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孔是唯一的方式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23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你好埃里克,你在大学是科学学士,具体是什么专业?
  埃:我在艺术学院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在我们那个年代,只有那些学油画之类的纯艺术才会有艺术类文凭,其他的都归到科学学位下面。
  中:你们怎么看待多年来针孔摄影家的这些作品?
  埃:1984年,我创办了《针孔资源》这个杂志,那时候我和南希还没有在一起,1988年我们相识,后来就共同经营杂志,多年来陆续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针孔摄影作品。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专门的关于针孔摄影收藏的方式,尽管很多人做针孔摄影,但是没有博物馆和美术馆真正重视这个。我们很希望做一个以针孔摄影为主的收藏主题,很多我们俩认识的针孔摄影家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他们也不好意思推销自己,把这所有的针孔作品聚集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世界各地的相对完整的针孔作品收藏。
  中:针孔摄影是一种很古老的摄影形式,为什么你们会选择这样一种形式来创作?之前你们还尝试过其他形式的摄影吗?
  埃:当年我还在学校的时候,还很少有专门的摄影课程,当时我的兴趣主要是绘画,我也从没想过拿着一台照相机去拍摄和创作。后来,当我发现小孔成像这样一种古老的成像法,我就开始尝试制作针孔相机,从那之后我就只用针孔进行摄影,因为我觉得这种形式才能真正地反映我想要捕捉的东西。我从来没有想过用普通的照相机去做些什么。
  我甚至不知道普通照相机怎么用。对于我来说,针孔并不是什么传统的方式,而是唯一的一种形式。非常棒的形式,去创作出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
  南:以前我一直是用照相机来进行拍摄和创作,直到1982年我在一个展览上看到针孔摄影的作品,哇,太棒了!这就是我一直想要寻找的方式。
  我特别喜欢针孔成像之后四周模糊发暗的感觉,我也很喜欢针孔摄影那种拍摄时的未知感,因为你无法确切知道最后的影像到底是怎样的。针孔是需要静下来,思考然后才开始拍摄,这和我以往用照相机抓拍是不一样的,这种感觉我也很喜欢。针孔摄影可以表现出我所拍摄的主题或对象的灵魂,那是非常棒的一种体验。
  中:通常意义上的摄影是以精确见长,但是针孔摄影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们怎么看这种不确定?
  南:针孔摄影人大多都喜欢这种意外,也就是你说的不确定性出现在影像中,我们管这种偶然出现的东西叫“针孔小精灵”。你不知道它是怎样出现在你的画面中的。一个意外,很多人很喜欢这种意外。
  这次展览的那张《重建的柱子》,就是那张有一个柱形的照片,其实是有一个类似划痕或者裂痕的线在上面,那就是一束光不小心透过我的快门形成的,那真是无法预料的。
  埃:我认为所谓的艺术创作,如果你事先知道你创作出了什么,无疑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但是不知道,同样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针孔迷人的地方,这比你拿个照相机去拍摄足球比赛有意思,我认为。
  《奶奶变成了月亮》是我最著名的一张针孔作品,在我拍摄到这样一张照片大概一年前,我曾经在速写本子上画了老奶奶在月亮上这样一个画,画完就放在一边了。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拍摄的一张针孔照片竟然非常像我一年前画的那张画,虽然那是一个意外,但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巧合。也可能和你大脑中的一个模糊的影像,或者甚至一个暗示有关?我也搞不清楚是什么,但是非常的有意思。
  其实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奶奶或者外婆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以至于我发现很多类似的“月亮上的奶奶”这种感觉的针孔影像,每个人的画面都不尽一样,但实际上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想法。
  中:世界各地的针孔摄影家们不断尝试各种针孔形式,比如有的甚至将嘴作为一个小孔成像的工具。具体到你们俩,你们是更愿意尝试针孔摄影的多样性,还是会专注于其中的某个方向?
  埃:我所制作的一些针孔相机,比如,有一个和自由女神有关的相机,还有一个外面是石膏脸的相机,都是我在做之前就有一个想法,然后很明确地用它来拍摄,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那个石膏脸的相机,针孔是在其中一只眼睛上,脸的后面再没有什么了,其实就是我自己在后面,意味着我可以自由地去表现。
  中:这些年经营《针孔资源》杂志,你们也接触了很多针孔摄影家的作品,对你们的创作有影响吗?你们从其他人的作品里汲取灵感吗?
  南:是的,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作品是惊人的,6000多张照片,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创作者,新墨西哥州博物馆在它们的官网上展示了大约800多张针孔作品,结果反响强烈,这也是很有社会影响的事情。在接触这些针孔作品的这个漫长过程当中,我们经常惊异于其他人的创造性,比如,有一个人就是将针孔放在地上,拍所有人的脚。柏林墙倒塌的时候,有一个德国人,在柏林墙塌陷的一个窟窿处,从东柏林这一侧拍西柏林,然后又从西柏林那边拍摄东柏林,效果特别神奇。如果不是我们做这本杂志的话,可能我永远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德国人做了这么有意思的事情。
  中:你们的作品中涉及很多内容,诸如战争、不公,等等,你们的针孔摄影是形式决定内容,还是内容决定形式?
