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地到彼处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li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是由上海外难美术馆与HUGOBOSS合作推出的一个两年一次的奖项。大奖是HUGO BOSS全球艺术计划的项目之一,该艺术计划还包括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合作,面向全球、备受推祟的“HUGO BOSS艺术奖”(HBAA)项目。HUGO BOSS亚洲1新锐艺术家大奖于2013年首度举办,专注于支持和表彰亚洲范围内表现杰出的年轻艺术家。2015年,第二届亚洲大奖将其视角由大中华区扩展到包括东南亚地区,六位来自这一区域的年轻艺术家获得入围提名,并于2015年10月30日起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展示其创作。今年仅是第二届的HBAA虽然年轻,但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项目,持续发掘和支持新晋优秀艺术家的重要标志,关注在地语境和亚洲跨文化交流的信访室,并身体力行地支持着对当代艺术发展有助益的有力实验,鼓励美学、思想和文化的多样性。
  HBAA奖项设置的目的还在于希望当代艺术能做更多对当下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工作室,还与他们所生存的物理、社会和历史环境深深交织在一起,这种互动也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作为2015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教育项目之一,“在地对话”系列活动试图深入挖掘每一位入围艺术家作品的创作语境,通过走访入围艺术家居住和工作的城市、拜访他们的工作室、与当地观众展开对话来探讨直接影响入围艺术家作品的环境。与此同时,该系列活动将为在当地讨论艺术家作品提供一个新的框架,让当地观众在思考这些艺术家关注的主题和媒介时可以参照亚洲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此举也是为了遵循本次大奖的使命,即增进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横向交流与相互了解,打破亚洲各地与西方之间单一的交流维度,关注在地语境和亚洲跨文化交流的新方式。这也便是探讨亚洲艺术的新构架之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说,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原本属于本地的文化面貌与习俗是否被磨平?而我们艺术家的创作中若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容易滑入民族主义的窠臼——此种表达方式如今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排斥。似乎大家都更希望以一种国际化的思维和语言来表达艺术的包容与“大我”。然而,这或许过于自信了。因而,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语境下,在不落于形式捆绑的途径下,准确表达自己文化的东西,是值得探索的。因而我们惊喜地看到了来自缅甸的莫萨的作品,将手势替代语言作为表达与沟通的工具,并借由自己创造的一套手语来拓展“手”的无限可能,以及“手”背后的文化语境。来自缅甸的奠萨,他将行为实践放在公共空间和公众的交汇点上进行表演和录像,与来来往往的人群直接面对面体悟、交流和运动。同时,他运用大量的手势作为一种表达和态度,在自拍摄影组集《脸和手指》以及灯管铝板装置《向我所栖身的社会提五个问题》,他就用手势模拟了一套手语,后者在缅甸严密的审查机制和政治压迫时期成为一套有力的艺术表现工具,并呼吁公众勇于发声。毫无疑问,奠萨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记,他把缅甸特有的手工伞放在广场或公共空间展示,并邀请观众把玩伞面的拉链开台。而那段7分20秒之长的《仰光各地的手》将我们带入迷人、质朴而温情的手工艺人的世界。这里守望着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之心——而这,才是每一种文化绵绵不绝的根基所在。作为一位行为艺术家,他在画廊和仰光街头创作,也积极参与东南亚与南亚地区以及国际上的各项艺术活动。艺术家在这些游历中体会到来自开放与封闭社会艺术家的许多相异之处,让他得以在审视区域性的行为艺术景观和艺术创作心态的同时,对自己身为一位艺术家和个人的身份都有了深刻的体会。
  本届HUGO BOSS入围艺术家群展上展出莫萨的“伞计划”(umbrella project)和“手计划“(hand project)里的一部分。“伞计划”是他从2007年的一件作品中发展出来的新作,其名称是《像伞,像国王》(Llke umbrella/Like king):一把8英尺宽的阳伞被安装上拉链,观众可以通过拉上或拉下拉链来随机地改变每把阳伞的形状,有时像蝴蝶,有时会像弓箭、树木等等。这件作品旨在突破原有固定的模式、探索新形式的可能性,并从多个角度对我们已经赋予物件某些既定属性提出质疑。
  “手计划”里,《向我所栖身的社会提五个问题》(five questions to society where I live)是一件全新的作品,由霓虹灯信件和手形雕塑组成:这些问题包括:“你还好吗?你很好吗?你安宁吗?等”(R U Ok?R U Good?RU Good?R U Peace?),它们分别对应了五种手势:“OK”标志的手势、竖起大拇指的手势、代表和平的手势等。
