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上的误区
  1.“学校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我们普通学校只能是走着瞧,等人家建设好了,“克隆”一下就行了。对一所学校来讲,那是校长的事,何必兴师动众,花大力气?首先,“学校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校文化”建设是每一所学校的事情。“学校文化”建设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层次高下的差别。由于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无法复制,也无法克隆。其次,“走着瞧”、“等待克隆复制”,本身就是一种“不求上进、但求安稳”的“学校文化”具体写照。再次,“学校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有一种误解:把“校长文化”当作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和“校长文化”有联系,更有区别,简单地说,是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校长的良好素养能推动“学校文化”朝健康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校长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校长的缺陷,怎么能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呢?即使有一位素养十分优秀的校长,当他离任后,怎么办呢?幸好,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学校的真正领导不是校长,而是那些优秀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传统,多少代人都这样工作。把学校发展的砝码全都压在校长身上,这种学校肯定是不成熟的。
  2.“学校文化”建设,不就是校园“净化、美化、香化”吗?“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回事吗?校园“净化、美化、香化”,只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表层化的非主流的一部分。试想,一座公园尚且要挖掘其文化的内涵,一个企业都在花大力气搞“企业文化”建设,难道一所学校能停留在“净化、美化、香化”这个水平上吗?“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的确很有起色,同时还健全了许多规章制度。我们也要注意到,档案中的文本制度,各校基本相同,但是对待这些制度的态度和方式截然不同:“写在纸上的制度是应付检查的”、“制度有什么用,还不是校长说了算”、“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执行起来讲感情”、“制度是定给傻子的”、“学校的制度是校长制定的”、“制度是从人家学校抄来的,根本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无法执行”、“制度的制定要慎重,要发动群众广泛讨论,一经通过就要严格执行”、“制度的执行要严肃,不能各自为政”……这些表象告诉我们“学校文化”建设不应是表层化的、文本化的,而应当追求符合学校特点、符合本校特点的
  物质、精神与行为一致的状态。可以这样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成熟的起点,“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成熟的标志;“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规范化的要求,“学校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个性化的追求。
  3.我们学校环境优美,名言警句、校风校训、雕塑图片的制作相当精美,“学校文化”还有建设的必要吗?一所学校的真实精神状态,是不能在“环境优美”、“名言警句”、“校风校训”或“雕塑图片”中寻找的。校长报告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口号,不一定是“学校文化”建设水准的标志。现实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单位精神状态在口号或口头上是高调的,可能其成员的精神状态不佳;有的单位口头表达上低调,可能其成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却处处体现高雅。
  4.“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是理论的提升,只要从国内外最流行的理论体系中找一找就行了。其他方面都差不多了。理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行为,首先是教师的行为。理论再好,学校教师开会时会风不好,讲空话、改作业、打瞌睡……行为没有转变,再好的理论也是苍白的。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十分先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依然处处反映了落后的教育思想;在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对先进的教育思想接受很快,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陈旧的一套。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重点是放在学校成员习以为常的实际运行规矩以及价值判断上。
  5.学校就是抓升学、抓分数,“学校文化”是虚货。升学、分数确实很重要,这都是教育的结果。问题是结果是怎么取得的?起点与人家一样吗?人、财、物的投入与人家一样吗?环境氛围与人家一样吗?生员、师资水平与人家一样吗?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了吗?政策有优惠吗?……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反映了教育的过程。任何时候,不能脱离过程,片面地看结果。真正能提高学校水平的,是“学校文化”建设。事实上许多重点学校是十分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正是“学校文化”建设,更使他们如虎添翼,加速了发展。
  二、究竟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如有的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的认为学校文化是教育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观念形态的总和,有的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等等。概括起来,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发展。学校文化除了包括校园文化的内容之外,在于它更加注重学校中心工作的载体,即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外化;学校文化更加注重学校群体成员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文化更加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学校文化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等。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文化素养的现代化。这些方面的现代化是以文化现代化为前提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重要途径、方法、措施、进行育人的文化背景、氛围,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说它是深层次的,因为它不仅涉及人的表意行为,而是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入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说它是高品位的,因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的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而是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文化对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系,推动素质教育高水平的实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文化的主要功能
  1.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形成的源泉。学校目标、教育价值原则等无形的文化因子,共同构成学校文化“电磁场”,成为学校管理中一种无形的“指挥力”和“协调力”。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能使师生员工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学校形成相互信赖、团结协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校凝聚力。
  2.学校文化激励导向作用。从学校发展看,现在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学校硬件建设问题,这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实现学校的发展,还必须有先进的学校文化的激励和引导。学校文化对整个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及行为趋向起到引导作用,使之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唤起学校成员内心的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情绪和精神使大家对工作不感觉苦和累,而是成就感和精神享受。对学校成员起到积极的巨大激励作用。
  3.学校文化的约束和辐射作用。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和发展起来,就会产生某种文化氛围造成学校成员的从众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之自我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同时这种良好的学校文化还会通过多种渠道弥漫到社会,辐射到社区,树立起良好的学校形象。