  埃:我只能说我在实现自己的想法,我用一个油桶上面的小洞来表现战争,那个油桶本身就代表着战争的一部分。这也是针孔,油桶就是相机。我通过上面的弹孔来拍摄那个飞过的东西。我用一个瓶子做成人脸的样子,瓶嘴是一个洞,也是一个小孔,我透过瓶嘴来拍摄一些东西,这是一个政治上的题材,这也是我的“面具”系列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今天坐在这里,撰写对于胶片时代的回忆,我猜想应该是缘于“柯达”不再是影像行业的领跑者与主导者。原来路边随处可见的柯达胶片冲印店,也带着那句经典的“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与我们渐行渐远。  131年前,美国人乔治·伊斯曼努力让照相变得像拿铅笔写字一样简单,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留下自己的影像。于是,无数家庭的团聚、老人的笑容、女人的靓丽青春、孩童的成长,都与柯达联系在一起。那个长方形黄色盒子里
期刊
陈攻:在风光摄影范畴中讨论Ps,我想主要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在这个领域里使用Ps是可以理解的,须知Ps不过是传统暗房技术在数字时代的延伸化和便利化,正如当我们欣赏郎静山大师的画意山水集锦摄影作品时,不会有人质疑他采用暗房工作的合理性一样,今天当我们使用更容易操作的电脑Ps技术对风光摄影作品进行后期再创作时,也是无需大惊小怪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就是这种"Ps"是不是要有一个"度"的
期刊
时间:7.26-10.26 地点: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从2012年开始,荣荣&映里受邀参加在日本越后妻有创作新的作品。他们着迷于那里优美的四季,常常带着他们孩子一同前往并参与拍摄。他们的作品延续了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2014年6月,荣荣&映里在东京的三潴画廊展出这个系列,被“The Culture Trip”评为东京今夏十大不可错过的艺术展览之一。本次展览是“妻有物语”系列在中国的首
期刊
编前  “人造美女”事件  2009年7月19日,第59届环球小姐大赛上海赛区初赛阶段,大赛主办方出人意料地宣布:从本届大赛开始将允许有整容经历的选手参赛。由于世界三大顶级选美比赛(世界小姐、环球小姐、国际小姐)之前都公开拒绝所谓的“人造美女”,此举因此招来诸多质疑。  国人围绕“人造美女”可否参加选美大赛问题分成正反两方,支持者认为:无论是自然美还是人造美,都是美,不该厚此薄彼,既然通过后天努力
期刊
编者按:  存在即合理,每一款相机和镜头都有上市的充分理由,它们都是买单者心目中的“最佳”。其实,世界上永远也不会有最好的相机,也没有最差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本刊编辑部综合分析2012年各厂家发布的所有相机和镜头,向读者推荐出共计31个类别的“《中国摄影》年度相机(镜头)”,以便帮助读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相机。  原本大家都在想: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展会经济似乎要走向没落了,无论
期刊
时间:7.26-8.27 地点:郑州/全视影像画廊  杨延康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在西北地区拍摄信仰天主教的人们。随后从2003年开始,又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投入西藏的藏传佛教的拍摄。十年间杨延康共用掉2100卷胶卷,拍摄了7万5千余幅照片,该展展出了其中40幅作品,全部由杨延康用银盐纸基手工放大。该站已于拉萨、台北、西宁展出,还将在北京798映画廊(9月13日)、深圳“华·美术
期刊
普利策新闻奖创立者约瑟夫·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王文澜、贺延光拍了一辈子照片,在他们都已过六旬的人生中摄影占据了超过40年的时间,而他们几乎都没有办过个展。今年3月和6月,他们两人分别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学生举办了《生活的肖像》《延伸的视点》与北京电影学院学生
期刊
时间:8.31— 9.30 地点:上海/C14画廊  付羽的作品注重传统摄影的表现张力,他对摄影本体语言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颇受关注。本次展览展出了他的新作,展览题目来源于该展策展人姜纬的评论:“初看付羽的这些摄影作品,也许有黄景仁《春日和容甫》 中:‘绚烂亦云极,但觉意萧森’的感受……他的作品,产生于朴实的时间和粗砺的空间,他相信摄影的根本力量依然在于直指人心。”
期刊
“用语言来描述针孔图像的神秘感很难,但把心灵、深度、向往、永恒和特殊感觉注入到视觉现实表现中,人们可能在一个梦幻的国度看得到。”  —引自埃里克 · 雷纳《针孔摄影》一书  在手机摄影盛行的今日,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即拍即看,摄影的未知与不确定性已经很稀有了。如果,没有镜头,没有测光,没有取景器,没有快门,更别提Led显示屏与回放,这样还能摄影吗?可以的,那就是基于小孔成像原理的针孔摄影。对于已经流传
期刊
在相互守望的同时串联起个性特征下的不同的纪实摄影感悟。学术上的平等,展出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使这两个影展显得轻松、务实、融洽,观众们游走于影像对话者之间,比较着双方的特点、个性、差异,评说着各自的长长短短,无意间自己也融入到作者及策展人所追求的学术氛围中,各得其所。  3月5日和6月3日下午,向来不大讲究衣着的王文澜与贺延光不约而同穿得整整齐齐,都是早早来到中国摄影展览馆,再次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待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