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哲学的普遍性

来源 :社会科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传统主流的看法是:哲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和事业,哲学是纯粹理性的活动。但同时,我们又始终强调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那么,什么是与此特殊性相对的普遍性呢?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普遍性,谈论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是否有意义呢?其实,不管人们怎么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往往还是不自觉地以西方人对哲学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普遍定义,以西方哲学的特征作为哲学的普遍特征。很少有人会觉得希腊哲学、康德哲学或现象学,也是一种特殊哲学。
其他文献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与泷精一于1913年同赴大英博物院,调查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期间所获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物。本文作者曾依据狩野直喜、泷精一等人的调查报告,在《斯坦因与日
中国的英国现当代戏剧研究历经逾百年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接受批评之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学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研究的生力军,其研究成果无疑极大丰富和拓宽了对英国现当代戏剧的相关研究.戏剧作品汉译以及译本研究构成了中国的英国戏剧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文本研究以及戏剧文学性的阐释解读是一个重要的中国特色研究范式."文学伦理学批评"等具有中国文化与批评话语特征的批评方法,搭建起国内外学界对话交流的平台.然而,相关研究仍然还存在着诸如"主基调"批评,译本漏译、省译或选择性翻译现象,"
意识本质上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自我理解形式,植根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西方现代性依据资本原则所建构的意识形态,由于其根基处的主观性和抽象性特征,脱离了人的现实生存.中国
隋文帝灭陈,面对长期分裂而造成的南北社会差异,他对江南地区采取了严厉的军政与思想文化管控,与南朝政权与地方社会存在紧密关联的佛教也深受影响.在灭陈战争及此后平定江南叛乱过程中,江南地域特别是建康及其周边的佛教寺宇多受战火侵害,破坏严重.隋廷征召江南高僧代表,江南本土僧众应者寥寥,入关者多为一度南逃避周武帝法难之北僧.开皇十年江南爆发抗隋叛乱,江南僧众也卷入其中.这给隋文帝造成了一定的警觉,促使其调整相关政策,旨在加强对江南佛教及其高僧代表的笼络,以缓解地域对抗,维护统一与稳定.隋文帝对江南佛教政策的调整,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意味着生产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这一过程中,行政力量、资本力量、社会力量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行使威胁权力、经济权力和整合权力三类空间权力.当前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活力缺失,实际上源自社会组织参与缺失下的整合权力不足,导致空间权力结构失衡,进而造成空间生产的结果偏离.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市核桃街的改造实践中,社会组织作为行使整合权力的枢纽,有效协同行政组织、商业机构、城市公民展开合作,实现多元化空间权力的平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一方面,在当前城市更新中,应重视培育、鼓励社会组织及其
理性与信仰是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知识来源,孟德斯鸠确信"对人民进行启蒙并非无关紧要",而理性与信仰能协同合力促成人民的启蒙.不同于人们普遍认为的启蒙思想家通常高扬理性精神来批判封建神学和宗教思想,本文考察孟德斯鸠政治思想,指出他既高举理性大旗从事资本主义宪政制度设计,又虔诚地信仰天主教,主张有神论、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与其政治的理性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强调理性与信仰各司其职,它们之间应该是协同合作关系,而非张力甚至对立关系,而这正是其启蒙思想在政治领域中的精髓.我们不妨借用福柯的知识谱
高新区作为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协同发展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及技术创新理论,构建二者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验证了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性结论,而区域间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创新能力等的差异使得二者间的协同发展呈现出区际不均衡状态;同时发现当前我国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水平整体偏低.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程度,需要完善区域治理结构、优化区域空间资源布局、加快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全方位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
战略功能区是指为达成某种战略目标、承载特定功能使命,由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设定、实行特殊政策的空间单元或行政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功能各异的战略功能区被持续设立,体
唐代武臣以军功为时人所钦重,而后世史传则以儒家道德作为臧否武人的标准.史官在衡评唐代武臣时,将传统武之"七德"替换为"忠""义"等道德,对传统武德中的军事属性加以消融.史传中武臣"不能言"的模式化叙事,是文臣身份的史官对武人参与政事的抵触与遏制.为了构建起文才与道德之间的因果联系,史臣通过正面宣扬"儒将"的典范形象以凸显儒家文教的积极意义,《春秋》等儒家经典则成为构拟武夫习文情节、粉饰武人正面形象的书写工具.唐代武臣的"文德"建构是五代及宋朝史官在历史书写的权力场域中对后世武臣的规训与鉴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