  另一个为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艺术家所困扰的是殖民与后殖民的问题,这似乎更多的是社会学范畴。这也是候选艺术家谷口玛丽亚关注的主题。来自菲律寞的谷口玛丽亚此番带来的是她的代表作“砖画”《无题》系列。她以单色绘画的技法创作的砖画中投入了密集的时间和劳动,即每天在工作室中用丙烯在画布上一排一排地涂绘窄小的格子,形成矩阵。每一块灰黑色颜料都有细腻微妙的变化,每天的工作状况、思考的问题、听的音乐都会影响到画面的细节和质感,这些细微的变化和转变,最终聚集在一起,倚靠墙面放置,形成巨大的“砖墙”,给人一种沉重和压迫的感觉——这或可隐喻曾经的殖民时代对于当地生活与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有一天,也像这些矩阵一样排山倒海;就像艺术家本人多次强调的,将这系列作品视为自我调节、自我审视机制:艺术家将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情绪统统“书写”于画面中,工作室里的工作时间统统“记载”在画面中,形成连绵的、自我生长的叙事性的铺陈。它们是一个个心理矩阵,精神结构——如果留下诸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改变心态也能是水滴石穿的过程。
  同样来自东南亚柬埔寨的万迪拉塔纳,严肃地将艺术作为一种执着的虔诚。他拍摄了一组组越战时留下的弹坑,然而今日那边已草长鸢飞,坑已成湖泊或水塘,那么,历史会被遗忘吗?艺术家似乎没有给出答案,就像他回到童年因战争而丧命的父母埋葬的棕榈树丛,他找不到确切埋骨方位,但他知道四周的空气中,亲人无处不在。
  “延展性”也是本次HABB作品中一个显著特征。因而,这些艺术家从来不担心或者关心自己的作品是否会被人界定为所谓的“抽象艺术”——囿于理论的冠名词不是他们关心的,他们更多的是做一些项目,一些行动中的艺术。艺术家们深知,艺术往往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现实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然而,艺术可以提出问题,启引思考,促进反思,并表达自己的立场。艺术也能以“乌托邦”式的场景打破现实世界的藩篱,激发人类无穷的想象,构建多维“平行世界”,就像来自重庆的艺术家关小所设计的《地心穿刺》纪录片和《认知的形状》,用国像、符号堆砌成一个于我们而言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而不断循环至令人绝望的视频,嘲讽了人们凡事都追求一个确定结果的价值观。同时让我们反思——过多的知识堆砌,是否最终沦为工具?人类是否最终会沦为自我模仿的境地?
  因此,艺术在当代的功能,就是搭建一座从此处到彼地的桥梁,做一个沟通和往来。桥当然是要打地基的,地基的牢固程度固然视脚下土壤和地质而定,但更重要的是搭桥之人的用心与敬业,是以怎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建设工作?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中国台湾艺术家黄博志做的或许就是这种桥梁的工作。他的《生产线》在展厅再现了生产车间的场景,一排排齐整的丹宁布衬衫笔挺地挂在架子上,而把它们光鲜制作出来的一双双手却缺席了,我们看不见——那些手很可能就像黄博志的妈妈一样,被染成了永远洗不掉的蓝色。黄博志的几组项目都非常有意思,不仅是邀请观众走入展厅看他的作品,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走出”美术馆、走入田野、走入自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们,以及急切地进行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社会,或许过于习惯消费、商业的生活方式,渐渐成了“景观”的展示品和牺牲品,却忘记了脚下大地原本的天性。因而,艺术家甚至用了残忍的鸟类标本《五百棵柠檬树》寓意那些不再鲜活的田地、消逝的森林、失业的农民以及一种文化,硬生生地在一个特地搭建出的雪白的展厅呈现,雪白到刺眼。“我想把母亲会的技术,不管是农业的耕种或是农产的加工,还有她和亲友的人际关系、和土地的关系串连在一起,我想要重新找回。在过去,这些都是一个不断循环运作的系统,但到了当今因现代化的原因,这些系统都被切断了。当然,这是一个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但我觉得在一个农家、农业小区里面,它过去是联系着整个小区运作的重要事情。”黄博志如是说。
其他文献
在本次展览中,我将重点介绍那些没有依附于任何一种既成的艺术形态或形式,而是通过挖掘身体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尝试理解世界本原的艺术家们。  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基于身体与世界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并没有模仿或是理想化这个世界,而是通过理解、诠释世界,在艺术家的想象中重新建构而成,因此是艺术家们利用了真实的感觉。与表演性密不可分的身体能力、细腻的感性、物质和空间,以及洞察时代潮流的能力,都要归结于转
期刊
陈瑞(以下简称“陈”):这次展览和以前区别很大,甚至和你年初做的那个版画展可以说完全是两个风格或者说两个概念。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是怎么做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罗凡(以下简称“罗”):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吧。前面那个展览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是版画专业毕业的,这么些年一直想对版画语言有一个交代。上个个展以后,我给自己的自由度放宽了,没像以前那么拘谨,觉得想做什么样的艺术,然后就更加自由地去做。 
