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从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看,还是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看,中学生都应该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体现在写作方面,就是自然得体地连句成段、连段成文。然而现状如何呢?笔者翻看初一年级新生的习作后发现,一个班级中能通畅地表情达意的习作不足二分之一,而占半数之多的习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语病。教师批改起来耗时伤神却收效甚微:不少学生不去领会旁批、总批的精神,甚至连错别字都不纠正,更不推敲自己所造的病句如何修改,拿到作文本,只是看一下总评语和分数,下一次又把类似的或新的病句推给老师处理。为改变现状,把教师从“穷改不舍”的处境中解放出来,逐步减少学生习作中的语病,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抓好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首要基本功,经常朗读规范又有美感的语言,能因声求气,感悟、理解文意,而且能使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选入教材的现代文不乏名家名篇,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多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其中的精彩片断,比如《春》《绿》《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和语言都很有特色,吟咏其中,对提高学生的语感不无裨益,课堂上一定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除了抓好课内阅读这一个环节,语文教师还要“抢占”课外阅读阵地。如布置学生借阅名家文集,利用双休日或假期阅读,同学之间“互通有无”,扩大阅读视野,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地做好读书笔记(可以与学校开展的做读书笔记活动结合起来),摘录优美的词句和语段。学生在课内外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能不断从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习作中的语病也会由多而少、由少而无。
二、重视汉语知识,训练学生思维
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汉语基础对于语感而言就是“地基”,而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夯实这块“地基”,以致严重影响到语言表达,进而抑制思维的发展。为帮助这部分学生补课,教师可采取下列措施:1.阅读课不忘词语教学,多做比较、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练习,注意巩固、扩大词汇量;2.抓住典型句子,弄清其基本结构,特别是长句,要求能够找出句子的成分或结构层次,推敲前后逻辑上的联系;3.不放过课文中集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点评; 4.让基础差的学生多做造句、修改病句的练习,无须统一讲评,只要布置、有检查即可;5.要求常造病句的学生把改后的句子写在下篇作文的前面。在上述补课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无形中会得到训练,即使是思维混乱的人,也会考虑一段话的前后联系,病句的毛病是什么,如何把句子写得完整、通畅。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会同步提高。
三、“就地取材”,进行练笔积累
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能提高语言的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由于学生的课程多,时间紧,我们不妨实际些,让学生结合课文多作仿写、缩写、改写、续写等形式的练习。如讲完《济南的冬天》一文,可以让学生完成一篇《家乡的冬景》的习作;讲完说明文《苏州园林》,可让学生缩写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教授《木兰诗》一文后,可让学生试写假如木兰不代父从军会怎样;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可要求学生续写一段表现皇帝回宫时心理活动和情景的文字。这种练笔形式可与作文片断的训练相结合,也可写成大作文(主要是仿写和改写)。如果组织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写日记、做读书笔记也都是较好的练笔形式。
四、自改互改,切实纠正语病
写作水平在多写多改中会不断提高,这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这儿的“改”应是自改。由于家长的期望、领导的要求,许多语文教师依旧埋头于作文堆中苦熬岁月。其实,学生自改互改往往比教师精批细改效果更好。一篇习作完成后,“冷却’一两天,学生自己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互改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鉴别评析能力,且能以他人为镜子,有效地抑制自己的语病。当然,自改互改不等于“放羊”,开始尝试时,教师要介绍方法、明确要求,甚至要帮助少数学生操作。学生批改后,教师还应复查、总结评价,但尝试的次数多了,学生的批改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能得到提高,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互评,形式可采取小组评或班级评(师生共参与),教师课后抽查即可。在改和评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表达,教师总结评讲时也需侧重于语言表达,因为写作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书面表达。
五、以说促写,形成良性循环
说话和写话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它们同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如结合得好,可形成良性循环。口语训练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生说,包括提问时的发言回答,讨论时的各抒己见,复述课文、翻译文言文时的口语组织,还包括课前五分钟演讲或谈话。这种形式的训练可结合课文内容或时事新闻让学生提前准备,不管是写草稿还是打腹稿,对克服语病、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另一途径是教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表达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导入语、结束语、分析问题时精辟的论述语,如能做到准确、连贯并适当讲究文采,对学生的说话、写话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
上述对策在教学中如能有机地结合运用,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资料:
1.张定远编《作文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
