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听到一节省级公开课,课题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发给听课教师的教案上,写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已知斜边、直角边画直角三角形的画图方法;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观察、猜想、思考、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
3.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数字数吓一跳,194个字!字多不算什么,关键还是其中蕴涵的东西多!知识技能方面,画图方法会了,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应用掌握了;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探索活动,转化思想得到了培养,各种能力也上去了;解决问题方面,学会了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情感方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了,学习习惯好了。一堂课的能耐真大!
要全面落实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得把这些目标详尽地写出来吗?写了194个字的教学目标,就当真能在课堂上落实?对比课改前后,我们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问题了。
课改之前,教师们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时,写上去的目标往往很简单,一两句话而已,主要写的是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而自从实施新课程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化成了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且要“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已意识到教学中不能仅仅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同时还要强化过程性目标的实现,但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于是乎一些根本就无法达到,或者是难以通过测量的目标赫然列入其中,而且是多多益善。如果说课改前课堂教学目标太重基础知识的话,那么课改后更多的则是华而不实。这种认识越来越偏离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滋生了许多问题。
第一,过多的教学目标只会造成“贪多嚼不碎”。以上述教案为例,四个大的目标领域,涉及到十多个具体目标。试想,要在45分钟内达到这些目标,平均每三四分钟就得实现一个,来得及吗?!若要不能在这堂课内达成这些目标,岂不是就成了一节堂而皇之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课了?不达到教学目标的课按惯例难道不算是失败的课?另外,不要说在一节课内,就是用十天、百天、一年、十年也难以说清这些大而化之的目标是达成了还是未达成。原因很简单,这些目标的表述就表明了,这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难确定的模糊表达,根本无所谓达成还是没达成。就拿“经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来说吧,这个“经历”二字表达的是什么?是学生自己动笔、动脑探究呢,还是教师从头至尾讲授探究过程,而学生从头到尾都听教师讲这个探究过程?这两种情况是否都算学生经历了?或者,只要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听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但根本没听明白,是否也算经历了呢?所以我认为“经历”一词不具有确切表达的功能,容易产生歧义,不宜用在教学语言表达中。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哪样对学生的发展没好处呢?一个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最后成为上述各方面都良好的人才,这何尝不是我们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呀?但是,就45分钟的时间,却想要去落实很多大大小小、内涵丰富的目标,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俗语:“贪多嚼不烂。”想要赋予一堂课过多的目标,想要全面落实这些目标,后果就可能是什么也没实现。
第二,“虚假的教学目标”只能是“表面文章”。制定很多的教学目标若真的是一心为学生发展考虑,那倒最多是“空想主义”,还可原谅。但有些案例或多或少体现了当前制定教学目标时的另一现象——“虚假的教学目标”,那危害就大了。何谓“虚假的教学目标”呢?比如说,制定目标时,大家很喜欢用“发展学生的数感”“学会与他人合作”等语句。但你若去问问他“到底什么叫数感”,他支支吾吾讲不清楚;你若问问他“此处为什么要安排合作”,他也是一脸疑惑。原来这个教学目标是“虚”的,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明知道不安排合作,或许效果也非常好,甚至根本不需要这个环节。安排合作,无非硬去沾点新课程的光。但有了“新课程理念”这个光环,课的层次就高了,于是理直气壮地如此宣扬。什么叫“数感”,自己也不知道,但这是个新武器,是件靓丽的外包装,一写“数感”,别人一见如此高深莫测,当然“肃然起敬”,课的层次不言而喻就高了。
可见,如今的一些公开课,看似制定的目标有不少,实际上有很多是写给大家看看的,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制定“虚假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大家学会的是做“表面文章”,这会使我们的课改实践流于形式!
第三,一堂课的每个教学目标没必要都写出来。新课程提出了要落实三维目标,这是否就意味着制定目标时就必须得把每个目标都写出来呢?不是。以“情感性目标”为例。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中要落实“情感性目标”,于是大家制定的目标里就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成功带来的欢愉”、“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等等。我们不能说数学课不要情感性目标,或者说情感性目标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上述教案中“养成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这能通过我们一堂数学课的教学而形成吗?有些目标是经过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一个主题才能达到,如果把它定位为一节课的目标,不现实。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积极情感、为人处事的良好品性,这方面的教育牵涉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此,我们开设专门的课堂,如中学的社会课、小学的品德课等,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教育落实;我们也应该借助各种场合,各种时机渗透,比如在数学课上挖掘可进行道德教育的因素。可见,数学课上进行情感、品德的培养,这是一个常规的任务,是不需要再特地制定出目标来昭示大家的。其次,良好情感的形成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尤其在一堂课内有大的提升,也就是说,在一堂课里是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那么在制定目标时,难道还有必要写出来吗?
透视当前公开课制定详尽教学目标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这都是因为教师们没有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而造成的。课改之前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维度少、要求低,因此在新课改时就提出了三维目标。于是,我们才经常看见制定详细教学目标的现象。尽管目标制定得详细了,字数必然会显得太多,看起来也很累,可教师们都是乐此不疲。也曾听教师私下里讲:目标写得少,别人会误以为我钻研教材不深。甚至还有人说:制定目标简单了,还谈什么在课堂上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呀?但要落实三维目标并不等于要完全否定原先的做法,或者说原来制定目标时写的字数少,相对较为简单那就是不好的。实际上,如果在备课时,制定了过多的教学目标,掺杂进一些不必要的成分,长久以往,那倒真的会害人害己。所以,备课时的“表面文章”是做不得的!让我们制定真实、务实的教学目标,同时扎实地去落实目标,切切实实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作者单位:河北省盐山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中和)
1.了解已知斜边、直角边画直角三角形的画图方法;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观察、猜想、思考、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
3.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数字数吓一跳,194个字!字多不算什么,关键还是其中蕴涵的东西多!知识技能方面,画图方法会了,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应用掌握了;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探索活动,转化思想得到了培养,各种能力也上去了;解决问题方面,学会了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情感方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了,学习习惯好了。一堂课的能耐真大!