期刊
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艺术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也使穿越现实与非现实的新媒体艺术泛滥。自2007年智能手机出现后,艺术的领域再次得到了扩张。通过便携电子产品和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很多知名艺术家得以实现脱离传统绘画工具(笔与颜料)进行创作,用网上搜集的素材拼贴组合完成的作品,用移动方式投入“增强现实”的作品也开始纷纷出现。而近年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光州双年展以及上海双年展等大规模艺术展览上出现的艺术
期刊
“北纬30度上下的轴心时代被雅斯贝尔斯发现。”这句话有三个重点:无奈的地段和紧迫的时段,以及发现和被发现的“个人”们。这个掐头去尾的时代,这个强弩之末的地带,以及力不从心的“个人”们。漩涡里的鱼如果意识不到离心力是谈不上原则的。如果能意识到离心力是螺旋形的,艺术感就觉醒了,因为这是一种“没有接口的准确”的唯一形式。  每一个时代都有所处时代的自设藩篱的当代性。看看这些曾经的当代艺术家们吧:马萨乔(
期刊
现代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族群关系,但同时,个体内心世界的狂欢却因此而打开了另一扇窗,并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野蛮滋生。从早期的《未眠》与《五感》到新近的《陈列物》系列作品,伴随着内在景观的变化,龚辰宇的绘画语言日渐纯熟,笔法及画面张力愈显游刃有余,粗放的笔触相互堆砌,点线率性地勾勒出多变的形象,同时对对象适度畸变,整个画面在变奏中放射出强劲的表现力。龚辰宇也愈加善于通过解构画面来挑逗观者的审美习惯,
期刊
峨眉山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峨眉山——的所在地,历来因“峨眉天下秀”而享誉中外。为了沟通自然遗产、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血脉,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把峨眉山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都市,首届“峨眉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于2015年12月25日至2016年2月20日在峨眉当代艺术馆、峨眉山市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亚洲及欧美多国的近百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作品与公
期刊
九官格  ——精确的视觉化  2015.12.6-2016.1.3  明园艺术中心  今天,西方艺术的空间表达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观看习惯和空间感知。文艺复兴初逐步形成的线性透视法所确立的网格状的图式,从15世纪前半叶的佛罗伦萨一直扩展到欧洲早期现代的几乎所有国家。19世纪中期以来,摄影术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技术乃至于当代计算机3D建模技术,本质上依然是一个限定了上下、内外的框架(取景框),在取
期刊
当“极简主义”走向“绝对实在”,面对一张白布,要求观众要做出肯定时,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指出:极简主义者利用“剧场“为其作品的“物性”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情境,去除“剧场”,这些作品没有价值。  “极简主义”对“物性”的强调是“现代主义”对“形式”价值肯定走到极致的结果,当“形式”成为“极简”的时候,对这些形式作品“物性”的强调是必然的。但从逻辑上讲,这样的“物性”能不能使“作
期刊
盒子的隐喻与物的线索  自家峰(以下简称“白”):今天,对于更年轻一点的读者而言,了解你的作品更多的是“日常的物”之后的各个系列,这个线索已经持续了有十多年了。记得从人像到物的转型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的,在描绘了各种不同的物象之后,你有没有尝试回过去画人呢?  张恩利(以下简称“张”):有,但是可能是另外一个方式了。  白:是两个并行的线索,  张:不,并行的说法好像两种风格不相干,实际上对
期刊
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的个展中,文献作为一种补充介绍,总是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起到铺垫或补充的作用。但是,鲜有像周加华那样,在展厅的整个一楼洋洋洒洒地用图片、资料与影像,甚至结合装置与空间营造,把自己的艺术人生来了个“和盘托出”。  周加华的人生很多彩,周加华的绘画很纯粹。一楼文献展区的丰富与二楼作品展区的单纯形成了对立而统一的关系,构成了“周加华”式的立体叙事。所以,他很贴切地将展览设定为“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