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导引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禹舜,1962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参加全国重大展事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上海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被各类艺术类报刊刊载。曾出版多种个人专集、合集。传略和作品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多部辞典。
  撇开市场不谈,今天的艺术基本上属于以理论为导向、以活动为触媒的潮流性事物。艺术文论中,但凡以“焦虑”“存在”“遮蔽”以及其他深奥的西方当代哲学术语为主的,大都是为当代型艺术服务;传统型艺术的品评,则把“天人合一”“澄怀观道”“气韵生动”之类的词语作为关键词。概念化所导致的一个共同结果是:创作经验的日益匮乏和艺术内容的不断虚弱。而以水墨为表现手段,立足于日常生活寻求山水精神变革的创作,则处在上述两个类型之外的灰色地带。由于缺乏深入的讨论,故此它们在面貌上比较模糊,很容易出现像“豕亥鱼鲁”之类的混淆。卢禹舜的绘画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这种灰色地带的特征,他在画中对天地关系的思考、对东北风物的关注,以及对传统诗画意象的当代转化,都比作品题目的悠远更能反映他的独特之处。
  三位一体
  山水画一直以恪守“老庄之道”为己任,无论是“畅神”还是“自娱”,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个人所需的“一己之利”。而作为中国山水画精神的理论来源——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强调的都是个人与世界的一体性。庄子在《齐物论》中以声音喻指寰宇,将它分“天籁、人籁和地籁”三类,三者以层级关系递进,形成往复回环的系统。死抱玄远的“天籁”不放,却听不到或不想听到世间的“人籁”和“地籁”,恐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在卢禹舜的艺术思想中也有一个相对应的框架,他认为:“山水精神反映的是山与水的关系、天地万物的关系、人的关系,从这几个关系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理念精神、画面内在结构和自然的关系,也包含着自然感受,也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质关系。”不过,绘画毕竟是绘画,理所应当与其他学科交融,但又不能把阐释其他学科的概念作为目的性工作,画家的思考仍旧要诉诸笔端。卢禹舜的绘画有三大系列:“八荒”“唐人诗意”和“写生”,这三者在笔墨上保持了一致性——使画家的整体特征比较鲜明,而在表现重点上又各有分工。“八荒”系列可以看作是核心。卢禹舜所有作品中体现的通彻天地、理性布局和对景物的写实态度,在这个系列中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而“诗意图”则是因为中国绘画和诗文的近亲关系,视觉艺术非常容易通过这种跨学科的途径来寻求自身的变化。“诗意图”的核心观念与董其昌等人作品中的“仿”有神似之处;而写生则使绘画的表达具体可感、丰富细腻。当然,笔墨功夫、塑造手法、画面经营等问题是可以永远讨论下去的;但对成熟艺术家来“东北作家群”开始。20世纪30年代之后,自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作家进入关内,他们的写作便奠定了东北文艺全景式描写、与大时代共命运、生活气息浓郁等基本特征,影响了之后包括以垦荒大军、知青为创作群体的“北大荒”版画和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学、创作。“85思潮”时期的“北方艺术群体”又把这种气质与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而不论是哪个阶段,东北的创作都与整个地方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对某种现象或状态有相对直接的表达,对教科书中现实主义进行着不断的实践和超越,因此,东北艺术一度出现了理性和神秘、现实道路和表现主义混杂共处的状况。
  卢禹舜的作品,一方面保留和继承了东北文化中无边的静默、荒远、冰冷、浑厚和广袤;另一方面,他把在东北土地上体验到的东西,又返回到创作中。以域外写生为例,地壤相近、历史情景的恍若相似都被容纳进来,“八荒”系列中贯穿时代和空间的纵横交错的艺术特征在具体写生对象中得到发挥。“贯通”,是他的作品在气质上保持一致的重要的方式。在纷纷杂杂叠加在一起“荒”的东北意象中,表现以农业和后工业生活共同构成的“底气”,对以水墨为表现方式的艺术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过去30多年的实践结果告诉我们,所谓的“现代水墨”或“实验水墨”并没有完成水墨变革的使命。如果跳出当代艺术的偏见、传统水墨的桎梏和当代水墨对艺术表现手法简单移植的死胡同,卢禹舜的“八荒”系列或可对此做出回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要“呈现天地万物于一体的和谐自然”。重要的是,在这种大系统中对变化了的万物有清醒的理解。与其把这一系列作品当作具体的作品形态看,不如当作对绘画的一个思考角度。在东北的极地状态下,在不能完全依靠科学来解释的广袤空间里,艺术家采用艺术和科学之外的方式表达对身处天壤之间的感受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如果没有内心的信仰,则很难从东北向更北处的“极地”眺望。卢禹舜采用构成的方式分割画面,一息贯通天地,或许可以看作是脚踏大地仰望天空时的一种仪式,它当然带有不可知的神秘主义色彩。
  其实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天人合一”的宗教性远远超过后人的哲学比附,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求某种虚假的正确,而漠视艺术和世界中固有的信仰与不可知。中国山水画家所企求的“生生不息”,恰恰需要收集天地之间的资讯,在大地的导引下和呼吸吐纳中,推动历史和现实的资源共享、自我和世界的充分交流以及绘画和观看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这一点,应当作为从整体上阅读卢禹舜作品或中国当代艺术时的参照。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读者为什么翻开这部书?读者想看到什么?读者会看到什么?  每位作者精心完成一部著述,出版之际,总会这么提问。那么《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该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大约十年前,万新华开始了对傅抱石的全面考察。2004年为纪念傅氏百年诞辰而完成《傅抱石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率先开启傅氏的专门研究。五年后,于2009年完成《傅抱石艺术研究》,该书的基本框架:著述篇及绘画篇,分由美术史