  4.学校文化可以创造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发展,还必须有学校形象塑造、学校信誉树立、学校品牌建设等学校文化因素的促进作用。文化投入对于培育综合型学生,对于学校保持和扩大市场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听到“学校形象制胜”的说法,学校形象设计已成为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学校形象好,就外部而言,可以吸引学生、吸引家长。与学校形象相联系的是学校信誉问题。讲求信誉是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不讲信誉不仅不能实现自我发展,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学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开发,并要不断增加学校的文化投入,提高学校的文化质量。
  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的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建设先进的现代学校文化。面对世界范围多元文化的冲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
  2.整体性原则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总体上对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主体性原则
  现代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全心全意的依靠师生员丁,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取得扎实的成效。
  4.选择性原则
  现代学校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面对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直面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吸取先进的社会文化精华,进而内化、提炼、生成学校特定的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五、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具体建设的内容很多,但至少应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1.加强校本研究,形成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共同价值信念是学校文化的支柱,共同价值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的先进办学理念得到全体成员的广泛认同,二是先进理念能够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为此,必须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实践表明,通过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可以促进这一组织目标的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就是实践工作者运用一定的专业理论武器,解决学校改革与发展问题、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问题的一种实践与创造活动。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其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积极研习的教研组文化,继而形成学校共同价值观。
  2.师生文化建设:师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内容指教师、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师生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师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方面的建设,如师生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学习观念、思维方式、日常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礼仪、待人接物、衣着、饮食、消费等;文化多样性与师生应有主导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方面的建设,如师生价值观发展的引导,对社会倡导的主导价值观认识的提升,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对西方价值观的融合,对新的价值观的生长;社会转型时期学校价值观教育与师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方面,以及师生主导价值观的评价方面等。
  3.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课程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包括学校课程文化的基本内容,即蕴涵于文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实验等课程中的仁爱与情感、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与价值等为标志的现代课程内容文化的挖掘和优化;不同类型的学科课程文化的特点分析,如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强调的理解与交流、批判性思考、审美体验,数学学科强调的理性思考、审美体验、实践创造等;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即学科渗透、专题性研究、学校文化建设新课型以及开放式教学等。   4.基于网络技术的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基于网络技术的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即学校网络课程文化,是人们在基于网络技术的课程中进行学习、交往、沟通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它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产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学校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将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方式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体系变革,建立自主式、开放式、生活式、创造式等学习方式。具体建设内容涉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教与学的审美性、生活性、理解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分析;网络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提升;网络文化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等。
  5.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是现代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包括学校的建筑物与布局,及其风格,文化设施,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詈、学校的绿化与美化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设计与建设、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正校门、大型壁画、校史馆的设计与修建;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等的创作设计与修建;内部陈设布置,如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厅堂的陈设布置、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广播、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
  6.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长期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条例、措施、规定、行为规范等,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发展目标、运行效度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发展与诚信价值观的确立,服务、激励、保障等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具体包括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识,教职工个体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制度的激活、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学校部门群体的制度、常规的保密、档案管理、宣传、外事工作的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的文化建设。
  六、建设学校文化的主要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理念。一个学校能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既表明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也是其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吸引人才主要有四个要素:一是薪酬,即工作报酬;二是事业,有了事业,不给钱也愿意干,人留人不如事业留人;三是机会,要让教师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四是氛围,让教师在学校中干得/顷心和舒心,不会因人事关系而浪费太多的精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承认等等。很多学校改制后,学校效益好转了,教职员工的待遇提高了,而教师离职的反倒增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已经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导致人才的流失。
