解之前孩子们已经把知识“嚼”碎了,整节课教师只是组织、引导、参与,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动了起来,而且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双向互动的阅读课堂,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合作探究,制定梯度合理的阅读计划
(一)小组合作,各显神通
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阅读首先要做到的是读懂文章,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根本没有读懂文章,又怎么能答好题,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看似简单,但学生在面对众多信息点时会出现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教育环节中,教学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体现出梯度。笔者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将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即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主动学习。B层即中等生,这一层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平平,课堂学习中注意力比较集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即后进生,这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一篇阅读,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诗句,赏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等。对B层同学的要求是:理解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诗句。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基本理解文章的意思,能够读懂即可。这样目标不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