期刊
了解中国画,你必须知道好的标准,而不只是满足于分辨不同的笔法和皴法。笔画就像句子,组成一个形式。我们现在说的是内在的特质,就是你必须熟悉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笔墨、他们特别的用笔,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法。你要多看画,眼晴的训练是靠着视觉经验的深度,你必须特别注意笔墨。最后,我相信你要真正抓住笔墨的真意的话,你就需要自己实验用笔。为什么我只看倪瓒所画的一角就可以认出他的作品呢?因为我已经沉迷于他的画中
期刊
中国古典美学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会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品”。因此,中国古典艺术批评通常也被称为“品评”。所谓品评就是给艺术家和艺术品分出高低优劣。比如,常见的有“逸、神、炊能”四品。这四品中逸品最高,能品最低。不过,还有一种品评,不做高低优劣的裁判。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我们并不能说首品“雄浑”比末品“流动”要高。在黄钺《二十四画品》、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和徐上瀛《溪山琴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同
期刊
1986年3月23日和25日的《人民日报》对题为“当代中国绘画所面临的挑战”的学术研讨会做了报道。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两个最主要的艺术机构: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中国绘画面临着三个“挑战”,或曰“当前的危机”,即中国艺术传统的丧失、来自西方的影响,以及当今艺术领域的商业化和投机主义。研讨会还探讨了老一辈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间的冲突,传承中国艺术传统所面临的困境,
期刊
生命起源于水,我们的先民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许都有大河情结,但每个人的体验和记忆又都有其特殊的一面。我出生于陕西临潼,靠近渭河,又在灞河边长大,对于河,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眷恋。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从灞河的石桥上走过,要走很长时间,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感到视野开阔—灞上的千年往事,李白诗里那夹杂着豪迈与忧伤的尘封岁月如云
期刊
王西京,1946年生,陕西西安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美术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多次在全国各地及海外举办个人展览,并获得国际奖项及称号多种。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五千余幅,出版作品
期刊
王西洲是我在中国国家画院工作室的学员之一。来我工作室学习之前,王西洲就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中青年人物画家了,并任西安中国画院艺术室的主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职画家。在当地,甚或是全国,王西洲都有较好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在工作室的系统学习,王西洲无论是从观念、理论还是艺术创作实践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方面得益于其勤思善悟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踏实专注的为艺做人的态度。我想,这两点也是王
期刊
说到书法,也许,我们先聊聊盛唐气象为更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而去,张旭三杯草圣传,怀素“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酒和人的狂欢,诗与书法的媲美,这怎能不令所有人的目光和喝彩都聚焦到盛唐这样一个性张扬、内心世界充满张力的特殊岁月!  盛唐似乎成了一个地标和精神的高度。那儿有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那儿有无视礼教、借着酒神舞蹈的神行,那儿有“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的绝艺,那儿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
期刊
2013年10月30日,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亨利摩尔展厅举办的“水墨中国”——中国画名家精品英国展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主办,北京玉橄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文尚丹青(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中国书画》作为唯一受邀的媒体全程进行了采访。  据此次画展策展人杨润东介绍,展览通过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及中国国家画院邀请了共45位中国水墨艺术家,精选了105件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水
期刊
主持人:各位同道、朋友,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的文化学者、德高望重的美术史论家姜澄清先生。姜老刚刚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了“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的最高荣誉。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他的学术成果影响就非常广泛,对当代书坛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姜老主讲的题目是“书法的形表与神质”。现在有请姜澄清先生为我们开讲。  姜澄清:朋友们,我是中年以后才学书法的,今天讲,算是门外汉。中国的各种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