2.钟为永《写作教学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不论从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看,还是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看,中学生都应该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体现在写作方面,就是自然得体地连句成段、连段成文。然而现状如何呢?笔者翻看初一年级新生的习作后发现,一个班级中能通畅地表情达意的习作不足二分之一,而占半数之多的习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语病。教师批改起来耗时伤神却收效甚微:不少学生不去领会旁批、总批的精神,甚至连错别字都不纠正,更不推敲自己所造的病句如何修改,拿到作文本,只是看一下总评语和分数,下一次又把类似的或新的病句推给老师处理。为改变现状,把教师从“穷改不舍”的处境中解放出来,逐步减少学生习作中的语病,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抓好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首要基本功,经常朗读规范又有美感的语言,能因声求气,感悟、理解文意,而且能使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选入教材的现代文不乏名家名篇,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多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其中的精彩片断,比如《春》《绿》《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和语言都很有特色,吟咏其中,对提高学生的语感不无裨益,课堂上一定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除了抓好课内阅读这一个环节,语文教师还要“抢占”课外阅读阵地。如布置学生借阅名家文集,利用双休日或假期阅读,同学之间“互通有无”,扩大阅读视野,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地做好读书笔记(可以与学校开展的做读书笔记活动结合起来),摘录优美的词句和语段。学生在课内外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能不断从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习作中的语病也会由多而少、由少而无。
二、重视汉语知识,训练学生思维
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汉语基础对于语感而言就是“地基”,而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夯实这块“地基”,以致严重影响到语言表达,进而抑制思维的发展。为帮助这部分学生补课,教师可采取下列措施:1.阅读课不忘词语教学,多做比较、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练习,注意巩固、扩大词汇量;2.抓住典型句子,弄清其基本结构,特别是长句,要求能够找出句子的成分或结构层次,推敲前后逻辑上的联系;3.不放过课文中集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点评; 4.让基础差的学生多做造句、修改病句的练习,无须统一讲评,只要布置、有检查即可;5.要求常造病句的学生把改后的句子写在下篇作文的前面。在上述补课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无形中会得到训练,即使是思维混乱的人,也会考虑一段话的前后联系,病句的毛病是什么,如何把句子写得完整、通畅。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会同步提高。
三、“就地取材”,进行练笔积累
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能提高语言的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由于学生的课程多,时间紧,我们不妨实际些,让学生结合课文多作仿写、缩写、改写、续写等形式的练习。如讲完《济南的冬天》一文,可以让学生完成一篇《家乡的冬景》的习作;讲完说明文《苏州园林》,可让学生缩写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教授《木兰诗》一文后,可让学生试写假如木兰不代父从军会怎样;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可要求学生续写一段表现皇帝回宫时心理活动和情景的文字。这种练笔形式可与作文片断的训练相结合,也可写成大作文(主要是仿写和改写)。如果组织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写日记、做读书笔记也都是较好的练笔形式。
四、自改互改,切实纠正语病
写作水平在多写多改中会不断提高,这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这儿的“改”应是自改。由于家长的期望、领导的要求,许多语文教师依旧埋头于作文堆中苦熬岁月。其实,学生自改互改往往比教师精批细改效果更好。一篇习作完成后,“冷却’一两天,学生自己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互改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鉴别评析能力,且能以他人为镜子,有效地抑制自己的语病。当然,自改互改不等于“放羊”,开始尝试时,教师要介绍方法、明确要求,甚至要帮助少数学生操作。学生批改后,教师还应复查、总结评价,但尝试的次数多了,学生的批改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能得到提高,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互评,形式可采取小组评或班级评(师生共参与),教师课后抽查即可。在改和评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表达,教师总结评讲时也需侧重于语言表达,因为写作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书面表达。
五、以说促写,形成良性循环
说话和写话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它们同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如结合得好,可形成良性循环。口语训练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生说,包括提问时的发言回答,讨论时的各抒己见,复述课文、翻译文言文时的口语组织,还包括课前五分钟演讲或谈话。这种形式的训练可结合课文内容或时事新闻让学生提前准备,不管是写草稿还是打腹稿,对克服语病、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另一途径是教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表达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导入语、结束语、分析问题时精辟的论述语,如能做到准确、连贯并适当讲究文采,对学生的说话、写话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
上述对策在教学中如能有机地结合运用,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资料:
1.张定远编《作文教学论集》,新蕾出版社。
2.钟为永《写作教学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