  因此学校应大胆选拔任用新人,给青年人以锻炼成长的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学校领导要有大海般的宽阔胸襟,不要害怕将来年轻人会取而代之而有意压制;学校要形成争赶先进、勇创先进的风气,要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创造适合个体成长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尊重;要充分发挥每位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理念。
  2.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学校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实力、地位的体现。当代社会,构成学校竞争实力的,既有教室、实验室、设施、设备、资金等经济因素,也有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学校信誉、学校形象等非经济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经济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有时甚至超过经济因素的作用而决定竞争的成败。
  学校视觉形象包括各种标志、校服、校旗、色调、象征性符号等内容,加强学校形象建设除了标识要统一之外,色调要简洁明快并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公众审美心理,使公众能够通过视觉准确地识别学校。信誉是一种资本,对社会讲信誉,对家长讲信誉,对学生讲信誉,是一种永恒的投资。诚信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学校要加强诚信形象建设。
  学校形象有载体,学校领导是最重要的形象载体,社会各界主要是通过对学校领导的认知来评价学校的。作为学校最重要的管理者—一校长,要有学者的风范,大海的胸襟,人格的力量,不能靠拉虎皮做大旗过日子。
  3.建立学习型组织。21世纪最成功的学校是学习型学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校组织形式已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这就对个人及学校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型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在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实践中,要注意学习过程中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学校产生不同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优势是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是具备不断创新能力的组织。创新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的源泉,而创新能力来自于对教职员工的不断培训。因此,要把建立“学习型组织”作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总之,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驱动是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作用的。现代教育的发展表明,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只有那些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学校,才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
其他文献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谈起教师,有太多的溢美之词,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不一而足。人们评价一位好的教师可以说出许多优点,严谨治学、工作踏实、爱岗敬业、为人正直等。但在我看来,教师形象的第一要义应该是爱,应该是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成材成人,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构建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讨论高效课堂的构建。从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三观”的先进性,并以罗甸为例来阐述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  【关键词】杜郎口模式;高效课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2008年,一股“杜郎口旋风”吹遍神州大地,五湖四海“课改”柳绿花红。2013年7月22日至7月28日的一周时间内在杜郎口中学学习,此次学习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非学历正式学习,而且是到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诗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首先教育的宝贵资源。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业的有力之举。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
期刊
21世纪是对话精神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正在进行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的转换。《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对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的教育,意义重大。那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有效对话?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营造氛围,自由
期刊
在党的十八会议上,党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也才能成就他未来的发展。我校从2010年承担《传统文化重在塑人》这一课题以来,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与道德素质的养成。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力图从更高层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解决我们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德育价值的进一步凸显。  一.优化育人环境,经化学生心灵  1.加强理论学习,由校党支部、教科室组织对教师进行指导、
期刊
“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是真正有效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够得到德育的滋养,随时随处都能够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这样的德育才会是自然的。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正是遵循这样的理念,让传统美德教育走进课堂,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处接受教育。”——这是九江县一中校长欧阳华钦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要求。  要让传统美德教育在校园结出累累
期刊
“一年立足,两年发展,三年飞越,五年成为山东省名校,十年成为全国名校”,这是年轻的翰林中学努力实现跨越赶超的奋斗目标。  “我们起步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起点低。打造全国名校的目标,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位翰林师生的心中。”5月21日,莘县翰林中学校长王雪宽表示,成立于2010年的莘县翰林中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高起点开局到规范化运转,从饱受质疑到赞美如潮,短短时间内就已经成为莘县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期刊
一、关注留守儿童,成就大唐学府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远离本土,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他们被称为"进城务工人员"。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5800万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大部分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经商,自己和爷爷奶奶或姥娘姥爷生活,有的被寄养在亲戚家里。与其他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有更多的缺失:首先
期刊
为了进一步落实开展市教委“快乐活动日”的要求,体现联建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导向及校本化的分层目标;体现发展学生个性,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学校将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实施优化组合。着力推进探索“课程整合”的工作,作为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学校将活动内容安排做如下划分:学科类、技能类、竞赛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将探究型课程设置成团体形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