要全面落实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得把这些目标详尽地写出来吗?写了194个字的教学目标,就当真能在课堂上落实?对比课改前后,我们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问题了。
课改之前,教师们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时,写上去的目标往往很简单,一两句话而已,主要写的是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而自从实施新课程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化成了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且要“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广大教师已意识到教学中不能仅仅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同时还要强化过程性目标的实现,但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于是乎一些根本就无法达到,或者是难以通过测量的目标赫然列入其中,而且是多多益善。如果说课改前课堂教学目标太重基础知识的话,那么课改后更多的则是华而不实。这种认识越来越偏离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滋生了许多问题。
第一,过多的教学目标只会造成“贪多嚼不碎”。以上述教案为例,四个大的目标领域,涉及到十多个具体目标。试想,要在45分钟内达到这些目标,平均每三四分钟就得实现一个,来得及吗?!若要不能在这堂课内达成这些目标,岂不是就成了一节堂而皇之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课了?不达到教学目标的课按惯例难道不算是失败的课?另外,不要说在一节课内,就是用十天、百天、一年、十年也难以说清这些大而化之的目标是达成了还是未达成。原因很简单,这些目标的表述就表明了,这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难确定的模糊表达,根本无所谓达成还是没达成。就拿“经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来说吧,这个“经历”二字表达的是什么?是学生自己动笔、动脑探究呢,还是教师从头至尾讲授探究过程,而学生从头到尾都听教师讲这个探究过程?这两种情况是否都算学生经历了?或者,只要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听了“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但根本没听明白,是否也算经历了呢?所以我认为“经历”一词不具有确切表达的功能,容易产生歧义,不宜用在教学语言表达中。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哪样对学生的发展没好处呢?一个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最后成为上述各方面都良好的人才,这何尝不是我们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呀?但是,就45分钟的时间,却想要去落实很多大大小小、内涵丰富的目标,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俗语:“贪多嚼不烂。”想要赋予一堂课过多的目标,想要全面落实这些目标,后果就可能是什么也没实现。
第二,“虚假的教学目标”只能是“表面文章”。制定很多的教学目标若真的是一心为学生发展考虑,那倒最多是“空想主义”,还可原谅。但有些案例或多或少体现了当前制定教学目标时的另一现象——“虚假的教学目标”,那危害就大了。何谓“虚假的教学目标”呢?比如说,制定目标时,大家很喜欢用“发展学生的数感”“学会与他人合作”等语句。但你若去问问他“到底什么叫数感”,他支支吾吾讲不清楚;你若问问他“此处为什么要安排合作”,他也是一脸疑惑。原来这个教学目标是“虚”的,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明知道不安排合作,或许效果也非常好,甚至根本不需要这个环节。安排合作,无非硬去沾点新课程的光。但有了“新课程理念”这个光环,课的层次就高了,于是理直气壮地如此宣扬。什么叫“数感”,自己也不知道,但这是个新武器,是件靓丽的外包装,一写“数感”,别人一见如此高深莫测,当然“肃然起敬”,课的层次不言而喻就高了。
可见,如今的一些公开课,看似制定的目标有不少,实际上有很多是写给大家看看的,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制定“虚假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大家学会的是做“表面文章”,这会使我们的课改实践流于形式!
第三,一堂课的每个教学目标没必要都写出来。新课程提出了要落实三维目标,这是否就意味着制定目标时就必须得把每个目标都写出来呢?不是。以“情感性目标”为例。课标提出数学教学中要落实“情感性目标”,于是大家制定的目标里就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成功带来的欢愉”、“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等等。我们不能说数学课不要情感性目标,或者说情感性目标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上述教案中“养成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这能通过我们一堂数学课的教学而形成吗?有些目标是经过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一个主题才能达到,如果把它定位为一节课的目标,不现实。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积极情感、为人处事的良好品性,这方面的教育牵涉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此,我们开设专门的课堂,如中学的社会课、小学的品德课等,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教育落实;我们也应该借助各种场合,各种时机渗透,比如在数学课上挖掘可进行道德教育的因素。可见,数学课上进行情感、品德的培养,这是一个常规的任务,是不需要再特地制定出目标来昭示大家的。其次,良好情感的形成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尤其在一堂课内有大的提升,也就是说,在一堂课里是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那么在制定目标时,难道还有必要写出来吗?
透视当前公开课制定详尽教学目标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这都是因为教师们没有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而造成的。课改之前的教学,教学目标的维度少、要求低,因此在新课改时就提出了三维目标。于是,我们才经常看见制定详细教学目标的现象。尽管目标制定得详细了,字数必然会显得太多,看起来也很累,可教师们都是乐此不疲。也曾听教师私下里讲:目标写得少,别人会误以为我钻研教材不深。甚至还有人说:制定目标简单了,还谈什么在课堂上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呀?但要落实三维目标并不等于要完全否定原先的做法,或者说原来制定目标时写的字数少,相对较为简单那就是不好的。实际上,如果在备课时,制定了过多的教学目标,掺杂进一些不必要的成分,长久以往,那倒真的会害人害己。所以,备课时的“表面文章”是做不得的!让我们制定真实、务实的教学目标,同时扎实地去落实目标,切切实实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作者单位:河北省盐山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